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分别采用高剂量及常规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峡江县中医院COPD稳定期患者(6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常规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35例)和观察组(高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常规治疗,34例),治疗持续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急性发作的患者占比更低;把治疗6个月后所收集数据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可得,两组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及FEV1/FVC值均表现为升高,且观察组均更高;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降低,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均延长、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CAT评分更低,PaCO2水平更低,6MWD更长,PaO2、PaO2/FiO2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有助于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心肺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器组(27例)、EDP组(26例)和联合组(29例)。各组按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并给予腹部顶沙袋训练、阻力单车训练,呼吸器组加用呼吸训练器,EDP组联用EDP治疗,联合组给予EDP联合呼吸训练器治疗,疗程10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运动能力和症状评分。结果 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第1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O2)]、6分钟步行试验(6MWT)增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减小(P<0.0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MF%)、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酸度(pH值)、碳酸氢根(HCO3-)、碱剩余(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组较呼吸器组和EDP组FEV1%、FVC、FEV1/FVC%、p(O2)、6MWT增加,p(CO2)、CAT、mMRC评分减小(P<0.05);MMF%、SaO2、pH值、HCO3-、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P联合呼吸训练器能够改善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缺氧状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以及肺功能的影响,分析木犀草素对COPD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运用木犀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药物治疗,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运用MRC呼吸困难评分对肺功能进行测定,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5例患者运用木犀草素进行治疗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了明显的下降,肺功能FEV1(pred%)、FEV1/FVC、MVV、PEF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犀草素对于稳定期COPD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体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能够做到较好的控制,同时对肺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噻托溴铵对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观察.方法 将COPD稳定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噻托溴铵治疗.两组患者均以8周为治疗疗程.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咳嗽和喘促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8周时研究组患者咳嗽和喘促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PEF、FEV1、FEV1/FV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8周时研究组患者PEF、FEV1、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IL-8、IL-17、IL-18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时研究组患者IL-8、IL-17、IL-1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用药8周期间均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噻托溴铵对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IL-8、IL-17、IL-18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百令片治疗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左心衰竭(LHF)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内科老年稳定期COPD合并LHF患者1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53例,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百令片治疗;B组51例,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C组50例,采用百令片治疗,组间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前,组间FEV1、FVC、FEV1/FVC、PaO2、PaCO2和BODE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FEV1、FVC、FEV1/FVC、PaO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B、C组,PaCO2和BODE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B、C组(P<0.05)。A组AECOPD或急性LHF发作0次比例明显高于B、C组(P<0.05)。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百令片治疗老年稳定期COPD合并LHF患者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两者联合通过改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检测结果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恶化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噻托溴胺粉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COPD患者随机分两组,各31例。对照组按需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给予噻托溴胺粉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生活质量评分(SGRQ)及血管内皮功能(ET-1、NO)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FEV1、FEV1/FVC、FEV1(%)、SGRQ评分、ET-1及NO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FEV1、FEV1/FVC、FEV1(%)及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SGRQ评分和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噻托溴胺粉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提高稳定期COPQ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肺汤联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9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呼吸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中药组服用健脾益肺汤,中药+呼吸操组为健脾益肺汤联合呼吸操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CD4/CD8水平,FVC、FEV1/FVC、MVV、IC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健脾益肺汤和健脾益肺汤+呼吸操对CD3、CD4、CD4/CD8水平有一定的提高(P<0.005),健脾益肺汤+呼吸操同时能提高FVC、FEV1/FVC、MVV、IC水平(P<0.05).对照组CD3、CD4、CD4/CD8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肺功能指标中除IC明显提高(P<0.05),FVC、FEV1/FVC、MVV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 健脾益肺汤联合呼吸操对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及肺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噻托溴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COPD稳定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家庭氧疗,观察组给予噻托溴铵联合家庭氧疗。观察期为1年,比较两组再次住院率、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及FEV1(%)]、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6MWD)及生活质量评分(SGRQscore)差异。