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空白丸芯为母核,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中性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并对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按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3批兰索拉唑肠溶微丸释放度分别为96.4%、94.8%和94.3%。结论本方法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并压制成口崩片,评价耐酸性和释放度。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考察了丙烯酸树脂L30D 55和丙烯酸树脂NE30D配比、增塑剂用量和压片主压力对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型口崩片的耐酸性和释放度的影响,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评价了自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型口崩片与市售制剂的体外释放相似性。结果:选用微晶纤维素丸芯平均粒径为150~180 μm载药,隔离层增重为10%,丙烯酸树脂L30D 55和丙烯酸树脂NE30D配比为8∶〖KG-*2〗2,肠溶衣包衣增重为30%,增塑剂用量为20%,压片主压力为10~16 kN,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在压片过程中肠溶衣膜未发生破裂,表现出良好的耐酸性,与市售制剂的体外释放度相比f2相似因子值大于50,说明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型口崩片的耐酸性较好,与市售制剂相比体外释放相似性较高,可进一步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3.
贾娜  冒华  胡凯莉  奉建芳 《中南药学》2011,9(10):736-739
目的研究TRH-03肠溶微丸的处方优化及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以载药量及释放量为考察指标,对TRH-03肠溶微丸的处方、上药和包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制得的3批肠溶微丸圆整度好,其载药率分别为35.63%、35.04%、35.64%;在人工胃液中保持不释药,人工肠液中45min内释放率分别为89.58%、88.96%、88.36%,载药量稳定且重现性好,体外释放度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的要求。结论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适合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埃索美拉唑镁的肠溶微丸,并建立起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的方法,制备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同时评价其体外药物的耐酸力和释放度.结果:自制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在pH 1.2的HCl中1h累积释放率小于2%,在pH 6.8的人工肠液中1h累积释放率大于85%.结论:在人工胃酸中,制备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耐酸力较好;在人工肠液中,溶出较完全且迅速,说明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推广.  相似文献   

5.
金跃  王永禄  李学明  陈卫  曹丽娇 《中国药房》2012,(17):1585-1587
目的:考察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体外释放度与其在犬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45 nm波长处检测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在酸(pH1.2)中1 h的累积释放度,在284 nm波长处检测其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1.25 h的累积释放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犬(n=6)灌服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12 h内的血药浓度,以Wagner-Nelson法计算其体内吸收分数(fa),考察fa与体外释放度(f)t的相关性。结果: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在酸中1 h的累积释放度<3%,在磷酸盐缓冲液中1.25 h的累积释放度>90%;该胶囊在犬体内2.5 h fa达最高值;在0.75~2 h内,fa=1.017 6ft-16.654(r=0.954)。结论: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体外释放度与在犬体内吸收的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用离心制丸法直接制备载药母丸,再用流化床包衣法进行微丸包衣;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包衣液处方进行筛选优化,研究玉米朊在隔离层上的应用,采用新的肠溶层包衣处方。结果试验处方制得的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稳定性好,酸性介质中2 h稳定性良好,耐酸力≥98%,p H 6.8缓冲液中释放达标,45 min体外释放度≥90%。结论采用药丸直接起母的方法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选用玉米朊作为隔离层成膜材料,很好地提高了奥美拉唑的稳定性;在肠溶层中采用单硬脂酸甘油酯,既促进了微丸的体外释放,又增强了肠溶衣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方法:分别以Eudragit NE30D为缓释膜材,HPMC E5为隔离层膜材,Eudragit L30D-55为肠溶层膜材,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缓释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释放度<10%,人工肠液中缓慢释放8 h。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炎琥宁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水分散体系包衣技术制备炎琥宁肠溶微丸给药系统。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填充剂,SiO2为抗黏剂,40%乙醇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以Eudragit L 30 D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阻滞剂,PEG6000为增塑剂,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包肠溶衣层。结果丸芯的最佳处方工艺为:炎琥宁∶MCC∶SiO2=7∶7∶5;挤出速度1 080 r/min,滚圆速度960 r/min,滚圆时间5 min;当EC与Eu-dragit L质量比为35∶65,增塑剂用量为1.71%,聚合物包衣增重为5%时,所制得炎琥宁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pH1.0)中释放度<10%,在人工肠液(pH 6.8)中正常释放,2 h内释放大于80%,符合中国药典对肠溶制剂释放度的相关规定。结论调整丸芯及包衣的处方工艺参数可以制得体外释放行为符合药典规定的肠溶炎琥宁微丸。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并确定其制备工艺。方法利用离心造粒机制备双氯芬酸钠素丸,以丙烯酸树脂Ⅱ号和Ⅲ号为包衣材料,通过微型流化床包衣机对素丸包衣,并以释放度试验和稳定性试验评价其质量。结果所制得的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内累积释放度小于10%,在人工肠液中45 min内累积释放度为(82.8±1.31)%。产品的稳定性试验结果符合要求。结论采用该法制备的双氯芬酸钠微丸有良好肠溶效果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将制备好的微丸装入胶囊即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结果胶囊在人工胃液中耐酸良好,在人工肠液中能够迅速溶出。结论该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良好、生产周期短、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泮托拉唑钠、羟丙甲纤维素、无水碳酸钠、吐温-80、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中制成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3批制品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时的释放度分别为(97.6±1.1)%、(98.1±1.3)%、(98.4±1.9)%,在0.1 mol/L盐酸中2h时的释放量分别为(2.9±1.7)%、(2.9±1.4)%、(2.3±2.1)%.  相似文献   

12.
