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者的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 TPPA)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TP-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IgG/RF免疫吸附剂处理后的93例梅毒患者血清和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用TPPA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73例未经正规驱梅治疗的梅毒患者血清中,一期梅毒的TP-IgM抗体阳性率78.26%(18/23),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32/32),隐性梅毒的阳性率47.06%(8/17),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TP-IgM抗体1例阳性.经正规驱梅治疗RPR转阴的21例梅毒患者血清中TP-IgM抗体阳性率4.76%(1/21).结论采用19S-IgM-TPPA法检测先天梅毒和二期梅毒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宜单独应用诊断一期和隐性梅毒,对梅毒疗效的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区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的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的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的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抗梅毒治疗对胎儿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方法:对40例经梅毒血清学检查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28例)及未治疗组(1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9.3%,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41.7%,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明显高于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7.1%和3.6%,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3.3%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为82%,未治疗组为42.8%。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梅毒的早期诊断与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共124例妊娠梅毒妇女接受了驱梅治疗,包括孕早期42例,孕中期40例,孕晚期42例。结果:12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不良妊娠33例,包括流产死产14例,先天性梅毒患儿19例。孕早期不良妊娠率为7.14%,孕中期为22.5%,孕晚期为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治疗越早,不良妊娠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2例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母婴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总结患儿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的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70例梅毒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其中出生胎儿中诊断为神经梅毒患儿22例,先天性梅毒发生率1.01%。将22例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母亲设为观察组,2148例非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母亲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的高危因素。结果:产妇居住地、产前母婴健康档案建立、孕前健康体检、孕前梅毒感染史、感染梅毒后是未进行规范驱梅治疗为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居住农村、产前母婴档案不健全、孕前健康体检不规范、孕前有梅毒感染史、确诊感染梅毒未行规范治疗为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不同年份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性梅毒患儿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的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采用青霉素规范治疗3周,患儿临床症状消退,随访2年,20例患儿TPPA、RPR均转阴,临床治愈,1例患儿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未未改善,家长拒绝继续治疗于4周后死亡,1例患儿经5周治疗后未愈,继续治疗。结论:孕妇产前、孕中进行充分的健康诊断治疗工作,采取措施避免新生儿发生先天性梅毒感染,对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患儿采取规范治疗,患儿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IgM抗体诊断早期先天梅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用梅毒特异性19(s)IgM-TPPA抗体检测方法,对5例常规梅毒血清学方法RPR和TPPA两个试验均阳性的新生儿(其母亲已在怀孕时被确诊为不同病期梅毒)进行了检测。患儿中有3例19(s)IgM-TPPA阳性,另2例阴性。最终确诊3例新生儿为先天梅毒。特异性IgM检测应该作为新生儿和早期无症状先天梅毒确诊的实验诊断方法。加强婚前、孕前及早孕期的梅毒筛查和治疗,对控制先天梅毒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胎传梅毒152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发病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收治的152例胎传梅毒患儿及其母亲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收治胎传梅毒152例;2011年较2007年增长11.70倍;月龄以0~1个月为主;85.53%的患儿母亲为流动人口;97.37%孕前未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88.82%未予正规青霉素治疗。结论胎传梅毒多发于农村流动人口,孕妇缺乏梅毒血清学筛查和正规青霉素治疗是导致胎传梅毒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强梅毒筛查、治疗及预防知识的宣传,对降低胎传梅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2013—2014年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资料,比较梅毒孕产妇与同时段一般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差异。同时,按照治疗情况对梅毒孕产妇分组,比较是否治疗及是否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收集3985例梅毒孕产妇及其所分娩胎儿/婴儿信息,其中死胎12例,活产3973例。3985例梅毒孕产妇中接受抗梅毒治疗3210例占80.55%,未治疗775例占19.45%。321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规范治疗967例占30.12%。分娩的3985例胎婴儿中有异常症状/体征45例占1.13%;低出生体重279例,发生率7.00%;早期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1.13%,后两项均高于一般孕产妇[819494例中低出生体重儿26092例(3.18%),早期新生儿死亡1029例(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75例未治疗的梅毒孕产妇中,早产121例(15.61%),低出生体重84例(10.84%),早期新生儿死亡19例(2.45%),胎传梅毒27例(3.48%)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22例(2.84%),均分别高于3210例接受治疗的梅毒孕产妇(8.26%、6.07%、0.81%、0.81%、1.03%,均P<0.01)。967例未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早产(10.44%)、低出生体重儿(8.17%)、早期新生儿死亡(1.55%)、胎传梅毒(1.65%)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发生率(1.96%)均高于2243例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7.31%、5.17%、0.49%、0.45%、0.62%,均P<0.01)。结论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未治疗及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梅毒严重威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娠梅毒孕妇经过规范治疗后新生儿血清学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产前门诊及各区县保健站妊娠梅毒孕妇及所生新生儿的梅毒感染情况。结果:157例新生儿中,TRUST和TPPA同时阳性40例(25.5%), TPPA单阳性者106例(67.5%)。母亲TRUST及TPPA双阳性时,新生儿TRUST阳性40例, TPPA阳性为105例,均高于母亲TPPA单阳性时的新生儿比例。40例TRUST及TPPA双阳性的新生儿中,39例(97.5%)于出生后6个月TRUST转阴,转阴高峰在出生后3个月(32例,80.0%);8例(20.0%)于出生后6个月TPPA转阴,25例(62.5%)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12个月全部转阴。106例TPPA单阳性新生儿中,13例(12.3%)TPPA于出生后6个月转阴,75例(70.7%)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12个月全部转阴。所有随访的新生儿无一例出现先天梅毒。结论:妊娠梅毒孕妇规范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先天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