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在30例获随访2~3年的当中,有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均存活。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到2008年8月间2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19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6例.结论 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几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诊断、治疗方面的经验与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2例GIST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GIST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根据NIH标准进行危险性分级,极低和低危险性10例,中度危险性10例,高度危险性1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阳性率为72.0%,CD117阳性率为73.3%。9例高度危险性GIST患者术后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结论病理检查及基因突变检测是目前GIST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仍是GIST患者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疗效明显,能延长GIST患者无瘤复发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附1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4例,B超检查15例,CT检查14例,小肠造影3例。结呆:15例GIST中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1例。术中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术前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广泛转移行活检术,余26例均切除。病理诊断良性3例(10.71%),潜在恶性10例(35.71%),恶性15例(53.57%)。随访时间4~96个月,2例出现局部复发再诊手术,6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服用甲磺酸伊马替民(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5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9例,结肠4例,直肠3例。超声内镜确诊率68.8%(11/16);双源CT检查7例,阳性率71.4%(5/7)。CD117阳性率88.7%(47/53),CD34阳性率66.0%(35/5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6例,交界性9例,恶性28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53例随访6~72个月,16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8例恶性及9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2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4例术后18个月发生转移,10例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双源CT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1月-2010年8月56例GIST临床资料(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结果 56例中手术治疗5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其中肿瘤位于胃部34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6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结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阳性率较高。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依赖纤维内镜、B超、CT、MRI等综合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治疗以格列卫及其二代产品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CT的特点。结果21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4例。结论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预后.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18例),消化道出血(6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2例).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4±13)个月,2例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时间17月.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术后配合格列卫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31例手术治疗的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2.3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临床常以消化道出血、疼痛多见.消化内镜、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34、CD117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GIST病人术前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明确诊断较困难,CT检查因其具有分辨力高、组织对比好的优势,对间质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放、化疗的效果难以肯定,靶向治疗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GIST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病历共32例(男女1814,平均年龄62岁)所有病人都行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32例病人中胃间质瘤占66%,小肠占28%,直肠占6%。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2例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肺转移,并且再做2次手术。结论GIST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或免疫组化(CD117等)。彻底的外科切除原发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Glivec可以作为主要治疗GIST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G 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6.5%),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12.9%),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15例(48.4%),CD117阳性26例(90.3%),CD114阳性24例(77.4%),CD117和CD114均阳性21例(67.7%)。结论:G IST好发于中老年,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仝莉  巢惠民  王劲武 《安徽医学》2018,39(5):564-567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危险度分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评价CT在预测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合肥第一人民医院35例病理资料完整的GIST患者资料,按病理诊断危险度分级分为3组:低危险度9例,中危险度12例,高危险度14例.比较3组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有无囊变坏死、脂肪间隙情况、侵犯转移情况、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有无肿瘤血管等CT影像学征象.结果 3组GIST患者在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囊变、周围脂肪间隙、侵犯转移情况、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血管等CT征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方式上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结论 术前分析GIST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肿瘤的病理危险度级别,给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超声表现特点和超声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对所有病例的超声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GIST,良性12例(37.5%),交界性(低度恶性)5例(15.6%),恶性15例(46.9%)。来源分别为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9例,回肠8例,横结肠1例。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分三型,对肿瘤质地的判断准确率93.8%(30/32),对肿瘤来源和生长方式的判断,40.7%(13/32)正确显示肿瘤与胃肠道的关系。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显示GIST的内部回声特点,综合分析超声改变,有助于对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2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6例GIST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的资料。结果:常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初诊中漏诊4例,CT、MRI均发现肿块;术后测量肿块大小皆大于2.0 cm;1例放弃治疗,25例采取开腹手术,未采取新辅助化疗及其术后辅助化疗,2例因腹腔广泛转移,采取姑息治疗,术后骨髓病理学证实有骨髓转移,22例完整切除。结论:常规胃肠镜及B超在诊断GIST中存在局限性,CT或MRI能较超声提高临床诊断率,但通过找到一种标志物能早期诊断直径小于2.0 cm的GIST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Ding J  Liao GQ  Zhang ZM  Pan Y  Li DM  Chen HJ  Wang SY  Li Y  Wei N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264-268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lug、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4年5月至2007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手术切除的胃肠间质瘤标本78例,患者年龄28~87岁,男48例,女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IST组织中Slug、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Slug、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在78例GIS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2例(53.8%),28例(35.9%)和59例(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98,P<0.05).Slug在发生远处转移、侵犯或转移的GIST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未侵犯或转移的GIST组织[75.0% (18/24)比44.4%( 24/54),63.6% (28/44)比41.2% (14/34),均P<0.05],E-钙黏蛋白在发生远处转移的GIST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GIST组织[16.7% (4/24)比44.4%( 24/54),P<0.05],N-钙黏蛋白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lug与E-钙黏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267,P=0.018),与N-钙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关联(rs=0.056,P=0.625).结论 在远处转移的GIST组织中Slug的表达率明显高,而E-钙黏蛋白的表达率则明显低,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与GIST的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8例注射静脉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5例胃双重造影及全消化道钡餐;7例内镜检查;19例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4例病例中67.6%(23/34)经诊断为恶性,29.4%(10/34)为良性,2.9%(1/34)诊断为交界性。CT主要表现为:88.2%(30/34)为实性肿块,其中26.6%(8/30)为均匀密度,73.3%(22/30)为不均匀密度;11.8%(4/30)为囊性肿块,直径3-20cm,其中50%(2/4)可见坏死液化灶;34例肿块中55.9%(19/34)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10.5%(2/19)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肝转移5.9%(2/34),腹膜转移2.9%(1/34),膀胱转移2.9%(1/34)。结论: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44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朵24例病人均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其中胃18例,小肠6例。24例完整手术切除。所有病例均随访,4例于术后1-3年发现肿瘤复发伴肝脏、腹腔转移,无法手术死亡。结论GIST起病隐匿,早期确诊相对困难,首选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