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数据业务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区别于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而无线传输环境的不稳定性则使得数据的传输不能像有线网络那样得到可靠的保障。因此,在三代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网部分设定了一系列的机制来尽量减少丢包的发生。文中重点研究的是无线链路层数据包的最大重传次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不同的场景来找出不同的最大重传次数对系统的影响规律,从而配置合理的参数,优化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无线资源的匮乏,结合多用户分集与多用户调度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用户调度的闭环多输入多输出跨层算法.该算法是采用跨层理论的方法,以包错误率为服务目标,利用调度技术,自适应调制,自动重传技术与MIMO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系统的中断性能.推导了系统平均包错误率,平均传输次数与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分析了天线配置,移动用户数以及重传次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中断概率明显减小,中断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802.11s无线Mesh网传输过程中因重传次数过大而造成的丢包问题,根据实际无线传输中的网络重传次数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最大重传次数的空中传播时间改进路由判据算法.同时为了缓解因单根节点造成的网络拥塞,提高实际场景中边缘节点的传输性能,并保证网络中所有节点使用无线信道资源的公平性,基于树的寻径机制从拓扑结构的角度,提出一种改进的多根节点的混合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M-HWMP).理论及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路由判据算法及路由协议优化了无线Mesh网传输不同数据流时的吞吐量、时延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网络拥塞.  相似文献   

4.
无线数据网络中基于博弈论方法的功率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功率控制是第3代移动通信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传统的功率控制主要考虑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话音业务,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定价的效用函数,采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无线数据网络的功率控制框架.证明了非合作功率控制博弈中存在惟一的纳什均衡,设计了一个分布的功率控制算法并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通过数值仿真来验证算法的性能,讨论了各个用户的传输特性和效用函数中定价因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用户可以用较低的传输功率获得较高的效用,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能量捕获无线传感器网络(EH-WSN)中,采用网络编码(NC)技术可有效提高数据传递的可靠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固定的数据速率(DR)和固定的最大重传次数(MNR),传输时延较高。为了降低传输时延,结合EH-WSN中节点的能量捕获特性和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提出一种优化数据速率和最大重传次数的低时延数据传递方案。通过对节点的能量捕获过程和能量消耗进行建模,给出了节点的剩余能量公式;对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进行建模,推导出节点发送数据包的成功收包率和每个数据包的期望传输次数,进而推导出传输路径上每一跳的传输时延公式;基于优化方程,在节点满足链路收包率条件和剩余能量条件的前提下,对其数据速率和最大重传次数进行优化配置,使得每一跳的传输时延最小。实验结果表明,与采用固定数据速率和固定最大重传次数的数据传递方案相比,所提出的方案具有最小的端到端传输时延。  相似文献   

6.
当前无线链路普遍具有误码率高的特点,导致数据包成功传输概率较低,进而对无线链路上的TCP传输造成较大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校验机制,采用分块校验的方法对数据包进行验证,并采用新的方法来计算重传次数.实验表明,本校验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包成功传输概率,进而改善了无线链路上的TCP传输性能,同时保证了多个数据流传输的公平性和数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通过资源受限的移动通信终端提升无线上行视频流的抗误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不同通信层次的联合调度,提出了一种跨层容错传输方案。移动通信终端的网络层代理首先利用容错包调度为视频流的延时约束帧集合提供重要性分类,随后该终端的链路层代理利用无线链路单元的优先级调度实现选择性重传。在调度延时与传输带宽限制下,跨层容错传输能够将突发错误转移到延时约束帧集合的低优先级视频数据中,从而在突发易错传输环境中实现了无线链路单元粒度的渐进式传输和平稳退化。  相似文献   

8.
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重传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通过点到点的重传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重传机制没有考虑不同业务数据的可靠性需求差异,统一设定一个静态的最大重传次数。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重传算法,为每种业务分别根据其可靠性需求动态设定最大重传次数。对于较低可靠性需求的业务,相比于传统重传机制减少了重传次数。仿真表明动态重传算法能有效降低网络能耗。  相似文献   

9.
TCP协议应用在3G无线网络中时,其传输性能受到了无线网络物理层帧差错率的严重影响。链路层重传技术可以大大改善TCP数据传输性能因无线信道误码率大而下降的情况。主要研究了CDMA2000中链路层重传技术对无线TCP数据传输的影响,并结合TCP层重传超时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链路层重传算法,提高了TCP在无线链路的数据传输性能。最后对该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了此算法可以显著提高TCP吞吐率。  相似文献   

