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科学评价婴幼儿配方奶粉主成分营养,为婴幼儿食品开发与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等方法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及其脂肪酸、氨基酸、乳糖和低聚糖组成及质量分数,在多指标体系中提取出6个主成分,利用马氏距离评分测算婴幼儿配方奶粉与母乳的营养吻合度,对不同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所测9个配方奶粉样品中三大宏量营养素组成及质量分数与母乳相似,但其分项指标与母乳仍有显著差异(P0.05);2)所测样品中婴幼儿配方(以下简称婴配)羊奶粉D样品综合马氏距离评分最高,为90.15,其营养综合评价最佳;婴配羊奶粉F样品次之,为86.96;婴配牛奶粉H、I样品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82.32、82.11,婴配羊奶粉马氏距离评分普遍高于婴配牛奶粉。同时综合马氏距离评分发现其受脂肪酸量效影响最大,碳水化合物对整体马氏距离评分影响最小,各种营养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整体马氏距离评分有影响。该方法对于多个营养指标体系的婴配奶粉营养评价较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乳蛋白水解工艺可将大分子蛋白水解为小分子蛋白和多肽。添加部分水解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或有利于婴幼儿消化吸收,然而其与母乳之间的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市场上常见的一款含部分水解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EF)为对象,比较其与标准婴幼儿配方奶粉(SF)和母乳(BM)的体外消化吸收特性差异。根据总氨基酸模式和消化后氨基酸模式,分别计算氨基酸得分和可消化氨基酸得分,以评价蛋白质质量。结果表明:两种配方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母乳,氨基酸组成与母乳接近,EF、SF和BM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分别为(33.50±0.39)%,(33.07±0.83)%,(38.49±0.51)%,其中EF的蛋白质吸收率可达BM水平的78%。可消化必需氨基酸得分表明,EF的限制氨基酸为苏氨酸和组氨酸,而其它氨基酸得分均在75分以上,说明其蛋白质质量良好。结论:含部分水解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比对照奶粉的消化吸收性好,更接近于母乳。本研究结果可为含部分水解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化吸收性能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蛋白质评价的体外研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豆基婴儿配方粉氨基酸的母乳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解决婴儿乳糖不耐症和乳蛋白质过敏等症状,结合母乳和以牛乳为基础的婴儿配方奶粉的营养特点,通过完全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实现豆基婴儿配方粉氨基酸模式的母乳化.所得产品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及荧光比色法进行氨基酸组分测定,并将本配方乳粉与母乳的氨基酸模式进行相关性分析.豆基婴儿配方粉1、2、3和4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与母乳的必需氨基酸模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7、0.9818、0.9820和0.9819,其中,豆基婴儿配方粉3中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母乳,其必需氨基酸模式与母乳必需氨基酸模式相关性好,其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添加量为190kg,配方中蛋白质含量为16.61%,能够满足婴儿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4.
母乳是婴幼儿最天然且理想的食品,为了使婴幼儿配方粉的蛋白质营养更接近母乳,评价配方粉氨基酸与母乳氨基酸模式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产后15~180d母乳样本1028份和0~6月龄婴幼儿配方粉样本12种,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了样本中各种氨基酸成分。利用频数矩阵优化方法,获得新的母乳氨基酸模式。利用余弦相似度评价方法,评价优化母乳、原始母乳和WHO母乳氨基酸模式与各配方粉的余弦相似度,并分别取9种必需氨基酸和18种全部氨基酸比较配方粉和优化母乳氨基酸模式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优化母乳、原始母乳和WHO母乳氨基酸模式与各配方粉的余弦相似度比较,趋势一致,说明余弦相似度比较可以客观评价配方粉的营养价值。针对9种必需氨基酸,配方粉F与母乳相似度较高,配方粉A与母乳相似度较低;针对18种全部氨基酸,配方粉H和配方粉D与母乳相似度较高,配方粉F与母乳相似度较低。不同种氨基酸对比结果表明,氨基酸组成不同影响配方粉的氨基酸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余弦相似度方法可以客观评价配方粉与中国母乳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可为婴配粉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沙棘雄花花被及花粉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均衡性,为中国沙棘雄花资源在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凯氏定氮法和柱后衍生阳离子交换色谱方法分析中国沙棘雄花花被及花粉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对其蛋白质含量、化学评分(chemical sore, CS)、氨基酸评分(aminoacid score, 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core of ratio coefficient of amino acid, SRCAA)、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 BV)和营养指数(nutritional index, NI)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中国沙棘雄花花被及花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6.07%、20.45%;中国沙棘雄花花被及花粉中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17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3.59、17.06 g/100 g;蛋白质营养评价表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百分比分别为31.14%、33.10%,接近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模式(35.00%)而低于全鸡蛋模式(49.7%)。化学评分和氨基酸评分显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为中国沙棘雄花花被及花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两个样品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别为99.51、98.07,均接近于FAO/WHO模式氨基酸分值(100),营养价值高;必需氨基酸指数为52.80、61.20。结论 中国沙棘雄花花被及花粉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较齐全,可作为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并与其他日常膳食搭配作为氨基酸补充剂应用。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奶粉中含氮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述婴幼儿奶粉中含氮物质的重要性,并对母乳和牛乳之间的成分差异和各种成分的功效作讨论;结果:以牛乳为基础的婴幼儿奶粉中应该改变各种蛋白质的配比,添加功能性蛋白质和肽类,调整婴幼儿奶粉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结论:接近母乳水平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更符合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四川食品与发酵》2019,(1):122-128
