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养殖效果,在自行研制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试验。试验中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指标及养殖系统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期间的水质指标:水温26~29℃,盐度25~30,溶氧(DO)≥8 mg/L,氨氮浓度0.20~1.16 mg/L,亚硝酸盐氮0.05~0.40 mg/L。试验共持续250 d,分3个生长阶段:第1阶段87 d,密度由13.82 kg/m3增加到28.89 kg/m3,存活率95.28%,平均体重由(150±18)g增加到(329±42)g,特定生长率(SGR)为(0.90±0.06)%;第2阶段106 d,密度由28.89 kg/m3增加到53.36 kg/m3,存活率90.44%,平均体重由(329±42)g增加到(672±66)g,SGR为(0.67±0.02)%;第3阶段57 d,密度由46.98 kg/m3增加到69.50 kg/m3,存活率98.6%,平均体重由(676±52)g增加到(1 014±75)g,SGR为(0.71±0.02)%。养殖期间的平均SGR为(0.76±0.02)%,总存活率84.9%,饲料系数1.04,投入产出比为1∶2.02。本研究成果可为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设计制作了养殖槽底部流水并带有净化装置的循环水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系统,饲养规格为(0.39±0.03)g的幼参,通过测定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COD等指标,以及海参的生长情况,研究该系统水质变化规律及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水质稳定后开启循环水养殖幼参,密度为0.47 kg/m3,干净化槽中加入硝化细菌后,7~12 d换水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最大值分别为0.190 mg/L和0.077 mg/L。试验期间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海参的成活率为95%。  相似文献   

3.
陆基循环水养殖美洲黑石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美洲黑石斑饲养试验,结果显示:经146 d养殖,美洲黑石斑的成活率为96.33%,体质量由(120.02±10.14)g增至(335.3±12.2)g,增重率达279.37%,日均增长1.47 g;陆基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水体中SS的去除率为54.18%±18.9%,氨氮去除率为52.26%±6.71%,NO_2~--N去除率为77.76%±6.22%,试验期间养殖池水氨氮含量最高为0.522 mg/L,NO_2~--N最高为0.171 mg/L。试验结果表明,美洲黑石斑适合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为美洲黑石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4.
换水率和密度对刺参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日换水率(0、10%、20%、30%和100%)和养殖密度[0.980±0.008、1.760±0.005、2.810±0.007和(3.640±0.006)kg/m3]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率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养殖试验首先在非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测定各组刺参综合特定生长率(ISGR)及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日换水率为10%和20%处理组的ISGR分别达到每天(1.330±0.161)%和(1.410±0.1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密度养殖试验证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ISGR逐渐降低,分别达到每天(0.610±0.500)%,(0.570±0.030)%,(0.560±0.045)%和(0.320±0.040)%,各组换水率及养殖密度组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均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波动;养殖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试验组刺参的ISGR高于非循环水养殖组,可达(0.130±0.007)%,且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0.020 mg/L以下,而非循环水养殖的分别积累到(0.600±0.015)mg/L和(0.076±0.002)mg/L。研究表明,在换水率15%,养殖密度(2.810±0.007)kg/m3的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水质稳定,刺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绿色环保的罗非鱼越冬新模式,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与生物絮凝养殖系统(bio-floc technology,BFT)比较了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越冬期间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与养殖成本。结果显示,罗非鱼越冬期在RAS组中的存活率达到了96.9%±2.23%,显著高于BFT组的65.82%±3.22%;BFT组的饲料系数为1.31±0.03显著低于RAS组的1.43±0.03;越冬期间RAS与BFT氨氮分别为(1.56±0.76)、(1.58±0.56)mg/L,平均浓度无显著差异;RAS组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为(0.47±0.29)mg/L,显著高于BFT组的(0.09±0.04)mg/L,但两者都维持在1 mg/L以下;两组硝酸盐均持续积累,RAS组最终达到了(118.4±0.92)mg/L,BFT为(336.91±21.44)mg/L;在总成本方面,RAS系统在用电量、用水量和投喂量方面都高于BFT系统。结果表明,BFT能够实现罗非鱼的越冬并维持稳定的水质,初步估算成本低于RAS。  相似文献   

6.
