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癌症病灶,是多发癌的一种类型。根据发病间隔时间的长短又分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mBPBC),但是到底以多长的发病间隔时间为标准进行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划分,国内外尚未统一。目前国内多以6个月为界[1],而国外报道的分界点则覆盖0~60个月[2-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33例BPBC患者,对划分sBPBC和mBPBC的间隔时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T  Zhang BN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2):756-758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17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着重分析BPBC的发生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和生存率。结果BPBC的发生率为2.1%,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发病高峰年龄均为48岁左右,大多在绝经前发病。mBPBC中位间隔时间为57.6个月。sBPBC与mBPB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6个月和27.8个月,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绝经状态与BPBC患者的生存率无关。结论sBPBC与mBPBC发病高峰年龄相同。BPBC患者的预后分析应以第2癌为起点计算。BPBC比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sBPBC与mBPBC患者预后相同,且不受绝经状态影响。一侧乳腺癌术后应密切随诊,尤其是在第1癌发生后的5年内,以早期发现第2侧乳腺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在发病年龄、发病间隔、月经情况、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淋巴结数目、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双乳癌(P<0.05)。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灶内分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乳癌(P<0.01)。无论同时性或异时性双乳癌其第二癌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乳癌与异时性双乳癌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第二癌与第一癌可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癌灶。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累积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异时性双乳癌的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  相似文献   

4.
董赟  吴毓东  熊萍  戈卓 《实用癌症杂志》2013,(6):654-655,658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侧为浸润性小叶癌为双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约4%,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8%,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占8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应遵循普通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异时性双乳癌的总生存率(OS)高于同时性双乳癌。结论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第二癌,提高双侧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总体发病率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双侧乳腺癌6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BPBC组中第二侧原发乳腺癌中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原发乳腺癌(17.1%∶2.4%,P=0.005).BPBC组中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UBC组(24.4%∶6.3%,P=0.001).与UBC相比,BPBC组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无显著差异.8例同时性BPBC中,4例患者对侧乳腺触诊阴性,通过乳腺钼靶成像发现微小钙化进而诊断为BPBC.结论:乳腺癌家族史是BPBC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对侧触诊阴性的同时性BP-BC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2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22名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BPBC的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73%、69.09%。sBPBC的生存率总体较mBPBC的差,但无统计学意义。第一侧淋巴结阳性结果、第二侧淋巴结阳性结果、第二侧肿瘤大小、第二侧组织学分级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的生存率相似。第二侧肿瘤≥5cm,双侧淋巴结阳性的预后差。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大小和第一侧、第二侧淋巴结阳性同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第一癌与第二癌间的异同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961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本院收治并确诊的565例BPBC患者临床资料,BPBC患者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患者的2.09%,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以6个月为界)198例占35.0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ER、PR、HER-2检测。采用SPSS14.0中X^2检验比较ER、PR、HER-2在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表达的一致率及BPBC第一癌与第二癌ER、PR、HER-2的阳性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研究BPBCER、PR和HER-2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一致率要高于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ER:X^2=5.30,P=0.02;PR:X^2=15.88,P=0,00)。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癌灶ER、PR和HER-2的表达没有区别(ER:X^2=2.02,P=0.16;PR:X^2=0.86,P=0.35:HER-2:X^2=0.70,P=0.79)。BPBC两侧ER和HER-2表达状况与其预后相关(ER:P=0.03,HER-2 P=0.03)。结论BPBC两侧癌灶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状态相仿。同时性BPBCER、PR表达的一致性高于异时性BPBC。两侧乳腺癌均检测激素受体和HER-2的表达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新荣  王彤  张勤  刘红 《肿瘤》2011,31(11):1031-1035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BPBC与650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寻找BPBC发生的相关分子生物学依据。结果:与UBC患者比较,BPBC患者第一癌发病年龄早、有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及临床Ⅲ期患者较多(P均<0.05)。在分子生物学特征方面,BPBC第一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阴性比率、p53阳性率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高表达者均高于UBC患者(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p53阳性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R(+)或PR(+)者发生BPBC的风险下降。结论:BPBC与UBC在生物学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年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激素受体阴性,p53阳性及Ki67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要注意检查对侧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虽然是一种少见类型乳腺癌,但在我国患病人数仍很可观,而且我国乳腺癌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年轻双侧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5-01 01-2008-12-31收治的15例≤40岁(30~40岁)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18例非年轻(>40岁)BPBC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年轻BPBC占同期全部BPBC的11.3%,年轻与非年轻BPBC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年轻BPBC患者初潮年龄早,生育次数少,第二原发癌处于病理学分期Ⅱ期的患者比例高,以上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BPBC与非年轻BPBC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1%和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3%和8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结论 年轻BPB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BPBC,与非年轻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导致了二者预后的不同,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年轻乳腺癌术后患者为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随访,以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特点 ,并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比较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67年 3月到 2 0 0 3年 7月收治的 2 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为 2 .1% ( 2 17/ 10 470 ) ,大多在绝经前发病 ,如以发生第二侧乳腺癌为起点计算 5年生存率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 2 5 .6% ,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 2 9.5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45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5年生存率为 2 8.4% ,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1.2 %和 2 8.0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5 ) ;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两侧乳腺癌均发生于绝经前、绝经后和分别发生于绝经前后 3组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2 .1%、3 0 .0 %和3 3 .6% ,三者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19)。结论 预后分析应以发生第二侧乳腺癌为起点开始计算 ,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相当 ,较单侧原发性乳腺癌差 ,双侧发生的乳腺癌为 2个独立事件 ,绝经状态并不影响双侧原发性乳  相似文献   

12.
