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水稻机械侧深精准施用基肥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产中传统施肥方式肥料损失大,利用率低。侧深施肥与水稻栽插一次性完成,可减少作业程序和肥料损失,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设4个处理,以传统基肥抛施尿素方式为对照,设置3个不同尿素用量侧深施肥方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有利于低位分蘖,侧深施肥处理1高峰苗降低4.5万株/667 m^2,成穗率提高7.4%,穗粒数增加11粒/穗,有利于争大穗,从而提高产量。说明侧深施用与常规施用等量基肥的情况下,后期减少1次分蘖肥的使用,最终穗数与常规施肥相当,但穗粒结构中的实粒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这是产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他产量影响因素无明显差异。侧深施肥基肥量过大(22.5 kg/667 m^2)时,分蘖过多,高峰苗难控制,后期无效分蘖退化慢,生物产量过大,导致肥料和温光资源浪费,最终穗型减小,穗粒数减少,经济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无锡市以中熟晚粳品种南粳46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的侧深施肥方式,分别为:70%基肥(常规复合肥)侧深施+30%穗肥FM1、70%基肥(缓释肥)侧深施+30%穗肥FM2、100%基肥(缓释肥)一次性侧深施FM3,并设置常规施肥对照35%基肥(常规复合肥)撒施+35%分蘖肥+30%穗肥CFM。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茎蘖动态、氮素偏生产力、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FM2和CFM处理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扩大了库容量,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基础上,获得了较高产量。FM2处理较CFM处理减少了一次施肥次数,降低了人工成本,经济效益也最高,是一种兼具高产、轻简与高效的水稻施肥方式。FM3处理的产量与氮素偏生产力均最低,虽减轻了劳动力,但不利于长江中下游晚粳稻丰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3.
施肥方式对寒地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生产中,存在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肥料施用不合理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水稻的发展。本研究以寒地粳稻品种龙粳21为试验材料,以侧深施肥作为施肥技术,设3种施肥方式(S1,常规施肥;S2,有机肥+减化肥N15%,侧深施基肥;S3,侧深施基肥),研究在施氮量不变(130kg/hm2)的前提下,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3处理较S1处理显著增产,这主要是由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引起;碾米品质S2处理显著优于S1、S3处理;垩白粒率表现为S1>S3>S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垩白度表现为S1处理显著大于S3、S2处理;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S2处理显著大于S1处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S1>S3>S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施肥方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可见,侧深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从而显著增加产量,并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降低蛋白质含量;有机肥N替代部分化肥N,可显著改善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降低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肥料的需求量不同,并且肥料在土壤中会逐渐降解,肥料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越长降解越多。所以合理搭配肥料用量和安排施用时间是水稻施肥的重点,以最小的肥料投入获得最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本试验在同等纯氮施用量的处理中以处理3的施肥方式为最佳:基肥尿素3 kg/667 m2,一次蘖肥施用硫酸铵4 kg/667 m2、尿素2 kg/667 m2,二次蘖肥2 kg/667 m2,穗肥3 kg/667 m2。此种施肥方式水稻长势情况、各项产量构成因素表现非常均衡,所取得的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比例尿素和缓释肥深施对水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探明深施肥条件下促进水稻生长的尿素和缓释肥的最佳比例。试验以杂交水稻青香优19香和常规水稻象牙香占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处理,分别是:T1,尿素和缓释肥按1∶1(按含氮量计,下同)混合,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入土壤,施肥深度6 cm;T2,尿素和缓释肥按1∶2混合,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入土壤;T3,尿素和缓释肥按2∶1混合,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入土壤;T4,水稻整个生育期均不施肥。所有施肥处理氮肥(纯N)用量均为150 kg/hm2。结果表明,青香优19香T2处理产量比T1、T3和T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9.47%、43.49%和73.56%;相比其他处理,T2处理的青香优19香和象牙香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片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提高,但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下降。说明尿素和缓释肥按照1∶2比例深施是一种较好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04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200、270、340kg/hm2)和3种施肥策略(即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15∶30∶40∶15、25∶40∶30∶5、40∶15∶35∶10),研究施氮量和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氮量和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70kg/hm2施氮水平具有最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籽粒产量达到9657.7kg/hm2。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影响显著,以施肥策略S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形成高产。对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模式而言,270kg/hm2的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的氮肥运筹模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水稻本田氮磷钾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等施肥量下,不同的施肥模式或将导致不同的施肥效应,形成不同的产量水平。本项研究针对水稻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等环节,设置了四种氮磷钾的施用方案,相对应的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穴、成粒/穗、千粒重"各有千秋、此消彼长"。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的施肥模式为最佳,获得了最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对水稻进行只施基肥和穗肥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该施肥法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收,节省人工, 并避免贪青晚熟,减轻病害。  相似文献   

