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内手术多需单肺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单肺通气的首选。在没有纤维支气管镜(FOB)时,DLT的准确定位较困难、且费时。作者借助灯杖和胸部X片确定双腔管位置,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定位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ASAⅠ~Ⅱ级使用左侧DLT(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成像技术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定位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拟行左DLT插管单肺通气(OLV)的患者60例,年龄42~64岁,Mallampati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0.2 mg/kg和丙泊酚1.5~2.0 mg/kg后插入DLT,分别采用听诊法(A组)和超声成像(U组)确定导管位置,并由FOB检查并调整导管位置.结果 两组DLT插管成功率为100%.两组定位DLT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FOB检查,A组有14例(46.7%)错位,U组仅有4例(13.3%)错位(P<0.01).结论 用超声法确定和调整DLT的位置不仅较听诊法更准确、可靠,而且无创、可重复操作.  相似文献   

3.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在开胸手术患者双腔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科手术中常需进行单肺通气,双腔管(DLT)插管是否定位准确非常关键,否则术中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目前使用的DLT主要是Robertshaw导管,因其无隆突沟,插入深度不易掌握,易出现肺隔离不全或导管错位,影响单肺通气的实施。DLT定位情况的判断,近年发达国家及地区推荐常规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OB),但我国多数医院因条件限制仍沿用听诊定位法,该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其主观性较大,特别是在肺隔离轻度不全时易漏诊。根据DLT置入最佳深度与身高、气道压力变化来定位DLT,其效果也不满意。本研究拟评价呼出气CO2监测判断Robertshaw导管位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用吸引管法指导左型双腔支气管导管满意就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判断双腔管 (double lumentube,DLT)是否就位满意是胸科麻醉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设计了一个临床方法 ,试图利用与双腔管配套的吸引管 (suctioncatheter ,SC) ,观察其能否在不使用任何其他设备的情况下 ,指导左型双腔管 (left sidedDLT ,L DLT)满意就位。经纤维支气管镜 (fiberopticbronchoscope,FOB)核查 ,此方法取得了可靠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胸科手术及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的成年患者 1 38例 ,男 1 0 9例 ,女 2 9例 ,年龄 1 8~ 75岁 ,其中胸科手术 1 0 8例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 30例。术前胸部后前位X ray片均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左双腔支气管导管不同的插管深度对患者侧卧位后导管错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胸科手术患者60例,在纤维支气管镜(fibroptic bronchoscopy,FOB)引导下将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tube,DLT)插入左主支气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调整双腔管的位置将其分为3组:Ⅰ组:患者仰卧,从气管腔侧插入FOB,隆突在正前方清晰可见,调整导管使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正好在隆突下可见(充气后);从左支气管腔插入FOB,可清晰看到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Ⅱ组:从气管腔侧插入FOB,将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调整在隆突下恰不可见,即从DLT的左支气管腔插入FOB,使隆突正好位于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与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的正中央,可清晰看到左上叶支气管开口;Ⅲ组:从气管腔侧插入FOB,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正好在隆突下可见,从左支气管腔插入FOB,可清晰看到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结果 仰卧位到侧卧位后,DLT头侧移位Ⅰ、Ⅱ、Ⅲ组各11例、4例、2例,Ⅱ、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T尾侧移位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T重新调整Ⅰ、Ⅱ、Ⅲ组各11例、5例、4例,Ⅱ、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隆突正好位于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与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的正中央或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正好在隆突下可见明显降低患者侧卧位后错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纤维支气管镜(FOB)判断联合应用听诊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及PETCO2波形法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就位的准确率。方法选择胸科麻醉手术患者60例,静脉诱导后插入RobertshawDLT。通过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调整导管位置达到标准后用FOB判断RobertshawDLT就位的准确率。结果平卧位时,DLT就位满意率为95%;侧卧位后,DLT就位满意率为93.4%。结论三种方法联合应用明显提高DLT就位满意率,但FOB仍是确定DLT位置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胸科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时,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使用一次性聚氯乙烯导管,即Robertshaw导管。