10.
吴怡  林潇  蔡坚勇 《计算机应用》2011,31(8):2029-2032
针对移动信道带宽不稳定以及Wi-Fi热点覆盖有限等网络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自适应选择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CDMA1X)、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EVDO)及无线局域网(WLAN)的多网络自适应无线视频传输的系统架构,并给出了多网络自适应选择的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多网络的自适应接入、无线异构网络的动态切换以及无线同构网络的自适应选择传输。该方案可实现无线视频的高质量可靠传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国内的大多短波通信系统都是基于第二代的短波通信标准。相比于第二代短波通信的数据链路协议,第三代短波通信的自动链路建立系统以其简洁而高效的设计解决了第二代短波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建立数据链路的高效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根据美军标MIL-STD-188-141B中给出的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标准,对第三代短波数据链路协议的高速数据链路传输协议(HDL)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Matlab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包的误码率、丢包率、平均传输次数以及采用不同数据分组时的吞吐量等方面进行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宽带码分多址(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它的核心业务分为电路业务和分组业务,分组业务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文章首先介绍了分组数据的网络组成,然后分析了分组数据的会话管理流程,最后提出了分组数据在工程的具体设计一会话管理软件的组成框图和实现流程,并介绍了最终实现的成果一分组数据隧道的建立和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一种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讯的新型语音编解码器,该编解码器的语音带宽拓展为50Hz到7000Hz,编码后语音的自然度很高,用在3G移动通讯系统的多媒体服务、宽带包交换网络、音频和视频会议等等。在简单介绍该语音编解码器的产生背景后,着重介绍了该语音编解码器组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严彬  石振华  郑亮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3):208-210,216
根据接入信道承载的数据类型,提出了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接入信道的设计要求。通过对WCDMA和CDMA2000接入信道、增强接入信道的分析,比较了两种系统所使用接入技术的优劣。还给出了接入信道仿真程序的设计思路。基于该仿真程序,可以得到两种接入信道的仿真结果,分析得出WCDMA的接入性能要优于CDMA2000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acket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PRMA) protocol in a real mobile radio channel that suffers from propagation impairments including multipath fading, shadowing and distant-dependent path loss, is studied by simulation.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degradations,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simultaneous conversations supportable in a cell subject to a packet dropping probability of 1%, are observed. Additionally, receiver capture is also found to be in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is supportable number of simultaneous conversations. A modified PRMA protocol is then introduced, and shown to be capable of improving performance through minimizing premature loss of reservations and avoiding additional collisions that arise due to the channel errors.  相似文献   

16.
自组网环境下基于模糊控制的自适应动态源路由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组网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能够支持多跳的临时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大多数节点是由有限寿命的电池来提供的,因此能量保护策略成为设计该类网络路由协议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拓扑的动态变化是该类网络的另一主要特征,它将影响路由的稳定性.通过对节点当前剩余电池能量和邻居节点之间链路稳定性的观察,并使用模糊逻辑控制策略,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源路由的自适应路由协议,仿真表明该协议有效地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并提高了报文提交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越区频繁、切换速度快、丢包延时等问题,根据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的自身特点,将移动IPv6切换技术与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在快速切换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切换方法,为高速铁路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缩减了移动检测、转交地址配置和重复地址检测的时间,提高了切换效率,解决了由于快速频繁切换而导致的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和切换延迟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郝晓弘  李桂肃  高超 《微计算机应用》2007,28(10):1053-1056
在远程无线实时监控中,基于GPRS网络的无线监控系统成为当前远距离无线监控领域最为广泛的应用。在这种方案中,PPP协议被作为链路控制协议使用。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在一个嵌入式终端中利用PPP协议实现与GPRS网络的链路协商,继而使终端能够附着在GPRS网络上,实现数据从无线终端经过GPRS网络最后到达Internet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it is critical to allocate the limited number of radio channels efficiently while mitigating the co-channel inference to improve network performance. For this reason, after extensively reviewing the related work, we present a new joint radio channel allocation (RCA) and power control (PC) strategy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First, we formulate the RCA problem as a multiple 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ransmission power and traffic data rates, while effective channel utilization (ECU) is chosen as the target metric for optimization. Second, we incorporate the channel status into the model of MAC protocols, including as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sequently, the PC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ECU for channel allocation. Third, we propose to directly maximize the ECU to find both optimal radio channel and transmission power. The resulting strategy is a fully distributed RCA/PC algorithm without relying on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mong mesh routers. Our extensive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s the existing RCA strategies and the standard MAC protocols in performance such as throughput, packet dropping, delay and delay ji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