9.
张鹏里 《北方水稻》2007,(3):100-101
通过对水稻只施基肥和穗肥的深施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层施肥法可提高肥料利用率25%,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和成穗率,增加产量10%以上,节省人工,并避免贪青晚熟,减轻病害。  相似文献   

10.
尿素在砂性水稻土上基肥与追肥比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N肥-尿素在砂性水稻土上采取不同的基肥与追肥比例和不同的追施次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基五次追肥的处理区产量最高,即:施纯N 20 kg/667 m2,40%作基肥,60%作追肥,在60%追肥中,10%作活棵返青肥,20%作分蘖肥,20%作促花肥,10%作保花肥。所以,N肥在砂性水稻土上采取"少吃多餐"的施肥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碘元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设置8个浓度的碘溶液对常规早籼稻品种中早39进行引发处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碘溶液(浓度为0.0001%~0.001%)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活性、提早发芽时间、提高种子萌发的同步性和发芽率。本结果为后续研究碘元素对水稻种子引发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甬优12抽穗动态调查及稻曲病预防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不但影响产量还降低其品质。稻曲病发生后(出现稻曲球)就很难防治,只能预防不能治疗。适时打药是高效预防稻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而言,在破口前10~13 d用专化杀菌剂预防1次、破口期再预防1次的处理防治效果最好,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59%和98.33%;仅在破口前10 d或13 d喷1次药预防的处理,穗防效分别为86.95%和87.36%,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98%和95.99%。鉴于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准确确定具体哪一天是破口前的第10 d或第13 d,本研究采用水稻生理学性状"叶枕平"(剑叶叶枕与倒数第2叶叶枕持平,或叶枕距为零)界定为最佳打药期,即稻田中1/3~1/2水稻植株处于叶枕平为第1次打药预防稻曲病的适期,第2次打药适期为破口前。  相似文献   

13.
缓释肥减量施用对春优927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过度施用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开展了缓释肥减量施用试验,调查了春优527在不同减量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在农户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施用缓释肥减少10%~25%养分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未受影响,10%减量处理的经济效益还稍高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在水稻生产中施用缓释肥料具有节本增效、降低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在余姚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538是浙江省宁波农科院与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新组合,2013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甬优538具有超高产潜力和良好的丰产稳产性;适宜的株高和生育期;株型优,兼有籼型杂交稻的长势和粳稻的长相、熟相、米质、耐寒性以及抗倒能力。试种示范表明,甬优538适宜在余姚作单晚或早插连晚种植。本文总结了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晚稻稻米中重金属污染分析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在宁波全市范围采集了168个晚稻样品,检测了稻米中无机砷、汞、铬、铅、铜、镉等6个指标。通过综合污染指数、单项污染指数、膳食健康风险评估等评价方法,对宁波市晚稻稻米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宁波市晚稻稻米重金属污染总体安全情况良好,均处于安全水平,象山、余姚两地总体污染水平相比其他地区略高;镉单项污染指数偏高,在部分区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膳食健康安全水平总体良好,但部分样品的镉、铬存在着一定的膳食健康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6.
宁84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以鉴6为母本、秀水12为父本育成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区试平均单产达623.6 kg/667 m~2,稻米品质最高达部颁2级优质标准,抗稻瘟病,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2015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野生稻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到水稻上,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为了明确该内生菌田间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2017年在浙江省桐庐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稻镰状瓶霉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稻稻瘟病的防效与春雷霉素和芽孢杆菌相当,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菌剂的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稻镰状瓶霉播后7d、14d施药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亦达70%以上。由此可见,稻镰状瓶霉可用于直播稻稻瘟病防治,拌种或播后撒施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期三白草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AlCl3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DPPH·)法和测定还原Fe3+能力的方法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芦丁在0.01~0.1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2%,RSD为2.37%,5月和8月份采收三白草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67.56和44.61mg/g,同时清除DPPH·活性亦较强,IC50分别为2.35和2.57mg/mL。结论不同采收期三白草中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较大差异,为三白草采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稻品种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2018年期间浙江省的水稻品种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水稻品种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品种类型丰富,主导品种面积集中,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数逐年上升,但优质性状不够稳定、真正食味佳品质优的水稻品种占比不高。当前制约优质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优质稻产业发展思路有待理清,优质稻品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进展不快,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有待深化。为进一步深化浙江省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下一步浙江省需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注重优质稻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品种审定和评价标准,加快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和深化优质稻品种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绿色高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实施“稻鱼菜油”周年绿色轻简高效模式攻关技术(优质稻谷+鲜鱼+油菜苔+油菜籽),实现周年产值超75000元/hm2,为隆阳区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借助稻鱼、油菜花推动了乡村旅游,使保山坝成为鱼米之乡、花果飘香、花团锦簇、最宜旅居、富饶美丽的新保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