结果:观察组40%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77.5%(P〈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FEV1(%)、6MWD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GRQ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并能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稳定期C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稳定期C组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噻托溴铵吸入剂(18 μg,吸入,1次/d)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人剂(50μg/500μg,吸入,2次/d)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按需吸入异丙托溴铵或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前、后8周运动耐量的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8周后肺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6MW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治疗组中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FVC、FEV1,和FEV1%pre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稳定期C组COPD患者,优于异丙托溴铵或沙丁胺醇按需吸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信必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50例。3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性综合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信必可吸入治疗,B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C组给予信必可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min步行距离(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得分( SGRQ)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FEV1和6-MWD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SGRQ得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患者FEV1和6-MWD均大于A组和B组,SGRQ得分小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必可联合噻托溴铵较两药单独使用可明显改善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在基层医院COPD患者缓解期的疗效。方法对近三年我院就诊或转诊的COPD缓解期患者82例,在诊治的同时,指导患者缩唇呼吸、深呼吸、呼吸操等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时间2~3个月,每天坚持20—30分钟。观察患者缺氧、呼吸疲劳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肺功能VCmas(L)、FEV1/FVC(%)、FEV(L)、PEF(ffS)值的变化。结果经过坚持3个月以上的呼吸肌功能锻炼,患者缺氧状况、呼吸疲劳状况及肺功能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呼吸肌锻炼前、后3个月的FEV1/FVC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呼吸肌功能锻炼在基层医院对COPD缓解期有改善肺功能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治疗的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无创机械通气,共3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FEVl/用力呼气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量(PEF)、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平均喘息缓解时间、平均哮鸣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l/FVC%及P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更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CRP及IL-6均显著下降,但试验组下降程度更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通气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剂量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反应、血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d、第5d的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OI)、血乳酸(Lac)、酸碱度(PH)、肺通气功能MVV、FEV1、MMF、FVC、Qs/Qt、PA-aDO2、PIMAX、PEMAX、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患者病死率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CRP、MDA、SOD、PaO2、SaO2、OI、Lac、PH、MVV、FEVt、MMF、FVC、Qs/Qt、PA-aDO2、PIMAX、PE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d、5d观察组CRP、MDA、Lac、Qs/Qt、PA-aDO2显著低于对照组,SOD、PaO2、SaO2、OI、PH、MVV、FEVl、MMF、FVC、PIMAX、PEMAX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大剂量氨溴索可有效降低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CRP水平,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与血气,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VAP发生率,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支气管镜下肺灌洗治疗尘肺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尘肺病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支气管镜下肺灌洗治疗,观察组采用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支气管镜下肺灌洗治疗,2周后比较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0%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和PE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和PE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70%与对照组的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支气管镜下肺灌洗可以改善尘肺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俯卧位无创通气联合纳洛酮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82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通气组40例与联合组42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和俯卧位无创通气治疗,联合组加用纳洛酮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肺通气指标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肺容量(TLC)、用力呼气25%肺活量流速(PEr25)、用力呼气50%肺活量流速(PEF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pH值及氧代谢指标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氧耗量(vO2)的变化,统计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通气组(P<0.05).两组治疗后FEV1、TLC、PEF25、PEF50、pH值、PaO2和SvO2均高于治疗前,而PaCO2、ERO2和VO2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组FEV1、TLC、PEF25、PEF50、pH值、PaO2和SvO2均高于通气组,而PaCO2、ERO2和VO2低于通气组(P<0.05).联合组上机时间、清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通气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方案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优化血气、氧代谢指标,缩短其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夜间无创伤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的应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50例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夜间无创伤通气治疗前后12分钟步行距离(12MWD),血气分析、肺功能、膈肌移动度和夜间最低氧饱和度(SaO_2)的变化.结果 夜间无创伤通气治疗组治疗后12MWD、FVC%、FEV_1%、膈肌移动度夜间最低SaO_2均较对照组增高,PaCO_2较对照组降低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夜间无创伤通气在COPD缓解期的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IMT)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 2014年 1月—2015年 12月在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时处于稳定期的 COPD患者 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IMT组,每组 25例。对照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IMT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吸气肌训练。2组患者在入组时(0个月)及第 12个月进行随访,检测最大吸气压力(PImax)、6 min步行距离、COPD评分(CAT)及住院次数,分析对比 2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过 12 个月的观察,对照组的 PImax 下降[(80.12±17.94)cmH2O vs (. 78.28±17.98)cmH2O,P<0.05],6 min 步行距离缩短[(283.96±22.67)m vs.(278.12±21.12)m,P<0.05],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减少[(1.32±0.25)L vs(. 1.27±0.24)L,P<0.05]。与对照组相比,IMT组 PImax显著上升[(78.28±17.98)cmH2O vs.( 95.48±19.36)cmH2O,P<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278.12±21.12)m vs.(320.32±28.71)m,P<0.05];通过训练,IMT组患者的 CAT评分明显下降(15.36±5.20 vs. 11.76±2.79,P<0.05),而且因急性加重所致的住院次数明显减少[(1.40±0.91)次 vs(. 0.68±0.63)次,P<0.05];但 2 组 FEV1 及 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24)L vs.(1.40±0.28)L;49.56%±9.93% vs. 53.81%±13.66%,均 P>0.05]。结论 长期进行 IMT 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为 COPD患者生存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