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三种不同类型腐乳(白腐乳、红腐乳和臭腐乳)样品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并应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以WHO/FAO氨基酸参考模式为评价标准,对必需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腐乳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基本相同,亮氨酸是腐乳中主要的必需氨基酸成分,蛋氨酸和缬氨酸是含量较低的必需氨基酸。依据WHO/FAO必需氨基酸参考模式,在其各种必需氨基酸中,三种不同类型腐乳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根据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的高低,不同腐乳类型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顺序为:白腐乳(SRC=53.40)>红腐乳(SRC=52.39)>臭腐乳(SRC=43.17)。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罗非鱼肉作为参考蛋白模式,采用5种化学分析方法评估无鱼粉罗非鱼实验配方及对照组中必需氨基酸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实验配方及对照组的氨基酸组成合理,必需氨基酸平衡。配方1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及必需氨基酸相对比值均优于其他各组,各实验配方组的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都达到了平衡。养殖试验的结果表明:实验配方1为最佳配方组,氨基酸组成模式基本符合罗非鱼生长的营养需求,罗非鱼的增重率为158%,饵料系数为124%。因此利用无鱼粉饲料氨基酸的平衡,可有效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及蛋白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婴儿配方乳粉中的蛋白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尤其对其营养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蛋白质营养评价的生物学法为参考,分析了5 种氨基酸分析评价法与生物学法的相关性,进而得出等权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各方法中与生物学法相关性最高的一种;在进行食物中各种氨基酸与参考模式对应氨基酸比较时,氨基酸比值系数较氨基酸比值更加科学。本文用等权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配方乳粉中氨基酸组成与母乳模式进行了相似度评价,并对配方乳粉中提供蛋白质的主要原料进行了氨基酸比较及互补性分析,为设计开发蛋白质质、量兼优的婴儿配方乳粉提供系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南瓜叶蛋白营养价值的化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南瓜叶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化学评分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南瓜叶蛋白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很丰富;以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异亮氨酸和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进行比较.分别得出南瓜叶蛋白的化学评分为91,和氨基酸平衡比值为82.从其氨基酸平衡性来看,南瓜叶蛋白可能比较符合婴幼儿食用;南瓜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于大豆蛋白和紫花苜蓿叶蛋白,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优质植物蛋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乳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以牛乳和羊乳为基料制备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水分质量分数和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乳糖结晶度、溶解度、色度、蛋白组成、总脂肪酸和表面游离脂肪酸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仪对乳粉表面成分进行测定,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乳粉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羊乳婴幼儿配方乳粉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与牛乳婴儿配方乳粉相比具有较低的水分质量分数、aw、色度和Tg,而结晶度和溶解度接近,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牛乳和羊乳婴幼儿配方乳粉均表现出总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表面游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市售婴儿配方乳粉的油脂配料使用情况及脂肪酸提供情况,为提升婴儿配方乳粉的营养水平及制定产品相关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多渠道收集婴儿配方乳粉标签信息,统计分析油脂配料的种类、组合、最高添加量构成比及标识含量,比较全脂乳产品与脱脂乳产品、牛乳基产品与羊乳基产品、高必需脂肪酸产品与全部产品间的差异。均数和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269个婴儿配方乳粉。配料表分析显示,85%的产品使用了4种及以上的油脂配料,葵花籽油和椰子油在全部产品中的添加率最高,分别为88%、76%。牛、羊乳基配方粉的油脂配料使用情况存在差异,牛乳基配方粉中脂肪、亚油酸及α-亚麻酸的标识含量略高于羊乳基配方粉(P<0.05)。脱脂乳配方粉中,棕榈油添加率为32%,显著高于全脂乳产品(P<0.05)。44例使用了棕榈油的产品中仅有4例强化了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结论:牛、羊乳基配方粉中的必需脂肪酸标识含量基本一致。现市售婴儿配方乳粉以多种油脂组合使用的方式,以尽可能模拟母乳脂肪酸模式,但有些油脂类原料使用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牛羊乳品的蛋白质指纹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全乳图谱分析牛羊乳的差异蛋白,然后针对婴幼儿配方粉、乳清粉等开展方法特异性研究,通过婴幼儿配方粉添加实验开展方法灵敏度研究,最后对市售配方粉、液态乳、酸乳等进行检测。总体上,双向电泳技术信息丰度高,信息直观,重复性良好,能准确分辨牛羊乳及乳清,灵敏度达到5%。