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特征表现.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6例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进行分组临床研究,对其危险因素与临床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对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做一个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结果 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8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伴有狭窄症状,有房颤史,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几率要明显偏高(P<0.01).但两组的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运用Logistic做回归分析时发现糖尿病和男性患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会成为80岁以上患者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缓慢,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诊非痴呆患者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的年龄特征.方法:选择吉林省延吉市河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首诊患者,年龄>40岁,未服用降脂药物,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标准: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依据脑MRI确定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138例,脑内仅存在基底节腔隙性梗死,对照组124例,无脑内病灶.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腔隙性梗死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调整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仍然与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独立相关(OR 1.080,95% CI 1.042~1.120,P=0.001).对年龄进行分层发现,60岁年龄层及>70岁年龄层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性是40岁年龄层的2.693(95% CI 1.103~6.575)倍及13.527(95% CI 3.319~55.131)倍.结论:年龄是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的确定危险因素,60岁以后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性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3.
洪雁  芳芳 《广西医学》2013,(4):477-478
目的探讨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7例(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青中年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对照组,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餐前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C反应蛋白为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栓塞是否及如何参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发病过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2012年6月所有入住本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心源性栓塞及其他原因脑梗死,根据梗死面积分为LI组及非LI组,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结果:两组间各危险因素均无明显差异(P > 0.05);两组的责任血管斑块及狭窄率均明显多于非责任血管侧(P < 0.05);LI组的责任血管斑块率?狭窄率以及进展性和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LI组(P < 0.05);LI组与非LI组间的进展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斑块和狭窄率以及多发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斑块率无明显差异(P > 0.05),而多发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非LI组(P < 0.05)?结论:栓塞参与了LI的发病过程,但非其主导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血浆FGF23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FGF23蛋白水平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5例作为腔梗组;无腔隙性脑梗死老年人7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两组血浆FGF23蛋白水平,分析血浆FGF23水平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腔梗组血浆FGF2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血浆FGF23蛋白水平和高血压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7、2.478,P=0.040、0.019).结论 高血浆FGF23蛋白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陈学梅 《当代医学》2008,(16):104-105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屎病组按病程长短各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8.8%,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占61.5%.糖尿病组死亡事、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各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8.8%,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占61.5%.糖尿病组死亡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更大.  相似文献   

8.
陈学梅 《当代医学》2008,(15):104-105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各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8.8%,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占61.5%.糖尿病组死亡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更大.  相似文献   

9.
周宗民 《右江医学》2005,33(4):356-357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6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92例及糖尿病组71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A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8.87%和21.13%;B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5.65%和4.35%,两组治愈率和病死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和体重指数界定肥胖是否同为腔隙性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9例,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采集病史、人口学资料,记录腰围、身高、体重及血管危险因素,行神经系统体检。根据认知能力将患者分为两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为病例组,认知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明确两种不同类型肥胖是否同为腔隙性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腹型肥胖率(79.5%)高于对照组(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24,P=0.001);而两组间体重指数界定的肥胖率(分别为20.5%、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型肥胖是腔隙性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界定的肥胖不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梗死面积分成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其中大梗死组15例,中梗死组10例,小梗死组14例,腔隙性梗死组61例。50例选自我院健康体检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观察组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治疗到2周时复查一次,各组结果先与对照组比较,再相互比较。结果:四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组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复查,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34.20±59.68)μg/L、(186.40±27.72)μg/L、(112.65±22.56)μg/L、(75.61±9.82)μg/L,均有下降(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但不同梗死面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到2周时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下降并出现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评价脑梗死进展及复发的风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XN  Gao Y  Ye J  Wang DW  Liao YH  Ma AQ  Zhu ZM  Zhao BR  Zhao JZ  Hui RT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2):1939-1942