罗非鱼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的养殖效果,于2017年开展池塘循环水槽养殖试验。3条水槽分别投放吉富罗非鱼鱼种19 950尾、34 713尾和40 166尾,规格为(3.5±0.11)g;水槽外池塘投放鳙鱼鱼种700尾、罗氏沼虾苗13.3万尾;试验中对养殖系统的水质指标和养殖产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期间水温25.4~32.6℃,溶氧4.41~7.22 mg/L,p H 7.33~7.94,氨氮质量浓度0.11~2.07 mg/L,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0.004~0.107 mg/L,水质指标符合罗非鱼的生长要求;试验共持续165 d,3条水槽产量分别为4 481 kg、8 796 kg和10 632 kg,饲料系数分别为1.19、0.95和0.88,平均产量72.5 kg/m~2,水槽外池塘收获罗氏沼虾850 kg和鳙鱼1 300 kg;每公顷产值189 955.7元、利润40 454.7元,投入产出比为1∶1.25。研究表明,利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罗非鱼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产量和增加养殖效益方面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器负荷挂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启动运行前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膜预培养,使生物膜达到成熟稳定,从而保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本研究通过养殖试验,研究了生物滤器负荷挂膜的技术方法,以期实现生物膜的快速成熟和系统的快速启动。为此,构建了6组循环水系统组成的养殖车间,建成后立即投入试验生产。试验为期120 d,养殖种类为红鳍东方鲀,初始放养平均体重(632.5±2.26)g。期间,红鳍东方鲀平均增重29.91%,养殖成活率98.7%,养殖密度由(19.34±1.89)kg/m3增加到(32.17±3.40)kg/m3,投饵率由0.2%增加到0.5%–0.7%,每日换水量由50%逐渐减至10%。结果表明,在生物膜的生长期,通过对投饵量及新水补充量的有效调节,可以把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氮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以保证养殖鱼类的生长。生物膜在50天左右达到完全成熟,此后便可依靠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将氨氮浓度控制在0.5?1.2 mg/L、亚硝氮浓度控制在0.2?0.5 mg/L、pH值控制在6.5–7.5、COD值低于4 mg/L、细菌总数控制在800–2100 cell/ml的安全范围内。利用生物滤器负荷挂膜技术,在合理调控水质指标的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建成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实现生物滤器挂膜与养殖生产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建立一种可行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养殖池与人工潜流湿地合理搭配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作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和鱼类生长状况。结果显示:经过68 d的养殖,4组养殖池(A、B、C、D)的鱼类养殖密度,由试验初期的2、4、8和16 kg/m~3分别增加到试验末期的2. 8、5. 1、10. 3和20 kg/m~3,平均存活率(95. 30±3. 28)%,实现了基于湿地的循环水养殖。湿地对总氮(TN)、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为(35.6±7. 6)%、(61. 2±9. 3)%、(76. 5±11. 5)%、(58. 3±7. 5)%和(88. 0±3. 7)%;养殖期间,TAN、NO-2-N和COD平均值分别为(0. 29±0. 10)、(0. 075±0. 023)和(11. 17±2. 37) mg/L;养殖池中水体溶氧(DO)和总固体悬浮物(TSS)平均值分别为(6. 84±0. 92) mg/L和(64. 11±17. 89) mg/L。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养殖存活率高、生长良好以及节水减排效果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9.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室内工厂化流水养殖(IIFA)为对照组,通过养殖场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RAS)试验(85 d)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影响,探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硝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RAS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74.58%±1.74%)、饲料转化率(70.56%±3.82%)、产量(3.91±0.49 kg/m^3)显著高于IIFA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66.90%±3.80%)、饲料转化率(67.14%±3.25%)、产量(3.47±0.42 kg/m^3)(P<0.05)。对虾RAS可以将养殖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5.92、0.60和1.14 mg/L);对照组的COD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升至15.37 mg/L,NH_4^+-N和NO_2^--N质量浓度在较大范围(0.20~2.90 mg/L和0.19~6.97 mg/L)内波动。然而,对虾RAS养殖水体NO_3^--N和总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分别升至25.98和33.55 mg/L;对照组养殖水体NO_3^--N(0.94~2.85 mg/L)和总氮(5.95~14.01 mg/L)质量浓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对虾RAS对养殖水体硝化作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H_4^+-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23.78%~91.43%和0~27.76%,NO_3^--N累积率则稳定在一定范围(0.57%~4.30%)。研究表明,对虾RAS的应用可有效控制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关键水质指标,有利于对虾存活率的提高和养殖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高体革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长情况。在一套包括微滤机、高效生物滤塔、紫外杀菌器、温控装置等组成的工厂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高体革鯻养殖试验,并检测试验期间水质变化情况。经过151 d养殖试验,高体革鯻规格达到410 g/尾,养殖密度为40 kg/m3,成活率为97.7%,特定生长率为0.93%/d。生物过滤器经过28 d挂膜成功后,系统水处理效果保持稳定,水质指标维持在较低水平,NH4+-N2.0 mg/L,NO2--N0.2 mg/L。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越冬期循环水系统(RAS)与生物絮团系统(BFT)两种模式下大规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种的生长性能与养殖水质的差异。选择RAS组与BFT组,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测定养殖过程中罗非鱼种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RAS组与BFT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70.69±33.25)%、(3.39±0.05)%/d和(659.47±62.84)%、(3.02±0.13)%/d,RAS组显著高于BFT组;在水质控制方面,RAS组氨氮和亚硝酸盐从养殖初期到实验结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BFT组在初期氨氮和亚硝酸盐有升高的趋势,峰值分别达到了(4.53±0.72)mg/L和(6.68±1.8)mg/L,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下降到较低水平,硝酸盐两组均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结果表明,RAS系统养殖罗非鱼生长速度要高于BFT系统,RAS系统在水质控制方面略优于BFT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改良系统水处理工艺,开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吉富罗非鱼氮收支和对水质情况的初步研究。