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狗,亦名犬,又名地羊。狗肉烹食从古至今,已有相当高的烹制技艺。而不论宫廷宴饮,还是民间酒宴,汉宫狗肉却是餐桌上一道常馔。 江苏丰县,古称“丰邑”。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中阳里”乃是汉皇的故里。据传,刘邦从小就嗜食狗肉,庖厨经常给他烹制狗肉佳肴。刘邦在长安称帝时,吃厌了御宴,尝遍了山珍海味。一日还乡,他令御厨给他烹制出一道家乡狗肉,一时难坏了御厨,便从  相似文献   

2.
“沛公狗肉”,又名“沛县狗肉”,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的特色风味菜肴。相传,刘邦平时喜食狗肉,常去樊哙所开的狗肉店品尝狗肉。后来刘邦带樊哙一起举兵反秦,樊哙后人则继续经营狗肉,人们称之为“沛公狗肉”,并流传至今。古人云:“地羊入馔沛公留,误食鼋肉异香出。”元朝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在深夜品尝了“沛公狗肉”后,挥毫写下“夜来香”三个字,由此可见“沛公狗肉”鲜香异常。下面先向大家介绍“沛公狗肉”的详细制法:原料:狗肉1250克甲鱼1只(约700克)精盐15克酱油75克料酒75克白糖15克姜片、葱…  相似文献   

3.
王雲 《中国食品》2000,(20):9-29
沛公狗肉 传说汉高祖刘邦最喜食樊哙煮的狗肉,天天去吃,从不给钱。一日,樊哙为躲开刘邦,到东湖镇去卖,刘邦闻讯赶去,遇河受阻,忽然河面游来一老龟,驮刘邦过河,又找到了樊哙,刘邦抓起狗肉就吃,同时引来大批食容,不一会就把狗肉吃光了。回去时,又一起乘龟过了河。事后,樊哙生气把老龟宰杀与狗肉同煮卖,不料肉味格外鲜美,于是他将这次煮肉剩下的原汤保留下来,每次煮肉都用。元代,大德年间,樊哙后裔樊信,在徐州开了“樊信狗肉店”,据说仍用老汤煮肉。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去北京任职,夜寝徐州,忽然夜风带来阵阵扑鼻奇香,晨…  相似文献   

4.
狗肉的吃法很多,烧、炖、卤、炒等皆成佳肴。如“辣子狗肉”“、酱油狗肉”“、砂钵狗肉”等。以狗肉烹制的地方名菜亦不胜枚举,如江苏沛县的“龟汁狗肉”,酥烂腴香,味美滋补;“湘西李三狗肉”,肉烂汤鲜,香气四溢;广东的“狗肉煲”,肉质软烂,异香浓郁;潮州的“狗肉全席”款式多样,吊人胃口;吉林延边的“狗肉汤”香辣无比;江南的“炖狗肉”,曾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称誉。说起狗肉的烹调风味,应首推江苏沛县的“龟汁狗肉”,这道菜出自西汉大将樊哙。据说,汉高祖刘邦爱吃狗肉,成事前,常乘一只大龟过河到对岸的樊哙开的酒店吃狗肉,却不付钱…  相似文献   

5.
宪章 《烹调知识》2003,(7):34-35
狗肉香美,民间有“狗肉滚三滚,神仙也嘴馋”的说法。古代名人中,有不少人爱吃狗肉,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其中一个,而汉代名将樊哙当年就是靠卖狗肉为生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书画家、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之称的郑板桥,亦是以嗜食狗肉出名的,并留下传奇式的吃狗  相似文献   

6.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我国食用狗肉的历史悠久。《礼记·脍》篇就有“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的记载。西汉时食犬之风盛行,汉高祖刘邦的猛将樊哙就曾“以屠狗为事”。因狗肉味道鲜美,故有“肥羊不如瘦狗”之说。不过狗肉都带有一股土腥味,故烹制前须经浸泡或腌渍加以去除。烹制时则宜采用烧、煮、蒸、卤等长时间加热的方法。我国的广东、贵州、吉林等地一直有吃狗肉的习俗,故在当地流行着许多有名的狗肉佳肴。如广东的上豉焖狗肉,贵州的花江狗肉,吉林的狗肉汤等等。四川宜宾市的养狗专业户从吉林购进长白山种犬后,采用纯粮…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在狗肉烹调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早在周代时,狗肉的烹饪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八珍”是周代宫廷佳肴,其巾“肝昔”就是以狗为主料的名菜。  相似文献   

8.
正说到吃狗肉,中国人并不算最积极,有韩国人替我们在世界面前顶缸呢。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与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前,都有人闹过抵制,理由?韩国人吃狗肉!中国人吃狗肉没有韩国人那么积极,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里,其实不以狗肉为珍,所谓"狗肉上不了酒席"。吃狗肉虽是古已有之,但一直是下里巴人的食品。战国名刺客聂政和刘邦麾下大将樊哙,起于市井,都是杀狗吃肉的好手。因为古代肉食匮乏,动不动就  相似文献   