目的 探讨血浆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sLDL)与脑卒中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 2 %~ 16 %的非变性梯度胶电泳检测经头颅CT和核磁共振检查证实的 2 0 4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缺血性脑梗死 10 3例 ,腔隙性脑梗死 5 1例 ,脑出血 5 0例 )的血浆sLDL水平。对照 341例 ,性别、年龄匹配并经严格检查排除了脑卒中。观察各组间sLDL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对sLDL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血浆sLDL水平为 5 4 %±8%和 5 2 %± 7%明显高于对照组 (4 7%± 11% ,P <0 0 1~P <0 0 0 1) ;脑出血组的血浆sLDL水平(5 0 %± 9%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危险因素中的甘油三酯、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血浆sLDL水平 ,(P <0 0 5~ 0 0 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sLDL >5 0 %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OR值 =3 1,95 %可信区间1 6 4 9~ 5 6 91,P <0 0 0 1) ;sLDL异常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sLDS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应柱  刘刚  杨璞  杨德刚  黄金忠  刘筱洁  朱艳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45-1245,1286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8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完全前循环型13.46%、部分前循环型30.29%、后循环型19.71%、腔隙性梗死型36.54%;OCSP四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型NIHSS评分最高、预后最差;其次为后循环型和部分前循环型,腔隙性梗死型NIHSS评分最低。与腔隙性梗死型比较,完全前循环型和后循环亚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作为ACI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检出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MRI特征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包括836例因急性脑卒中在我院就诊并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对无症状脑梗死的MRI特征、危险因素、以及在各组脑卒中者中的分布情况加以分析。结果 836例中,31.8%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组的49.4%、腔隙性梗死组的33.8%、TIA组的15.0%、脑出血组的20.6%。ACI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分布于内囊、基底节、丘脑及半卵圆中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年龄及低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I主要以腔隙性为主、并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收集腔隙性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 取2016 年5 月—2017 年2 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56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应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障碍进行评价,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对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 62.18%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VCI。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部位梗死 灶[Ol ^ R=5.937(95% CI :1.086,32.458),P =0.040]、脑白质高信号[Ol ^ R=5.948(95% CI :1.234,28.672), P =0.026] 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Hcy)[Ol ^ R=4.389(95% CI :1.039,18.535),P =0.044] 是腔隙性梗 死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血浆Hcy 浓度与MoCA 评分呈负相关(r =-0.694,P =0.000)。 结论 关键部位梗死灶、脑白质高信号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是影响腔隙性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损害 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峪涵  梁颖  朱沂 《农垦医学》2012,34(3):206-20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CSP分型的构成,结合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探讨不同亚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的分型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OCSP各亚型的构成为:腔隙性梗死36.42%,部分前循环梗死31.21%,后循环梗死17.92%,完全前循环梗死14.45%.4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NIHSS评分最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NIHSS评分最低.4种类型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方法可用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大小以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对1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起病24h内抽取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MMP-9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入院以及入院3周后进行评分,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确诊。结果3组受检者MMP-9、CRP、三酰甘油及白细胞数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CRP异常组和正常组脑梗与腔梗构成比、病死率、治疗有效率、MMP-9水平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CRP异常患者中,高MMP-9组与非高MMP-9组脑梗与腔梗构成比、治疗有效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MMP-9水平与CR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224,P=0.013),与预后呈等级正相关(r=0.180,P=0.046)。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对于梗死体积大小以及近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检测15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1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45例),后循环梗死组(POCI,28例),腔隙性梗死组(LACI,66例))、64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后1~2 a未复发患者及40例正常体检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与发作类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复发组.②TACI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PACI组、POCI组、LACI组(P均<0.05).③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89,P<0.05);Fg含量高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7.3±7.8)分,含量低者为(17.6±5.4)分,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7,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并间接反应病情,提示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reC)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经临床和影像证实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reC组和对照组(CON组)各180例。入组前后2组均严格按照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LIPreC组患者入组后接受LIPreC训练,治疗期为1年。使用3.0 T磁共振分析患者颅内缺血病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程度及认知功能。分析统计治疗期脑梗死的复发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 结果 ①LIPreC组脑梗死复发率(4.4%,8例)低于CON组(10.6%,19例),P=0.044。②LIPerC组腔隙性脑梗死灶增加的发生率(13.3%,24例)低于CON组(23.9%,43例),P=0.014。③MRI分析显示LIPreC组复发脑梗死体积[(3.6±1.7) ml]小于CON组[(5.4±1.3) ml],P=0.004。④LIPreC组人均腔梗病灶增加计数(1.6±0.2)小于CON组(1.7±0.1),P=0.015。⑤LIPreC组神经缺失症状改善率(90.6%,163例)高于CON组(82.8%,149例),P=0.043。⑥LIPreC组认知功能改善率(88.6%,31例)亦明显高于CON组(64.9%,24例),P=0.026。 结论 LIPreC能够降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减小复发脑梗死体积,减少新增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降低二次卒中严重程度,有效改善卒中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MB)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各TOAST亚型间的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老年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白质病变(WMC)的严重程度。对所有入组病例行TOAST分型,观察各亚型间MB发现率的异同。结果 69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217例患者(31.3%),其中26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55.3%)脑内存在MB。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1),高血压病(P=0.024),入院时收缩压(P〈0.001)、舒张压水平(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P〈0.001)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2)与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C分值(OR 1.157。95%CI 1.112-1.203,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OR 1.587,95%CI 1.013-2.486,P=0.044)及舒张压水平(OR 1.019,95%CI 1.007-1.032,P=0.003)为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MB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既往脑梗死病史、舒张压水平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脑内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