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TGFβ2)及其受体(TGFβRⅡ)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TGFβ2和TGFβRⅡ在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7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及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2表达明显高于增生过长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者(P〈0.01);增生过长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相比。TGFβ2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TGFβ2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Ⅱ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TGFβRⅡ表达水平与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TGFβ2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其负性调控的丧失与TGFβRⅡ表达下降有关。TGFβ2及TGFβRⅡ的表达可能做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 ,TGFβ1 )及受体Ⅰ、Ⅱ型 (TβRⅠ、TβRⅡ )在子宫内膜及早孕 (孕 3个月以内 )蜕膜组织的表达规律 ,了解其对子宫内膜生物学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 )检测 2 5例增生期、 2 9例分泌期子宫内膜及 1 2例早孕蜕膜中TGFβ1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 TGFβ1、TβRⅠ、TβRⅡ在早、中增生期腺体及间质细胞大多无表达或弱阳性 ,晚增生期三者染色强度明显增加 ,与早、中增生期相比 ,在腺上皮细胞染色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TGFβ1及受体在中分泌期腺体和间质细胞表达丰富 ,与早分泌期比较TGFβ1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TβRⅠ、TβRⅡ仅在腺上皮细胞有统计学意义。晚分泌期三者表达强度较中分泌期相比下降 ,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在早孕蜕蟆腺体及蜕膜细胞均有强染色。结论 TGFβ1调节子宫内膜生长、分化 ,可能参与胚胎的着床过程 ,同时调节胚胎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β3 (TGF β1、β3 )及其受体 βRⅠ、βRⅡmRNA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1月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方法 ,对 30例子宫肌瘤及正常子宫肌组织标本检测TGF β1、β3 及其受体 βRⅠ、βRⅡmRNA的表达。 结果  (1)子宫肌瘤组织中TGF β1、β3 蛋白表达强于邻近正常肌层 (P <0 0 1) ,且黄体期较卵泡期增高 (P <0 0 1)。TGF βRⅠ水平较邻近正常肌层亦增高 (P <0 0 1) ,TGF βRⅡ则下降 (P <0 0 5 )。 (2 )原位杂交TGF β1、β3 mRNA杂交信号的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TGF β1、β3 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TGF βRⅡ降表达或表达异常可能是TGF βs促进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  相似文献   

4.
p2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p2 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测定 16份正常子宫内膜、18份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 50份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2 7蛋白表达。结果 :p2 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34%、6 6 .6 7%和 93.75% ,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组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2 7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但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p2 7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yclinD1、p16与子宫内膜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50例子宫内膜癌、2 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yclinD1、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0 ( 0 /10 )、2 2 .73% ( 5/2 2 )、4 0 .0 0 % ( 2 0 /50 ) ,其中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16蛋白在内膜癌的表达率为 4 6.0 0 % ,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的 90 .0 0 % (P <0 .0 5)。 50例内膜癌中 ,cyclinD1蛋白在G2 、G3级及临床Ⅱ~Ⅲ期中的表达率分别高于G1级及临床Ⅰ期 (P <0 .0 5) ,复发组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5)。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者分化差 ,分期晚 ,复发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 ,cyclinD1与p16表达呈负相关 ,二者协同异常表达者生物学行为较差。结论 :cyclinD1、p16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者异常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癌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高雄激素血症对子宫内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雄激素对子宫内膜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5例高雄激素血症分泌期子宫内膜与30例正常对照组分泌期子宫内膜,应用组织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其病理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 β1)及受体I型(TGF βRI)、受体Ⅱ型(TGFβRⅡ)的蛋白表达。研究组血睾酮(T)、雄烯二酮(A)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高雄激素组的分泌期内膜,20例(80%)表现为腺体分泌欠佳;对照组中4例(13.33%)为腺体分泌不良;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细胞胞浆有丰富TGFβ1及受体的蛋白表达,高雄组内膜TGF β1及受体表达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TGFβ1及TGF βRⅡ在间质细胞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雄激素直接损伤子宫内膜分泌功能,是高雄激素引起不孕、习惯性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TGF-β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 14株卵巢癌细胞系中TβRⅡ、Smad4、CDC2 5A和C myc的表达情况 ,并确定这些基因的表达与TGF β去敏感的相关性。 方法 :用MTT法检测TGF β抑制卵巢癌细胞系生长的情况 ,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TβRⅡ、Smad4、CDC2 5A和C myc的mRNA水平。结果 :14株卵巢癌细胞系中均有TβRⅡ表达 ;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 ,10株卵巢癌细胞系中Smad4表达下降 ,9株中CDC2 5A过度表达 ;在致瘤性细胞系中CDC 2 5AmRNA过度表达者占 88% (8/ 9) ,在非致瘤性细胞系中 ,仅占 2 0 % (1/ 5 ,P <0 .0 5 ) ;所有卵巢癌细胞系中均无C myc过度表达。结论 :卵巢癌细胞系对TGF β去敏感的可能原因是 :诱导生长抑制的转导子Smad4表达下降 ,和 (或 )CDC2 5A过度表达 ,并且这种过度表达与卵巢癌细胞系致瘤性增强相关 ,TGF β去敏感与TβRⅡ缺乏无关。