9.
狗肉,我国不少地方把它称为“香肉”。狗肉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浓香四溢,故有“闻到狗肉香,神仙要跳墙”、“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说。我国南北各地有不少各具特色的狗肉名吃,不妨云游四方,一品为快。到吉林延边观光游客,人们更视狗肉为天下第一美食。那里满街遍布狗肉汤馆。狗肉既不是红烧,也不是白切,而是煮烂后撕成条状吃,肉质不肥不瘦,不生不烂,尤其肉皮韧而不老,异香扑鼻。其实延边的狗肉汤更为出名,它与北京烤鸭、上海素鸡、广东蛇羹一样名驰大江南北。延边狗肉汤调料讲究,鲜香浓郁,滑腻爽口,热辣舒服,十分开胃,当地人还称其为补身…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不上席的狗肉,如今巳成为餐桌上的时尚佳肴。狗肉的吃法较多,烧、炖、囱、炒等皆可成美食,如辣子狗肉、酱油狗肉、砂锅狗肉等。用狗肉烹制的地方名菜亦不胜枚举,如沛县的“鼋汁狗肉”,酥烂香,味美滋补;广东的“狗肉煲”,肉质软烂,异香极浓;潮州的“狗肉全席”,款式多样,吊人胃口;延边的“狗肉汤”,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家常佳肴;江南的“炖狗肉”,曾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穗”和“闻香下马,味压江南”之说。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不上席的狗肉,如今已成为膳食中的稀世珍品,餐桌上的时尚佳肴。狗肉的吃法较多.烧,炖、卤、炒等皆可成美食,如辣子狗肉,酱油狗肉、砂钵狗肉等。狗肉烹制的地方名菜亦不胜枚举,如江苏沛县的“鼋汁狗肉”,酥烂香,味美滋补;广东的“狗肉煲”,肉质软烂异香极浓;潮州的“狗肉全席”,款式多样,吊人胃口;吉林延边的“狗肉汤”,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家常佳肴;江南的“炖狗肉”,曾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和“闻香下马,味压江南”之说。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寒冬至,狗肉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寒冬正是吃狗肉的好时节.狗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每100克狗肉中含蛋白质22.5克.脂肪5.2克。而且含有钾、钙、磷、钠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一种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功能.1.壮阳狗肉汤:狗肉1000克,菟丝子20克,附于10克,盐、姜、葱、料酒、味  相似文献   

13.
食用警诫线     
《饮食科学》2011,(2):45-45
鳝鱼与狗肉不宜同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不可合犬肉犬血食之”。犬肉、犬血,都有温热动火,助阳之性,黄鳝甘而大温,同时,古人还认为“黄鳝性热能补,时行病后食之,多复。”即指能使旧病复发。同时,古人还认为二者同食,温热助火作用更强,不利于常人;且黄鳝有腥气,更不能与狗肉同煮。  相似文献   

14.
民谚云:“寒冬狗肉十里香”,每年寒冬腊月,民间有吃狗肉以御寒健身的习俗。眼下正是品尝狗肉的好时机,如果外出旅游能品尝到祖国各地的狗肉名肴,自然是乐趣无穷。 花江狗肉 当你踏上贵州土地,无论是大城,还是小镇,“正宗花江狗肉”招牌时不时就会老远招呼你。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书籍上载,狗肉有补中益气、利血脉、厚肠胃、实下焦、暖腰肾、抗衰老,延年益寿,能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提高智力。故民谚云:“狗肉虽非珍海味,实乃佳肴补品”。沛县鼋汁狗肉名闻迩,源远流长。樊宪涛利用祖传秘方结合现代工艺,生产出汁狗肉真空小包装,味道独特,曾获“中国特级食品”、“神州美食之花”等殊荣,出口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被列入国家和江苏省“星火计划”项目。经南京农业大学对沛县汁狗肉营养成分测定,含有蛋白质 25. 5%、氨基酸 17种,微量元素硒、锌、锗、维生素A等多种抗…  相似文献   

16.
范世忠 《美食》2005,(6):20-20
人们爱吃狗肉,自然首先是因为它味美、汤浓、肉香。民谚云:“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怪不得吃过狗肉的人们都称狗肉为“香肉”。  相似文献   

17.
冬季许多人爱吃狗肉,因为狗肉烹调的菜肴瘦而不腻,香味浓郁,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误食带来的危害也是严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狗肉“热病者食之,杀人”。《本草经疏》中记载:狗肉“发热动火,生痰发渴,凡病人阴虚内热,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严重心脏病、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胃炎、痢疾、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患者不宜食用狗肉。《本草备要》中记载:狗肉“畏杏仁,恶蒜。”此外,狗肉不宜与菱角、绿豆等豆制品同食,以免  相似文献   

18.
侗乡狗肉香     
欧阳军 《烹调知识》2011,(10):56-57
侗家人喜欢养狗,因为狗能狩猎,能看守门户,几乎家家都喂养,有的人家还喂好几条哩!侗家人对狗是蛮有感情的,但侗家并不忌讳吃狗肉,有的人还格外喜欢它。一是狗肉味道美,素有“香肉”的昵称:二是狗肉可以滋阴补肾,冷天吃了浑身暖烘烘,晚上睡觉都不要盖棉被。不过他们吃狗肉,要选择造当的场合罢了。  相似文献   

19.
狗肉,素有“香肉”之称,我国南北各地有许多狗肉名吃。 江苏沛县霉汁狗肉江苏狗肉名气最响的该数沛县的鼋汁狗肉了。这款名吃又称樊哙狗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鼋汁狗肉要经过20多道工序,配以10多种名贵佐料,甚至连用水也都十分讲究。烹调出来的狗肉色泽红亮,醇香持久,肉质韧而不老,酥而不烂,食用时用手撕而不用刀切。故有“沛县狗肉不用刀”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广西南宁的狗肉享有盛名,过去曾有一家“大仙馆”能烹调出二十种狗肉菜,可称得上“全狗宴”.南宁人吃狗肉喜带皮吃,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