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尿素对肉兔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90只5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对照组饲喂粗蛋白质含量为11.11%的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以糊化淀粉缓释尿素的方式添加1%、2%和3%尿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30 d.正试期的第13~18天收集试验兔排出的全部粪便和尿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尿素组试验兔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总能表观消化率及利用率、沉积氮、氮利用率和消化氮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2%尿素组试验兔的消化能、代谢能、沉积氮、氮利用率和消化氮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试验兔盲肠内容物脲酶活性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余2组(P<0.05或P<0.01),而2%尿素组试验兔盲肠内容物氨氮和尿素氮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或P<0.01).由此得出,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1%尿素可改善肉兔有机物、总能和氮的利用效率,提高盲肠内容物脲酶活性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添加2%尿素则会降低肉兔氮的利用效率,提高盲肠内容物脲酶活性及微生物蛋白、氨氮和尿素氮浓度.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包被尿素对奶牛泌乳性能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4头荷斯坦泌乳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含有豆粕(豆粕组)、聚氨酯包被尿素(包被尿素组)、饲料级尿素(尿素组)的等氮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7%.结果表明,与尿素组相比,包被尿素组和豆粕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提高了12.8%和12.6%,差异显著(P=0.02);产乳量由32.48 kg/d提高到34.48和34.53 kg/d,差异不显著(P>0.05),乳蛋白质产量有增加的趋势(P=0.06).尿素组奶牛乳蛋白质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4),而乳尿素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3).与尿素组相比,包被尿素组和豆粕组奶牛血浆中尿素氮含量由18.7 mg/dL降低到16.7和16.4 mg/dL(P=0.05).乳尿素氮含量和血浆尿素氮含量存在正相关(R2=0.85).由此得出,聚氨酯包被尿素可以部分替代饲粮中的豆粕,而不会对奶牛的泌乳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蛋氨酸添加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0日龄断奶生长獭兔2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0、0.15%、0.30%、0.45%、0.60%)蛋氨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1)饲粮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平均日增重影响显著(P<0.05),在0.45%添加组时达到最大值16.76 g/d;对料重比影响极显著(P<0.01),在0.45%添加组时达到最小值3.55。2)饲粮蛋氨酸添加水平对摄入氮、粪氮、尿氮、可消化氮、沉积氮、氮表观消化率、氮利用率和氮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蛋氨酸添加水平对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饲粮蛋氨酸添加水平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极显著影响血清尿素氮含量(P<0.01),其中0.30%和0.45%添加组极显著低于0和0.15%添加组(P<0.01),在0.45%添加组时达到最小值5.70 mmol/L。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断奶至3月龄獭兔的蛋氨酸适宜添加水平为0.45%(饲粮总蛋氨酸水平为0.68%)。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5日龄樱桃谷SM3肉鸭3 38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个重复,试验1、2、3组各5个重复,每个重复单圈饲养,每个圈17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粮用发酵芝麻粕等营养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8%豆粕,试验2和3组分别用发酵芝麻粕等比例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4%和8%豆粕,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各组鸭的平均日增重、料增重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1和3组屠宰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3%(P<0.01)和3.27%(P<0.01);试验1、2和3组半净膛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95%(P<0.01)、2.73%(P<0.05)、和3.98%(P<0.01);试验1、2和3组全净膛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81%(P<0.05)、3.09%(P>0.05)、和4.71%(P<0.01);试验1、2和3组胸肌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14%(P<0.01)、20.44%(P<0.01)和22.79%(P<0.01)。2)试验1、2和3组鸡胸肌蒸煮损失和失水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胸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鸭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1、2和3组鸭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5.29%(P<0.01)、21.19%(P>0.05)和30.33%(P>0.05)。由此可见,鸭饲粮中用4%~8%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小肠蛋白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620±30)g的断奶仔獭兔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5%、16.0%、17.5%、19.0%、20.5%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53 d。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食入氮、沉积氮和可消化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对粪氮、尿氮、氮表观消化率、氮生物利用率和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除显著影响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外,对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含量以及白球比)的影响不显著(P>0.05)。此外,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小肠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亦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饲粮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能提高生长獭兔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并能降低料重比,提高氮的利用效率,但对小肠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不大。以料重比、沉积氮为衡量指标,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估测得出生长獭兔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8.51%和19.45%。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豆粕和菜籽粕饲粮中添加新型蛋白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试验因素分别为饲粮类型(玉米-豆粕型和玉米-豆粕-菜籽粕型)和蛋白酶水平(0和300 mg/kg)。选取初始体重为(21.40±1.59) kg的杜×长×大生长猪32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各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玉米-豆粕型饲粮+300 mg/kg蛋白酶、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以及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300 mg/kg蛋白酶。