Robertshaw导管具有许多优点,但因去掉了隆突钩,故其管端易错位,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不张、气道压增高、分泌物积聚及术后感染等。本研究拟评价应用纤维支气管镜(FOB)对Robertshaw导管进行定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对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本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部手术,且均需在全麻下行DLT插管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75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可视DLT组(可视组)和普通DLT组(传统组),每组30例。招募5位麻醉科住院医师和1位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参与本次研究。5位麻醉科住院医师经副主任医师培训后,在其监督指导下应用可视DLT和传统DLT结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定位。记录麻醉科住院医师在双腔管置管过程中的目标支气管到位率以及成功定位DLT所需的时间;记录患者术后咽痛、声音嘶哑和术后呛咳的发生情况。结果可视组的目标支气管到位率明显高于传统组(93.3%vs. 43.3%)(P0.01),且成功定位DLT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1)。可视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减少(23.3%vs. 50.0%)(P0.05)。结论与传统DLT比较,可视DLT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成功率,减少插管并发症,可作为临床实施肺隔离技术优选的气道管理设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主导管位置听诊法用于Univent导管定位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纤维支气管镜(FOB)组、主导管位置听诊(FS)组、推荐法插管(RIT)组。记录插管时间、堵塞导管试插的次数(FOB组除外)、主导管到隆突的距离、堵塞气囊充气量和位置分级、术中单肺通气时间,术毕检查气管黏膜损伤情况并评分。结果FS组堵塞导管均一次插入左侧,RIT组25%一次插入左侧。FS组插管时间比FOB组和RIT组短(P<0.05)。RIT组堵塞气囊充气量比FS组多,堵塞气囊位置评分比FOB组高(P<0.05)。黏膜损伤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S法Univent导管定位较快速、准确,RIT法定位准确性较差,易出现过深、过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在手术中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进行引导定位,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成功率96.25%(77/80),听诊定位成功率63.01%(46/73)。变动体位后经纤支镜再次检查发现DLT管端位置有移位6例,其中4例出现气道阻力增大(30 cm H2O)。PETCO2波形变化、SpO2下降2例,均再作调整纠正。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听诊法下插管分隔成功率低,实施纤支镜辅助可行有效定位及分析,同时对患者改变体位后导管位置变动者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对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50):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组(L-DLT组)及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组(R—DLT组)。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用纤维支气管镜(FOB)确定导管位置。病人体位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后,用听诊法和FOB再次检查、确定导管位置。记录结果和DLT深度。结果 与平卧位相比,L-DLT组的DLT深度均变浅(P〈0.05);R-DLT组的置入深度变化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变浅(P〈0.05)。体位改变后,听诊法判断DLT位置不满意的13例,其中L-DLT组为5例(10%),R-DLT组为8例(16%)。FOB检查导管位移32例,其中L-DLT组管端位移12例(24%),包括严重位移3例(6%);R—DLT组管端位移20例(40%),包括严重位移7例(14%)。位移率和严重位移率R-DLT组均高于L-DLT组(P〈0.05)。结论 体位改变对DLT位置有较大影响。FOB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听诊法。  相似文献   

13.
气流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是否就位满意是胸科麻醉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利用左侧DLT在逐渐回撤的过程中管腔内气流变化以及由于温差随之在管壁产生气雾的变化,在不使用任何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指导左侧DLT满意就位,此方法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双腔支气管插管组(Ⅰ组,=63例),纤维支气管镜插管组(Ⅱ组,n=85例),Ⅰ组凭经验插入左侧双腔导管,听诊法确定导管位置,Ⅱ组用FOB引导插管,使左支气管管腔末端位于左上肺叶支气管开口之上,两者的距离以不超过2cm为宜,同时记住导管距门齿的刻度,然后退出纤支镜.应用F0B验证两组导管一次性成功定位情况,观察气道损伤情况,记录两组操作时间.结果:纤支镜组较常规插管组一次导管定位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缩短,气道损伤发生率降低.结论:纤支镜在DLT插管定位时直观、准确[7],而且操作方法易于掌握,显著提高插管的一次成功率,还可以指导麻醉医师针对性吸痰,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6].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双腔气管导管(DLT)的准确放置对于其最佳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我们利用可回缩隆突钩对标准的左侧DLT盲置法进行改良。本研究旨在明确这种改良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是否能够提高首次插管精确定位的成功率。方法对40例拟行左侧DLT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记录使用传统方法(传统方法组,n=20)或者改良法(隆突钩组,n=20)出现位置不正的发生率以及最终放置正确所需要的时间。可回缩隆突钩是经过改良的橡胶弹性探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FOB)证实导管放置位置正确。结果首次放置DLT后,单纯的临床评估发现传统方法组与隆突钩组分别有3例(共20例,15%)和1例(共20例,5%)导管位置不正。