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天士“透热转气”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体系,指出温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  相似文献   

2.
温病辨治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真如  郑翔 《新中医》1992,24(7):18-19
我院老中医章真如主任医师以“滋阴法”为擅长。章老据根叶香岩“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的温病辨证理论,按“卫气营血”辨证法则,  相似文献   

3.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传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一些医学工作者为中医的“辨证论治”缺乏明显的量化标准而困惑。其实不然 ,不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或《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其他辨证 ,都有一个先后、浅深和轻重的演变阶段或过程 ,且辨证量化指标明确 ,用药严谨有分寸。现就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剖析于后 ,供同道参考。“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前人经验基础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 ,总结出的温病治疗纲领 ,也是今天我们对温病辨证施治的主要理论依据。叶氏谓“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  相似文献   

5.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温热观的核心,也是其《温热论治》的主要内容和对温病学说的主要贡献。他把温病的全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气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相似文献   

6.
<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高度概括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散血,直须凉血散血……"。医家对此多有阐述,下面笔者就自己在临床实践的运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叶天士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特有规律,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辩证纲领。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病变从表入里,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  相似文献   

8.
正"透营转气"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其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的治疗原则。热邪虽入营分,在清营养阴药中,加入升达、直透或通下之品,排除阻碍,宣畅气机,即是"透营转气"的实质,简单说就是给热邪找出路。《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就是说营  相似文献   

9.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对皮肤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为后世医家提出的温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叶天士首创的“卫气营血”理论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对温病清晰地划分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明确地确立了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0.
<正>外感温热邪气,邪气一般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顺传,故有"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说。而其中叶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疗效甚佳,而临床工作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皮肤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其指导下对荨麻疹的舌苔、脉象等辨证要点和临症经验,并主要就卫气营血辨证中的精髓"透热转气"对温邪位置、病机变化、病情发展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选药原则等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目的在于通过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荨麻疹的相关性讨论,探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荨麻疹诊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并相应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影响较大。拙文在此试就叶氏卫气营血治则中有关“清气”之治则,略陈以下管见。一、叶氏“清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叶氏所论温病,就其病程阶段或证候类型而言,有卫、气、营、血之分。温病气分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谓:“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相似文献   

14.
清营汤为是吴鞠通《温病条辨》方剂。透热转气是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的一个治疗原则。一、清营汤与透热转气的联系叶天士与吴鞠通都是清代的温病学家,二人在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学术理论上是有联系的。叶氏首先提出:温热病以卫、气、营、血为传变程序,并确定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在《外感温热篇》中一开头就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相似文献   

15.
叶桂《外感温热篇》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相似文献   

16.
谷守星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3,35(8):1238-1239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初见于《吴医汇讲》,载"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为后世治疗温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营分证时与清营热、养营阴必不可少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7.
王沛教授善于从温病学卫气营血角度辨证治疗癌性发热,提出以"透热外出"为总则,并将其运用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多法并行,逐层透转,整体调治并随证加减,在治疗癌性发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癌性发热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卫气营血4个方面探讨"宣透郁热"法在温病辨证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仍需宣畅气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的各个病理阶段皆然,需疏散郁结以达到气机的调畅,用药上重视风药的应用。郁热需治以宣达,风药不独解表,更因其辛温行散之力宣阳疏透、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能发郁热。清热养阴是温病的治疗大法,但针对温病"阳热怫郁"的特点,宣透郁热、透邪外出的应用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卫气营血成为一种辩証論治的法則应用于临床,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創始的。叶氏在仲景《伤寒論》六經辨証的启示下,运用了卫气营血进行对温热病的辨証,創立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轉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学說,这在当时温病流行而用《伤寒論》治法无效的情况下起了极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被国医学的辩証内容。从各地临床报道看来,卫气营血辨証法是最能反映外感热性病的发病規律。几年来各地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肺  相似文献   

20.
温病论治     
温病的论治,应以卫、气、营、血为纲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尽管四时温病发病的季节各有不同,症状也各有特异之处,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就是叶天士所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可以依据它作为基础,再结合《伤寒论》的"六经"、《温病条辨》的"三焦",进行辨证论治.但必须指出,所谓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