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饲粮类型和蛋白酶水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玉米-豆粕型饲粮相比,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显著降低了生长猪的有机物、粗纤维和粗蛋白质消化率(P<0.05)。3)饲粮中添加300 mg/kg蛋白酶显著提高了生长猪的有机物、粗脂肪、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以及总能消化率(P<0.05)。4)与玉米-豆粕型饲粮相比,玉米-豆粕-菜籽粕型饲粮显著降低了生长猪的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5)饲粮类型与蛋白酶水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豆油添加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血清生化指标及皮毛质量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200只断奶獭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獭兔饲喂基础饲粮,其余4组獭兔分别饲喂以1%、2%、3%、4%的豆油代替基础饲粮中相同比例玉米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在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情况下,饲粮添加豆油可极显著地降低獭兔的平均日采食量(P<0.01),但对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豆油添加水平为3%时料重比最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其他添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添加豆油可极显著地降低獭兔的食入总能、食入氮和粪氮(P<0.01),但对粪能、尿能、尿氮、可消化氮、沉积氮和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能量代谢率和能量消化率,各添加组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粮豆油添加水平的增加,氮表观消化率先增加后降低,在添加水平为2%时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添加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豆油添加水平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各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豆油添加水平对皮张面积、皮张重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极显著影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mRNA的表达量(P<0.01),且在添加水平为2%时FGF5 mRNA的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断奶至3月龄獭兔饲粮中豆油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3%。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相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下,以竹叶或茶叶渣替代苜蓿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45头105日龄的荷斯坦公犊牛分成3组,每组15头犊牛,分别饲喂苜蓿(AH组)、竹叶(BL组)或茶叶渣(TR组)为主要NDF来源的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180日龄时,TR组的体重显著低于AH组(P<0.05);试验期间,BL组与AH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AH组相比,BL组的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而有机物(OM)和N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TR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而DM、OM和A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与AH组相比,BL组的尿能、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4)与AH组相比,BL组的尿氮显著提高(P<0.05),氮沉积率显著降低(P<0.05);TR组的粪氮显著提高(P<0.05),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5)与AH组相比,BL和TR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BL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与饲喂苜蓿饲粮相比,饲喂竹叶饲粮的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OM、NDF表观消化率相近,但能量和氮的利用率降低;饲喂茶叶渣饲粮的断奶犊牛能量利用率相近,而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生长性能和氮的利用率降低;饲喂竹叶饲粮和茶叶渣饲粮的断奶犊牛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综上所述,断奶犊牛阶段可以用竹叶(24.38%)替代苜蓿作为饲粮的粗饲料。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补充氨基酸饲粮对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氮含量的影响。选取1日龄北京鸭4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饲粮分2个阶段配制,每个阶段配制3种饲粮。对照组1~14日龄和15~42日龄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20%和18%的饲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饲喂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分别降低1、2个百分点的低蛋白质补充氨基酸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1~14日龄、15~42日龄及1~42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14日龄、42日龄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尿酸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性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的1~14日龄及15~42日龄粪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4.60%、15.71%及10.77%、15.82%,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满足氨基酸需要的前提下,降低饲粮粗蛋白质1~2个百分点对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并可显著降低粪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尿素对肉兔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 90只 5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1个对照组和 2个试验组,每组 15个重复,每个重复 2只。对照组饲喂粗蛋白质含量为 11.11%的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以糊化淀粉缓释尿素的方式添加 1%、2%和 3%尿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 10d,正试期为 30d。正试期的第 13~18天收集试验兔排出的全部粪便和尿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尿素组试验兔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总能表观消化率及利用率、沉积氮、氮利用率和消化氮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 P<0.01),而 2%尿素组试验兔的消化能、代谢能、沉积氮、氮利用率和消化氮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 P<0.01)。对照组试验兔盲肠内容物脲酶活性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余 2组(P<0.05或 P<0.01),而 2%尿素组试验兔盲肠内容物氨氮和尿素氮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 2组(P<0.05或 P<0.01)。由此得出,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 1%尿素可改善肉兔有机物、总能和氮的利用效率,提高盲肠内容物脲酶活性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添加 2%尿素则会降低肉兔氮的利用效率,提高盲肠内容物脲酶活性及微生物蛋白、氨氮和尿素氮浓度。  相似文献   

12.
