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犹为重要,阿司匹林联合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已被全球心内科医生广泛应用于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患者中。但即使接受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仍有1%-4%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而西洛他唑是新型的活性多样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针对术后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PCI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Restenosis, RS)的发生。以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 TAPT)已被日、韩及我国的很多心脏中心应用于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为帮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更合理的使用西洛他唑,本文拟综述TAPT在PCI术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效果、安全的影响。方法125例冠心病合并UGH高危因素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n=62):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n=63):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和比较2组治疗第7、14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抑制率,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消化道事件。结果2组在同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MACE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出血并发症、消化道事件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合并UGH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抑制效果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 检索SCI,PubMed,CNKI数据库,阅读相关文献,评价西洛他唑用于预防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三联治疗及特殊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与结论 RCTs及Meta分析显示,西洛他唑用于PCI术后治疗有效;三联治疗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发生率更低,可减少氯吡格雷抵抗,且不会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西洛他唑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三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4例行PC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月—2018年1月,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135例在PCI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即两联组),79例在PCI后采用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即三联组),对比两组的疗效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两联组与三联组的亚急性血栓(SAT)发生率和30 d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三联组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两联组(P<0.05)。监测发现,两组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且三联组的时间长于两联组(P<0.05)。两组术后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虽然比治疗前均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近期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且不会增加脑出血等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32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组( A组)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 B组),各16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并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肌缺血需靶病变再通治疗等),同时观察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再狭窄率、抗血小板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结果12个月随访, A组与B组相比,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9.76%比12.00%,P=0.47),靶病变需血运重建(6.92%比8.92%,P=0.4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95%比15.92%,P=0.21),A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药品反应发生率更低(12.96%比33.3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类似作用,但前者出血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 2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563例,进口氯吡格雷组695例。两组患者术前1 d分别服用泰嘉或波立维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作为负荷量,以后泰嘉或波立维75 mg.d-1及阿司匹林100 mg.d-1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泰嘉和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9个月的MACE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两药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安全性。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多态性特点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给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就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内科的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d,用药后均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检测,结合患者的一般信息对3种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选择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90d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在13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中代谢、慢代谢的患者有83例,阿司匹林高抵抗的患者有52例,西洛他唑弱代谢型的患者有9例,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比例最高,达59.71%。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糖尿病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则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均按基因检测的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随访90d均未出现新发的脑血管事件。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玲  吕俊玲 《中国药房》2010,(2):169-171
<正>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药已广泛应用于ACS以及PCI的抗血栓治疗。业已证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抗血栓治疗效果。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事件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CAD住院患者408例,行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均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反应性(LTA_(AA))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LTA_(ADP))。并根据PA结果进行分组,将LTA_(AA)≥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LTA_(ADP)值≥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LTA法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入选患者中无AR。其中CR组为101例,NCR组307例,CR发生率为24.8%。所有入院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17例(16.8%),N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例(9.4%),CR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高于NCR组(OR=1.940,95%CI:1.016~3.703,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因素、Grace评分及CR为CAD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CAD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C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32):4576-458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该患者于PCI术后第4天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药师通过综合分析其病变复杂程度、支架内血栓发生时间、植入支架数量、合并疾病等因素,建议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_(450)(CYP)2C19]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CYP2C19*1/*2),建议在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片50 mg,po,bid,同时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ivgtt,qd改善微循环,并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学监护以及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调整等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仍坚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药物代谢酶是引起抗血小板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临床转归和终点事件密切相关。临床药师应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协助医师查阅和解读相关信息,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合并疾病、基因型等因素后,制订和调整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西洛他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指标。于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有无临床并发症症状。结果术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MPAR值为(45.32±13.41),对照组患者MPAR值为(51.68±11.62);观察组CD62P值为(10.09±12.32),对照组CD62P值为(13.28±9.37);观察组患者PAC-1值为(57.56±20.23),对照组患者PAC-1值为(63.17±18.60);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发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7例,总体发生率为11.6%,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发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19例,总体发生率为31.7%,以上各组数据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临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论治疗与传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相比抑制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3.
<正>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国内外指南均将其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Ⅰ类推荐[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成为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2]。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可能会因竞争CYP2C19的同一结合位点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按其表型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将中代谢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慢代谢组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另设快代谢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为对照组,连续用药6个月,随访其临床事件。结果:所有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中、慢代谢型的比例分别为25%,60%, 15%;中代谢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方案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方案、慢代谢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方案,可取得与快代谢型患者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方案相似的疗效,但慢代谢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脏缺血的获益不佳,劣于替格瑞洛方案。结论: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中代谢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的方案可能有益;慢代谢型患者建议使用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从医疗服务角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两种治疗方案为在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经验性给予国产氯吡格雷,或经验性给予替格瑞洛,由此建立决策树及Markov模型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评价中国ACS患者PCI术后使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成本-效果。结果:经验性给予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为成本最低方案,但直接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结论:对于PCI术后的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最推荐直接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ACS患者14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型检测.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安伞性.方法 67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l例):对照组,支架置入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9~12个月;试验组,此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8~24个月.观察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应用时间越长,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越少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8.
<正>氯吡格雷(clopidogrel)和阿司匹林(aspirin)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证实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1]。替格瑞洛(ticagrelor)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起效快速和作用可逆的特点,与氯吡格雷相比,均可显著降低ACS患者(不论接受PCI或接受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女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全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月经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且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住院绝经前女性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其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年的月经情况,并采用PABC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月经量进行定量评分。结果绝经前女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治疗1年的月经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绝经前女性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年,月经量无明显变化,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韦晓静  李刚  张茗 《河北医药》2011,33(21):3253-3254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长期疗效及成本。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11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泰嘉组(n=60)和波立维组(n=58)。2组均于支架植入术后口服氯吡格雷每日75mg,共服用12个月(药物涂层支架DES)。评价术后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12个月随访期内,2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泰嘉组成本4380元,波立维组成本7555.5元。结论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国产氯吡格雷经济便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