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检测正常子宫组织11份和子宫腺肌病组织33份蜡封包埋切片中TNFα与TGFβ的组织定位和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和子宫腺肌病组织中均存在TNFα与TGFβ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中TNF-α与TGF-β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子宫肌层和间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并呈周期性变化;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TNFα与TGF-β在原位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并呈周期性变化;TNF-α与TGF-β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原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腺体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子宫肌层和间质。结论:TNF-α和TGF-β的表达受卵巢性激素的调控;其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p16、Cyclin D1在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p16和 Cyclin D1在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对 12例正常子宫内膜、2 2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 4 1例子宫内膜癌中 p16和 Cyclin D1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单纯加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 ,p16表达呈下降趋势 ,内膜癌与正常内膜及增生性内膜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P <0 .0 5 ) ;而Cyclin D1表达呈上升趋势 ,增生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1)。不典型增生与单纯加复合增生 Cyclin D1过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子宫内膜癌中 ,p16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而降低 ,而Cyclin D1则随分化程度下降而上升 ,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p16、Cyclin D1异常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p16低表达、Cyclin D1过表达与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Cyclin D1核过表达可能是一个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0.
妊高征患者胎盘滋养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胎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定位 ,检测滋养细胞中TGF β1mRNA的表达水平 ,评估TGF β1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对 30例正常孕妇、2 5例妊高征孕妇的胎盘组织进行TGF β1定位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正常妊娠滋养细胞 6例、妊高征滋养细胞 6例中TGF β1mRNA表达水平 ,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 )胎盘TGF β1主要位于绒毛小叶的合体滋养细胞及细胞滋养细胞 ;(2 )与正常组比较 ,妊高征组胎盘TGF β1的平均光密度显著增加(P <0 .0 5) ;(3)与正常滋养细胞比较 ,妊高征滋养细胞TGF β1mRNA的表达强度显著增强(P <0 .0 5)。结论 :胎盘组织中TGF β1主要位于胎盘小叶的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 ,胎盘滋养细胞合成TGF β1的增多与妊高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Masp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关系,探讨Maspin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不典型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Masp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ER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Maspin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高(9/10,90%),高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0/18,55.6%)和内膜癌组(17/4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膜癌中FIGOⅠ期的表达(13/20,65.0%)明显高于Ⅱ~Ⅲ期(4/20,20.0%;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17/34,5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30),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ER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100.0%)、(13/18,72.2%)和(20/40,5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织中FIGOⅠ期的表达(14/20,70.0%)明显高于Ⅱ~Ⅲ期(6/20,30.0%;P<0.05);内膜癌高、中、低分化组中ER表达率分别为(11/15,73.3%)、(8/18,44.4%)、(1/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20/34,58.8%)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20),肌层浸润≤1/2者(16/24,66.7%)明显高于肌层浸润>1/2者(4/16,25.0%;P<0.05)。子宫内膜癌中,Maspin的表达与ER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4,P<0.05)。结论:从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Maspi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且其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ER蛋白表达呈一致性,提示Maspin蛋白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调控,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DNA倍体、S期细胞比率 (SPF)在子宫内膜复合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中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 39例子宫内膜癌 ,8例复合型增生子宫内膜中DNA倍体和SPF的变化。结果 :DNA异倍体率和SPF在子宫内膜癌中高于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 (P <0 0 1) ,晚期、低分化和深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DNA异倍体率和SPF高于早期、高分化、浅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结论 :DNA异倍体率、S期细胞比率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价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uPA和PAI-1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35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18例子宫内膜增生(内膜增生组)和16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正常对照组)血清uPA和PAI-1含量及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内膜癌组患者血清uPA和PAI-1含量及uPA/PAI-1值均显著高于内膜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内膜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Ⅲ~Ⅳ期患者血清uPA和PAI-1含量与Ⅰ期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Ⅲ~Ⅳ期患者血清uPA和PAI-1含量高于Ⅱ期(P<0.05),Ⅱ期患者血清uPA、PAI-1含量高于Ⅰ期(P<0.05)。内膜癌组患者血清uPA、PAI-1含量及uPA/PAI-1值随着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及淋巴结的转移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与患者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uPA和PAI-1含量及uPA/PAI-1值明显升高,并与其手术病理分期、浸润转移有关,提示其可能在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癌基因1(γ-synuclein)表达和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组)、1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2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中γ-synuclein的表达,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结果:γ-synuclein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379,P<0.01),其中,γ-synuclein在子宫内膜癌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子宫内膜癌组γ-synuclein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P<0.01)。