随后FOB发现隆突钩组导管位置不正的概率(20例中出现2例,10%)显著低于传统方法组(20例中出现9例,45%)(P=0.03)。两组首次放置DLTs的时间相似(P=0.63),而FOB确认与调整所需的时间在隆突钩组(88.9±35.7秒)显著短于传统方法组(152.3±40.3秒)(P〈0.0001)。结论可回缩隆突钩的使用提高了DLT准确放置的成功率并且缩短了DLT位置调整时间。此外,该方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仍需更大量的研究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插管深度(Y)与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X)之间关系,判断双腔支气管插管深度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441例,男232例,女209例,年龄62~84岁,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男性右DLT组(MR组,118例),女性右DLT组(FR组,107例),男性左DLT组(ML组,114例)和女性左DLT组(FL组,102例)。测量患者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X),常规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深度根据本研究组五年来研究得出的简化公式确定拟插管深度(Y),简化公式为1 YMR=XMR+2.8;2 YFR=0.95XFR+2.8;3 YML=XML+2.1;4 YFL=0.97XFL+2.1。然后再通过纤维支气管镜(FOB)证实或进行微小调节。结果四组DLT插入的适宜深度(Y)和患者的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和患者的身高、性别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MR组118例中有5例(4.24%)插管过深,但均不超过1cm,经调整退出后位置恰当;FR组107例中有5例(4.67%)插管过深,但均不超过1cm,经调整退出后位置恰当;ML组114例中有4例(3.50%)插管未到位(不超过1.5cm),经调整进一步插入后位置恰当;FL组102例中有4例(3.92%)插管未到位(不超过1.5cm),经调整进一步插入后位置恰当。四组总有效率为95.9%。结论测量体表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可预计指导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插管深度,且和FB的定位高度一致,可作为双腔支气管插管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视胸腔镜下手术麻醉100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麻醉时插入双腔管的情况 ,术中安全性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VATS病人 10 0例 ,常规诱导下插入双腔管 ,用听诊法及FOB进行定位 ,观察两种情况定位的正确率 ,术中单肺通气情况 ,循环稳定性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全组 10 0例病人均一次插入双腔管。定位调整次数 ,听诊法平均为 2 .5次 ,FOB平均为 1.5次。左型管隔离效果明显优于右型。全组并发一过性低氧血症 9例 ,大出血及复张性肺水肿各 1例。结论 :VATS麻醉中DLT的使用和单肺通气的实施增加了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干扰。因此必须加强气道及呼吸的管理 ,完善围术期监测 ,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和比较帝视(DS)内窥镜和GlideScope(GS)视频喉镜在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使用改良普通喉镜行DLT插管2次失败后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在插管失败后改用DS(DS组)或GS(GS组)行DLT插管。记录插管失败的原因、视频喉镜插管情况、插管时间和左双腔管定位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口腔黏膜、牙齿以及气道损伤情况。结果 DLT插管困难的原因有:声门高,会厌大,张口度小,上门牙突出、缺失或松动,反牙合,颈项强直。DS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GS组(P0.05);定位成功率及插管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组术后牙齿脱落松动、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DS组(P0.05)。结论 DS和GS均有助于困难气道患者的DLT插管和定位。但DS对于张口度小、上门牙缺失松动和畸形、严重下颌前突和颈项强直所致的困难气道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胸部肿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后由一位麻醉医师选择并插入一次性PVC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先用听诊法确定导管的位置,再由另一位麻醉医师用纤维支气管镜(fibwroptic bronchoscope,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记录结果.当病人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时,再进行听诊和FOB检查,记录结果.当导管位置偏离正确位置0.5cm以上时认为是导管错位.同时记录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aw)、血氧饱和度(SP02).结果:在平卧位和侧卧位时,FOB检查时有71.3%和45.0%的导管位置需要重新定位.平卧位导管错位时,插入过深和插入过浅发生率相似,侧卧位以插入过浅为主.右侧双腔管较左侧双腔管更易出现错位.结论:使用Robertshaw导管行肺隔离时,在病人平卧位和侧卧位时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导管定位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HC视频喉镜联合纤支镜用于双腔支气管(DLT)插管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需DLT插管后行胸科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视频喉镜组(A组)和直接喉镜组(B组)。A组选用HC视频喉镜行DLT插管到声门下,之后用纤支镜引导行支气管插管。B组选用直接喉镜行DLT支气管插管,然后用纤支镜定位。记录声门显露情况、声门显露时间、声门显露后DLT至声门下时间、支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气道损伤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声门一次性显露成功率增高,声门显露时间和声门显露后DLT至声门下时间缩短,环状软骨按压率降低,支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升高,气道损伤减少(P<0.05)。结论 HC视频喉镜联合纤支镜引导DLT插管难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减少,可以安全地应用于DLT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