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韩金玉 《医学综述》2011,17(18):2857-285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 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 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 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对输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取50名没有输血史的健康人士分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试验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把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阴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增加指数(CCI)、输注有效率以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在输注1、24 h之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CCI、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组(P<0.05),而NHTR低于阳性组。结论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会直接影响到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配型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将无输血史100例作为甲组,有输血史100例作为乙组,对比两组HLA+HPA抗体阳性率、HPA阳性率、HLA阳性率、总阳性率。对于8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45例(丙组)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后的配合性输注,35例(丁组)实施随机血小板输注。对比丙组、丁组输注血小板1h、24h后CCI以及输注效果。结果甲组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显著比乙组低,P0.05。丙组输注血小板1h、24h后CCI以及输注有效率均显著比丁组高,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极易出现血小板抗体,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输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对血小板筛查阳性患者行血小板抗体配型,根据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比较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结果本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筛查阳性8例;8例患者经血小板抗体配型后,其输注的1h和24h CCI、PPR均显著高于配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为患者提供适用血小板,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取ELISA法分别对51例输血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结果51例血液病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6例,占50.98%,1h和24h抗体阳性组(CC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P<0.01)。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组为80.77%,抗体阴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有助于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张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95-469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CCI)作为判别PTR的依据,选择在我院住院的65例患者,观察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PTR的发生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出65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2组,比较1h、24hCCI值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6.9%,PTR发生率为41.5%;1h及24hCCI值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无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选择与患者血小板相配合的供血者,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能有效预防PTR发生。  相似文献   

10.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天华  张丽荣  李殿秋  刘铁梅 《吉林医学》2010,31(20):3206-3207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300例反复输血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0例,抗体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与血液成分输注次数成正比(P<0.0001),且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1.
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治疗HSCT和血液病患儿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血小板减少时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在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和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输注HLA—I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以24h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8例进行HLA—I类配型血小板输注的患儿中,HLA—I类半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血小板输注者7例,共提供HLA—I类半相合血小板输注者43例次;HLA—I类全相合血小板1例,共提供HLA—I类全相合血小板2例次。4例为父母供者,共提供10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18.24±2.45;4例为非血缘关系供者,共提供35例次血小板输注,24hCCI值为8.78±1.47;父母供者血小板输注后24hCCI值明显高于非血缘关系供者。8例患儿血小板配型输注前后24hCCI自身对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病患儿,输注HLA—I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可明显增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尤其以直系亲属供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当发生无效血小板输注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氢化可的松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的影响。方法 :39例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被分成 3组 ,在再次输注血小板前 ,1 5例患者被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0 .6g/kg ;1 3例输注 4 0 0mg氢化可的松 ;1 1例为对照组。每个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 1 2单位 ,计算各自 1h及 2 4h血小板增加纠正值 (CCI)。结果 :输注免疫球蛋白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氢化可的松组和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当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时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PLT、APCT;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LT <10&#215;109L-1的患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抗凝后测其APCT、PLT,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结果:有3例未出血患者要进行输注,出血组患者PLT≤20×10^9L^-1和PLT≤10×10^9L^-1的APCT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血小板输注前APCT和 PLT 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输注后APC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中29名患者输注有效,且24h后APCT都小于80s ,有2名患者的CCI和5名患者的PPR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另外5名患者的输注无效,24h后的APCT都大于80s,而CCI、PPR只有2名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结论:APCT 可以较好的折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可以较全面的评较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有效剂量和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124例血液病患者输血后血小板增加的校正值(CCl)、出血情况及输血间隔的变化,并对多次输血、脾肿大等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量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呈正相关,以0.15~0.2U/Kg为宜,同时输注间隔亦明显延长;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注有效率呈负相关;轻度脾肿大不影响输注疗效。结论血小板输注的有效剂量以0.15~0.2U/Kg为宜,且血小板输注量和输注次数与有效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7.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方法将160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输注新鲜血小板,n=82)和对照组(输注冰冻血小板,n=78)。比较输注后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校正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1h的出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的CCI值和PPR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鲜血小板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作用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