子宫内膜癌组血清CA125水平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χ2=7.040,P<0.01)。γ-sy-nuclein、血清CA125之间无相关性(r=0.201,P>0.05)。结论:γ-synucle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有关,可能作为预后指标;血清CA125水平可能预示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和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逐渐降低(P<0.05),在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类型中表达有差异(P<0.05);C-erbB-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不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中表达为5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80.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正常子宫内膜仅有少量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表达为3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6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及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4种病理特征均有关(P<0.05)。结论 ER、PR、C-erbB-2和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RECK和MMP-9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6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RECK蛋白及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ECK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χ2=9.307,P<0.05),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χ2=11.438,P<0.05),RECK蛋白与MMP-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存在明显负相关(P<0.01)。RECK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RECK蛋白的表达缺失和MMP-9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RCAS1, is recognized by 22-1-1 monoclonal antibody. It was found in carcinomas derived from the uterus and ovary and was especially strongly expressed in invasive cancers. A previous investigation showed the RCAS1 expression to be correl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in uterine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RCAS1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he uterine endometrial neoplasms.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RCAS1 was evaluated by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The tissue specimen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46 cases of normal uterine endometrium, 40 cases of hyperplasia, and 121 cases of adenocarcinom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CAS1 expression and several clinicopathological variables (clinical stage, histology, grade, myometrial invasion, 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lso assessed in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RESULTS: RCAS1 was positive in 26% of the normal uterine endometrium specimens (12 of 46 total cases), in 32% of the hyperplasia specimens (13 of 40 total cases), and in 68% of the adenocarcinoma specimens (83 of 121 total cases). As a result, the expression of RCAS1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 in adenocarcinoma than in the normal and hyperplastic endometrium (P < 0.0001). RCAS1 was statistically detected more frequently in grade 3 than in grade 1 or 2 (P < 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tigen expression and the clinical stage, myometrial invasion, 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NCLUSION: RCAS1 expression might thus be associated with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poor differentiation observed in uterine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36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65例子宫内膜癌中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异常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E-钙黏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β-连环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分析E-钙黏素、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34家医院2000 ~2010年住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年龄≤40岁)6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癌中年轻患者构成比无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平均年龄无下降趋势;93.6%为子宫内膜样腺癌,92.0%为G1和G2;87.2%无和≤1/2肌层浸润;术后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71.6%,10.6%,16.1%,1.7%.术前临床误诊率为19.0%;临床分期Ⅰ、Ⅱ、Ⅲ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的误差率分别为18.6%,53.5%,18.9%.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G3(P <0.01)、深肌层浸润(P<0.01)、腹水细胞学阳性(P<0.01)是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时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G3(P<0.01)、深肌层浸润(P<0.01)、宫颈受累(P<0.01)、腹水细胞学阳性(P<0.05)、脉管浸润(P<0.01)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时,只有宫颈受累(P<0.05)和组织学分级G3(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占有一定比例,但未见有年轻化趋势.病理以子宫内膜样腺癌、G1/G2为主;手术病理分期多数为Ⅰ期.'术前临床误诊率高.宫颈受累和组织学分级G3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