在猪只保育和生长阶段分别选择90头猪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设2个重复,分别喂给玉米-豆粕型饲粮、小麦-豆粕型饲粮和含0.1%师大酶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0.1%师大酶可促进生长和改善饲料利用率,其中保育阶段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较其它两组分别为极显著提高(P<0.01)和显著提高(P<0.05),生长阶段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较其它两组均为显著提高(P<0.05)。腹泻发生率也以小麦加酶组最低。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在保育和生长两阶段,小麦-豆粕型饲粮和玉米-豆粕型饲粮的饲喂效果十分相近(P>0.0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木聚糖酶添加水平。选择80头健康、平均体重40 kg的"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正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负对照组饲喂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木聚糖酶组分别饲喂在负对照基础饲粮上添加500、1 000和2 000 U/kg木聚糖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极显著提高生长猪平均日增重(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或P<0.01),其中2 000 U/kg木聚糖酶组效果最好,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26.0%和16.5%(P<0.01);2)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生长猪血清葡萄糖、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和D-木糖含量(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P<0.01);3)饲粮组成和木聚糖酶可显著影响猪肠道微生物菌群,添加木聚糖酶可维持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2 000 U/kg木聚糖酶组肠道菌群结构和玉米-豆粕饲粮饲喂条件下接近。由此可见,添加2 000 U/kg的木聚糖酶可显著改善饲喂小麦基础饲粮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在木聚糖含量为11.2%的生长猪小麦基础饲粮中,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 000 U/kg。  相似文献   

14.
选用40只5月龄的杂交绵羊(萨福克×小尾寒羊),随机分为2组,包被尿素组饲喂A日粮(2%包被尿素)、组合组饲喂B日粮(2%包被尿素+0.2%益生素)。研究益生素对杂交绵羊的生长性能、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添加益生素对绵羊的总增重和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但组合组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要高于包被尿素组;②添加益生素对绵羊的碱性磷酸酶值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组合组碱性磷酸酶高峰值要低于包被尿素组;③饲喂后2h即10:30,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包被尿素组显著高于组合组(P<0.05),饲喂6h以后各个组别逐渐接近并趋于正常值;④饲喂后3h,组合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值显著低于包被尿素组(P<0.05),饲喂7h以后,各组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⑤饲喂后各组之间尿素氮差异不显著(P>0.05),但组合组血液中的尿素氮达到高峰的时间要长于包被尿素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复合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96头35~37日龄的断奶仔猪(长×大),平均体重为(9.70±0.88)kg,将其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3个组分别饲喂不含抗生素和益生菌的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菌制剂的试验饲粮(复合菌组)和基础饲粮中添加吉他霉素的试验饲粮(抗生素组)。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饲粮中添加复合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试验第35天,饲喂复合菌制剂的仔猪粪便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3)试验第14天,饲喂复合菌制剂的仔猪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5天,饲喂复合菌制剂的仔猪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但是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整个试验期,不同组间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肌酸酐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第14天,饲喂复合菌制剂的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5天,饲喂复合菌制剂的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菌制剂能降低断奶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强断奶仔猪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粮蛋白水平日变化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180头健康状况良好、平均体重为(35.31±0.96)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全天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早上饲喂低蛋白水平饲粮、晚上饲喂高蛋白水平饲粮,试验2组早上饲喂高蛋白水平饲粮、晚上饲喂低蛋白水平饲粮,试验期30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平均日增重降低5.71%(P>0.05),试验2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43%(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7.58%(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的血磷、血钙、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降低趋势(P>0.05),葡萄糖浓度和总蛋白含量均有提高趋势(P>0.05),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17.86%(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的葡萄糖、血磷、甘油三酯浓度、总蛋白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降低趋势(P>0.05),白蛋白含量、血钙、尿素氮和总胆固醇浓度均有提高趋势(P>0.05)。综上,早上饲喂高蛋白水平饲粮、晚上饲喂低蛋白水平饲粮可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并可对机体蛋白质代谢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和蛋白来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胴体性状以及肉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DLY育肥猪60头[平均体重(81±7.89) 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饲粮能量来源包括玉米和小麦,饲粮蛋白来源包括豆粕和菜粕。