通过检测,8 份市售样品中有1 份酸羊乳实际为牛乳,图谱蛋白指纹信息清晰,直观反映产品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建立适合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及乳制品中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的前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索氏抽提法和酸水解法分别提取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及乳制品中的脂肪,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对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两种萃取方法测得的结果差异不大;对于乳粉和液态鲜乳,索氏抽提法的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大。结论 不同类型乳粉的组分(酪蛋白与乳清蛋白比例等)和加工工艺差异很大,酸水解法能有效地使乳及乳制品中的脂肪转变为游离态,提高了脂肪的提取率,为准确测定POPs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山羊乳是一类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乳品,因其营养成分与牛乳相近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蛋白质潜在致敏性树状评估策略(生物信息学、消化稳定性、血清学研究、动物模型)对山羊乳配方乳粉的致敏性进行评价,并研究山羊乳配方乳粉与牛乳过敏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性。结果表明,山羊乳配方乳粉的167 种蛋白质中,β-乳球蛋白和α-乳清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牛乳配方乳粉(P<0.05),山羊乳配方乳粉在模拟胃液中更易消化,且与过敏患者血清的结合能力弱于牛乳配方乳粉,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山羊乳配方乳粉致敏小鼠体温下降幅度、临床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水平、血浆中组胺水平、血管渗透性及组织炎症程度等均显著低于牛乳配方乳粉组致敏小鼠(P<0.05),交叉反应性结果表明山羊乳配方乳粉能与牛乳过敏患者血清结合,但结合能力明显低于牛乳配方乳粉。结论:与牛乳配方乳粉相比,山羊乳配方乳粉的致敏性较弱,可作为牛乳的替代品,降低牛乳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牛皮水解蛋白质氨基酸评分及其危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婴儿配方乳粉掺假成分——牛皮水解蛋白质对婴儿健康的潜在危险性,对牛皮水解蛋白质的氨基酸进行评分并分析了污染物指标。采用半定量方法对在阜阳抽检的60份婴儿配方乳粉中牛皮水解蛋白质的情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估。结果发现,与乳粉相比,牛皮水解蛋白质甘氨酸含量高,含硫氨基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普遍低。以FAO/WHO推荐的婴儿氨基酸模式为100,牛皮水解蛋白质氨基酸评分仅为19。污染物指标未见超标。在60份抽检乳粉中,70%的样品蛋白质总量不合格,约40%的样品不同程度地掺有牛皮水解蛋白质,提示劣质乳粉蛋白质“质”、“量”均存在问题。建议加强食品营养学指标的监测和掺假成分的快速鉴别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Goat milk is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cow milk for the production of infant formula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rotein quality and, specifically, about the digestible AA pattern of goat milk formulas compared with their cow milk counterparts. In this study, the true ileal AA digestibility of a goat milk infant formula was compared with a premium cow milk infant formula. The 3-wk-old piglet was used as a model for the 3-mo-old infant. Both milk formulas were prepared as described by the manufacturer, with titanium dioxide added as an indigestible marker. The formulas were fed to the piglets over a 2-wk trial period. Digesta from the terminal ileum were collected post euthanasia and analyzed for AA content, along with samples of the formulas. True AA digestibility was determined after correcting for endogenous AA loss at the terminal ileum of pigs fed an enzyme-hydrolyzed casein-based diet, followed by ultrafiltration (5,000 Da) of the digesta. Total urine and feces collection was also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nitrogen retention from the diets. The true ileal AA digestibility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goat and cow milk infant formulas for all AA except Gly and Tr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itrogen retention of piglets fed the two different formulas. The goat milk infant formula and the premium cow milk infant formula were similar in terms of protein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The gastric digestion behaviours of infant formulae made with goat milk and cow milk,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casein to whey protei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in vitro dynamic infant human gastric simulator. The goat milk infant formulae formed smaller flocs of aggregated protein and oil droplets under gastric conditions, leading to faster protein digestion in goat milk infant formulae than in cow milk infant formulae. The extent of coagulation of protein and the size of flocculated oil droplets were dependent on the protein composition of the formulae. The casein-dominated cow milk infant formula had greater aggregation initially during gastric digestion, but a lower rate of casein diges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the casein micelles in goat milk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wer extent of coagulation and the faster protein gastric digestion in goat milk compared with cow mil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