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虽是在过去的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但又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在阶级社会里,档案作为国家的记忆工具,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文化财富。它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行政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档案的重视和关心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最好尺度。档案工作者应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档案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财富来进行管理,做好开放和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个人和社会意识、精神需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总和,精神领域是国家安全的特殊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领域是否安全,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国家精神安全既是宏观的,体现在国家大战略及其具体战略之中的精神状态与品质。国家精神安全也是非常具体的,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每一个细胞、单元、领域的精神是否安全。维护国家精神需要全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构建国家精神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是国家形象塑造中最核心的要素。它是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其他环节和要素起主导作用,指示着国家形象塑造的方向。以现代化作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顺应了历史和时代潮流,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同时符合良好国家形象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形象本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现代化国家形象目标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进步、和谐”。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处理好国家诉求与公民诉求的关系。历史上,国家诉求与公民诉求呈现为紧张的内在关系,实质上表现为国家诉求的张扬和公民诉求的淹没。在当代中国,国家诉求与公民诉求表现为良性的互动关系,但这不意味当代中国国家诉求和公民诉求不存在抵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在国家诉求与公民诉求深层互动上下大力气。  相似文献   

5.
科技社团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织,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发展中有着积极影响,在推进国家治理方面发挥着独到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与条例,领导了科技社团推进国家治理,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按照历史的线索,具体从苏维埃时期、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到十八大、十八大以来这些不同的时期,探讨了科技社团推进国家治理的状况与经验,为科技社团深入推进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代国家有其特定的历史规定性。在一些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并不等同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都铎王朝的"政府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政府革命,一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后才最后建成.英国近代国家在各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具体原因,它的最终成熟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成熟在历史时间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陈君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1-13,21
政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权威建设和国家民主建设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应坚持并发展这一思想,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中功能的发挥,从而有效实现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律关系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而国际关系的驱动力和国际关系的演变线索是国家利益,正是国际利益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运用各种手腕进行博弈,才产生如此复杂的国际关系,也才产生众多的国际法制度。通过对国际法中关系到国家交往的重要制度:国家承认制度的历史梳理和分析,试图论证国际法、国际关系史以及国家利益之间的制约关系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儒学中所包含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合众为一、和谐共处等理论精华,历史上在和睦相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更显示出其突出的重要性.挖掘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和平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苏美关系以缓和为主要特征,这种缓和实际上是双方互相限制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以往的僵硬对抗,部分地改善了国际紧张局势。“苏攻美守”是这一时期苏美关系突出特点,国家利益是外交活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国中之国”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利益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大问题。笔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当今中国仍存在着的冠有“国”字称谓之政权组织的分析研究。得出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国中之国”都不是现代国际法语汇中的“独立国”,更不是相对中国而言的所谓“外国”。它们或为中国改朝换代时遗留的“残存国”,或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缔造时期的“并立国”,或为中国巩固时期的“藩属国”,全部都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结论。有力批驳了“台独”、“疆独”和“藏独”谬论,阐明了台湾、新疆和西藏自古就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的鉴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诉讼之“公正、效益”目的的实现。而目前鉴定制度却是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当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种种不足与缺陷已日益突出,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已经受到法律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鉴定制度,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本从民事诉讼的视角,通过对鉴定制度概念、特点的解读、两大法系鉴定制度的比较和我国鉴定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今后我国鉴定制度的建构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必须提高国家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就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科技创新已成为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兴亡的重要问题.因此,重视人才培养,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加大政府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力度,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有着以下几个环节的历史过程:(1)起源于云南;(2)向东迁移,在中华大地上多元分布;(3)在多元分布的基础上形成中原中心;(4)形成中原中心后又向外辐射,表现为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并认为:(1)中华民族源自中华大地;(2)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部落集团融合、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3)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同时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5)中华民族的出现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要充分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其中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并在实践中结合我国民族特点和民族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少数民族积极地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7.
从经世致用到融合中西——晚清莲池书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落在古城保定的莲池书院创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制消亡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作为清代直隶省的省会书院和最高学府,其发展变革的历史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整个清代文化趋向不断转变的足迹。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几任院长都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在“光绪三杰”——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先后担任院长期间,扩建学舍、设立“学古堂”,开展书法教育,开办东文学堂和西文学堂,莲池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文化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中华学的研究应将“厚今薄古”的文化态度转变为“厚今博古”;对历史文化的“古为今用”不仅要看到它的现实功能,而且要重视它的潜价值;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批判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9.
在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我国体育事业如何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会上,胡锦涛提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2010年至今“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相关研究成为体育界的热点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性、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在体育体制改革、学校体育开展、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体育产业规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达到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影视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影视技术诞生以来就与民族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文章在回顾影视技术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技术发展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影视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