庄新荣  刘红  王彤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1):777-780
  目的  分析两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v breast cancer, BPBC)患者的病理资料, 按照两癌发生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 侧重分析不同组内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ER、PR、HER-2表达的一致性及两癌间隔时间对BPBC预后的影响。  结果  BPBC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的ER、PR、HER-2表达呈正相关, 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密切相关(P < 0.05), 而两癌间隔时间 > 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较 > 12个月发生者远期生存率低, 预后差。  结论  12个月内发生的BPBC两癌在ER、PR、HER-2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远期生存率较低, 同异时性BPBC以12个月划分更能反映两癌之间的联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CD8+T淋巴细胞浸润(CD8+Tils)的特点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12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D8+Til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高密度CD8+Tils浸润与年龄<60岁、病理高分级、临床高分期显著相关(P<0.05)。CD8+Tils高密度浸润患者术后pCR率较低密度组高(66.7% vs. 19.8%, P=0.000)。高密度组中位DFS显著长于CD8+Tils低密度组(49 vs. 25月,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高分级、肿瘤直径>2 cm 、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D8+Tils低密度浸润均为预后不良影响因素(P<0.05),CD8+Tils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8+Tils有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独立预后指标,高密度浸润患者术后pCR率高、DFS长、远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P-gp LRP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红  赵晓亮  郎荣刚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7):385-387,396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在双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89~2000年收治的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5例,同时随机选取单侧乳腺癌病例41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P-gp与LRP在双侧乳腺癌第一癌、第二癌及单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1)双侧乳腺癌第一癌、第二癌及单侧乳腺癌中P-gp表达率分别为66.7%、46.7%、26.8%.显示双乳癌第一癌比单侧乳腺癌P-gp表达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双乳癌第一癌、第二癌及单乳癌中LRP表达率分别77.8%、75.6%、52.3%,显示双侧乳腺癌第一癌及第二癌比单侧乳腺癌LRP表达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P-gp、LRP表达与双乳癌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LRP与双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3)双侧乳腺癌第二癌P-gp的表达情况与复发转移情况有关,P-gp、LRP的不同表达状态与双乳癌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gp、LRP可能与双侧乳腺癌发病有关,它们有可能成为遴选双侧乳腺癌高危患者的蛋白检测指标和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D-L1表达在结直肠癌(CRC)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意义。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PD-L1表达与CRC预后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6月。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及提取数据,用Stata SE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8篇文献,共5 724例CRC患者。结果显示:肿瘤组织PD-L1表达与CRC的总生存期(OS)(HR: 1.40, 95%CI: 1.02~1.93, P=0.039)和无复发生存期(RFS)(HR: 1.67, 95%CI: 1.27~2.20, P=0.000)显著下降有关,而与无疾病生存期(DFS)(P=0.933)无显著关联;且PD-L1表达还与肿瘤分化(P=0.016)和淋巴结转移(P=0.028)显著相关,与性别、肿瘤位置、TNM分期、浸润深度、血管侵犯、化疗、MSI状态和KRAS突变无显著相关性。亚组分析中,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与OS(P=0.033)和RFS(P=0.001)显著下降相关,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PD-L1表达与OS(P=0.991)和RFS(P=0.210)的关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组织PD-L1表达提示结直肠癌预后不良,且肿瘤细胞中PD-L1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PD-L1表达对结直肠癌预后的预测意义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家族史(MN-FH)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1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MN-FH分成两组。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417例乳腺癌患者中,有MN-FH者67例(16.1%)。有MN-FH组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脉管癌栓(P=0.046)和淋巴结转移(P=0.023),肿瘤更易表现为ER阴性(P=0.025)、PR阴性(P=0.031)和HER2阳性(P=0.041)。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较无MN-FH的患者有更晚的肿瘤分期(P=0.011),肿瘤更易表现为三阴性和HER2扩增型(P=0.010)。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较无MN-FH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脉管癌栓(P=0.036)和淋巴结转移(P=0.034)。结论有MN-FH的乳腺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更高,对于有MN-FH的人群体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