起始养殖密度8 kg/m3,投饲率2%,系统循环量1 m3/h,总水量0.8 m3。试验期间溶解氧大于6 mg/L,pH 7.0~7.2,水温23~25℃。每周监测水质2~3次,监测指标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每2周检测1次水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实验前后饲料、试验鱼体、粪便、悬浮颗粒的氮含量。结果显示,摄食氮有50.00±1.50%转化为生长氮,32.61±1.38%转化为排泄氮,17.39±4.0%转化为粪氮;58%的粪氮为悬浮颗粒物,42%为可沉淀颗粒物。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行设计的抽屉式生物滤器应用于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闭合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其对循环养殖水的处理效果及漠斑牙鲆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循环水养殖,漠斑牙鲆从初始时的(225.4±11.9)g增加到结束时的(337.5±10.3)g,增重率49.97%;试验饲料系数1.06,养殖密度24.1 kg/m3,成活率100%;抽屉式生物滤器对于NH4+-N、NO2--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0.61±1.88)%、(14.90±3.06)%和(16.11±1.70)%,可满足漠斑牙鲆养殖水体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鲟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及运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中国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和运行成本过高,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问题,在自主研发斜管重力滤沉淀装置、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一体化臭氧接触反应器等水净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精确设计、确立不同阶段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建立一种高效节能的鲟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96 d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鲟鱼摄食和生长情况正常,养殖密度平均(41.2±2.3)kg/m~3,存活率95.8%,饲料系数1.17。日换水量在5%以下,水质情况良好,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后期稳定控制在(0.80±0.21)mg/L和(0.38±0.12)mg/L;系统平均日耗电量为33.3 kW·h,平均产出1kg鲟鱼耗电7.30 kW·h。系统运行具有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可为鲟鱼循环水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健康、高效的对虾养殖模式,利用移动床生物滤器水处理技术和藻类净化技术,构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并进行养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期间DO为(5.85±1.09)mg/L;pH为8.11±0.40,TAN为(0.39±0.12)mg/L,水质指标符合养殖要求;对虾生长情况良好,经过92 d的养殖,收成时养殖密度4.96 kg/m2,成活率80.9%,饲料系数1.34,取得了健康、经济、高产、高效的养殖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对吉富罗非鱼免疫酶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循环水养殖为对照组,研究了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对初始体质量为(24.17±2.49)g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试验时间30 d。结果表明,生物絮凝构建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呈现先上升后快速下降的趋势,氨氮质量浓度最高(60.98±7.23)mg/L,亚硝氮质量浓度最高(117.34±15.50)mg/L;实验组罗非鱼的肝胰脏、头肾、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溶菌酶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罗非鱼特定生长率、肝体比、丰满度、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增重率比对照组要高27.88%(P0.05),表明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中吉富罗非鱼没有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且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罗非鱼的生长要优于循环水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循环率对大菱鲆生长和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水循环率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和水质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水循环率梯度12,24,36,48次/d,大菱鲆初始平均体重为200.36 g。经43 d养殖,12次/d组大菱鲆最终平均体重为277.98 g/尾,而48次/d组达到了296.24 g/尾;12次/d组水体氨氮(TAN)和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分别为0.41~1.50 mg/L和0.12~0.38 mg/L,而48次/d组分别为0.33~0.56 mg/L和0.05~0.09 mg/L。试验结果显示,提高水循环率可降低系统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积累速度,优化养殖水质,减小水中有害物质对大菱鲆的胁迫作用,从而加快大菱鲆的生长速度,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设定密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养殖池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和养殖效果,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循环水养殖设施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试验。投苗规格为0. 158 g/尾,养殖密度为600尾/m~3,使用14口面积为15 m~2的水泥池进行试验,养殖周期120 d。结果显示:在养殖试验期间,试验池养殖水体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 81±0. 99) mg/L,亚硝酸盐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 00±3.96) mg/L,p H 7. 48±0. 36,弧菌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0±77) cfu/m L;经过120 d的养殖,对虾的平均全长达到(14. 022±0. 269) cm,平均体质量达到(15. 748±1. 803) g。研究表明,在室外循环水养殖水泥池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具有养殖存活率高、换水率低、养殖产量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15~17℃下,将5 000尾平均体质量(10±3)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幼鱼饲养在由24个直径1 800mm×高1 000mm养殖池组成的封闭循环水系统中,以探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哲罗鱼的主要技术参数。经过8个月的养殖表明:养殖密度达到31.8kg/m~3,成活率96%,肥满度为1.01~1.30,鱼的平均体质量增加350g,体长增加21.3cm,鱼体生长状况良好。生物滤器两天反冲洗一次,有效提高了生物滤器的氨氮转化效率;紫外线消毒方式有效对系统进行了消毒杀菌;监测表明,系统水处理效果显著,其中NH_4~-平均浓度维持在(0.56±0.05)mg/L;NO_2~-含量为(0.15±0.05)mg/L;NO_3~-平均浓度为(41.86±2.62)mg/L;溶解氧为8.37~9.45mg/L;p H8.21~8.63。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养殖系统出水水质较进水水质有明显改善.经过100 d的循环水养殖,尼罗罗非鱼的平均体质量由30.34 g增加至120.08 g,平均生长速度为0.89 g/d,存活率为8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