4个处理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玉米-菜粕型、小麦-豆粕型、小麦-菜粕型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4种饲粮对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玉米豆粕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②能量和蛋白来源显著影响养分的消化率。与小麦饲粮相比,玉米饲粮极显著提高了粗脂肪、干物质、灰分、钙和磷的消化率以及能量的利用率(P0.01);与豆粕饲粮相比,菜粕饲粮极显著提高了钙、磷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用率(P0.01),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化率(P0.05)。③与豆粕饲粮相比,菜粕饲粮极显著提高了猪血清尿素氮的含量(P0.01);与小麦饲粮相比,玉米饲粮显著提高了猪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④玉米豆粕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玉米菜粕组(P0.05);与玉米菜粕组相比,小麦菜粕组显著降低了肌肉的蒸煮损失(P0.05),显著提高了肌内脂肪含量(P0.05)。由此可见,4种饲粮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猪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且对育肥猪胴体性状、肉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一种新型缓释尿素替代日粮中部分豆粕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8头健康、体重相近(315±5)kg、7月龄左右生长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为豆粕组、缓释尿素组和普通尿素组3组,每组6头牛。豆粕组饲喂含11.12%豆粕(粗蛋白质(CP)为15.51%、干物质(DM)为48.06%)的试验日粮(精粗比4∶6)。按照等能等氮原则,缓释尿素组和普通尿素组饲喂含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分别占各自日粮的1.41%和1.15%,即2个试验组分别用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替代豆粕组日粮中75%豆粕。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①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缓释尿素组和普通尿素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MI)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②缓释尿素组和普通尿素组的干物质和有机物(O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豆粕组(P<0.05);缓释尿素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普通尿素组(P<0.05),但与豆粕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普通尿素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最低,豆粕组最高,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间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与豆粕组相比,缓释尿素替代日粮中部分豆粕未对肉牛各项血液生化指标产生影响(P>0.05);缓释尿素组的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组(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可替代日粮中部分豆粕应用于肉牛生产中,且缓释尿素替代豆粕效果优于普通尿素。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色氨酸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血清生化指标及毛皮质量的影响。试验选用断奶獭兔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色氨酸实测水平为0.086%、0.135%、0.176%、0.218%和0.268%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在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情况下,饲粮色氨酸水平对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以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176%时料重比最低。饲粮色氨酸水平极显著影响粪氮(P=0.000 6)和氮表观消化率(P=0.002 0),显著影响食入氮(P=0.032 0)和氮生物学价值(P=0.014 8),而对尿氮、可消化氮、沉积氮和氮沉积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218%的组的氮生物学价值最高,显著高于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086%和0.268%的组(P<0.05)。饲粮色氨酸水平极显著影响血清尿素氮含量(P=0.000 5),显著影响血清甘油三酯(P=0.045 7)和胆固醇含量(P=0.040 6),而对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毛皮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的情况下,饲粮色氨酸水平显著影响毛皮重量(P=0.010 8),其中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176%和0.218%的组显著高于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086%和0.135%的组。饲粮色氨酸水平对毛皮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以饲粮色氨酸水平为0.218%时最高。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色氨酸水平为0.176%~0.218%。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CP17%,补充4种必需氨基酸)饲粮不同蛋白源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氮平衡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初始体质量为(15.39±0.72)kg的杜×长×大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对照组)饲粮、棉籽粕和DDGS及玉米胚芽粕分别等氮替代25%豆粕的饲粮。预饲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源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氮代谢指标影响差异显著(P0.05),与豆粕组相比,棉籽粕组日增质量和料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DDGS和玉米胚芽粕组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棉籽粕和玉米胚芽粕组血液氮代谢指标与豆粕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DDGS组血清中总蛋白(TP)、尿素氮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的浓度较豆粕组显著降低(P0.05);不同蛋白源对粪氮、尿氮、氮表观消化率、氮表观生物学价值及总氮排放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吸收氮和沉积氮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DDGS组的吸收氮和沉积氮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棉籽粕、DDGS和玉米胚芽粕组的总氮排放率分别比豆粕组升高0.63%、9.59%和5.22%(P0.05)。由此可见,在该饲粮条件下,棉籽粕在仔猪生长性能、血液氮代谢指标及氮平衡方面的饲喂效果优于DDGS和玉米胚芽粕,棉籽粕是替代仔猪饲粮中部分豆粕的适宜蛋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