黄妍  钟巧妮 《中国药师》2014,(9):1451-1454
目的:制备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0.1 mol·L-1盐酸溶液和pH 6.8磷酸缓冲液(PBS)中的释放情况。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糖丸芯上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衣层,制备成肠溶衣微丸;以上药率为指标,考察HPMC浓度和主药上药浓度;观察是否粘连、颗粒大小均一度和表面色泽均匀与否等综合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包衣工艺条件;与普通肠溶片比较在PBS中的释放情况。结果:制得的微丸上药均匀、上药率高、外观圆整有光泽;确定HPMC浓度和主药上药浓度分别为5%和15%,优选出最佳包衣工艺条件为物料温度为36℃、雾化压力为1.0 bar及喷枪速度为0.8 ml·min-1;在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量小于10%,在PBS中的释放度高于普通肠溶片。结论:所制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工艺可行,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体外释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受试制剂)或兰索拉唑肠溶胶囊(参比制剂)30mg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和参比制剂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1.93±0.58)、(2.21±0.84)h;tmax(1.7±0.4)、(1.7±0.4)h;Cmax(1 067.49±321.71)、(1 034.72±291.14)ng·ml-1;AUC0~12(3 655.16±1 635.82)、(3 571.70±1 434.56)ng·h·ml-1;AUC0~∞(3783.13±1 691.29)、(3 735.80±1 541.56)n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72±13.53)%.结论:2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陈丹秋 《安徽医药》2016,20(6):1061-1064
目的:筛选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处方进行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和流化床包衣工艺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载药微丸处方优化,按选定的处方制备微丸,进行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包衣后将微丸灌装胶囊,成10mg规格,对制备的胶囊进行加速试验确定其稳定性。结果:制备的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含量,有关物质,释放度较好,加速条件下质量稳定,稳定性较好。 结论:本工艺简单可行,样品稳定性良好,可作为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5.
张祥  孙亚楠  丁启  刘力  鲁传华 《中国药房》2014,(41):3895-3897
目的:制备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以羧甲基玉米朊为肠溶材料,与阿司匹林按2∶1混合,加入乙醇作为黏合剂,采用挤压滚圆法制备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以阿司匹林微丸作为参比制剂,考察受试制剂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灌胃给予15 mg/kg后在大鼠体内48 h内的药动学特征和4 h(前2 h在人工胃液中,后2 h在人工肠液中)内的体外释放度(n=5)。结果:所制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粒径为1 mm,规格为每丸3 mg。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β:(12.63±0.60)、(2.42±0.61)h,tmax:(11.07±1.10)、(3.41±0.84)h,cmax:(34.45±5.33)、(45.78±3.30)μg/ml,AUC0-∞:(613.52±41.14)、(550.69±34.44)μg·h/ml;与参比制剂比较,受试制剂的t1/2β、tmax、AUC0-∞均明显增加,cmax明显减小(P<0.05)。参比制剂2 h的累积释放度为87%,受试制剂2 h的累积释放度为1.7%、3 h的累积释放度达100%。结论:成功制得体外释放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16.
廖鹏  陈燕忠  吕竹芬  钟龙 《中国药房》2010,(17):1584-1587
目的:制备盐酸罗沙替丁脉冲控释微丸(ROXPCP)。方法:取空白丸芯分别以含药层、溶胀层(含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控释层(含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顺序包衣制备ROXPCP,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空白丸芯、溶胀层材料及溶胀层与控释层的不同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来优选工艺,并进行处方验证试验。结果:各考察因素均对药物的释放影响显著。优选工艺结果为:空白丸芯采用蔗糖型,溶胀层材料采用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15%、24%。以此制备的微丸时滞时间为4h左右,时滞后4h内累积释药百分率达到80%。结论:所制备的ROXPCP具有体外脉冲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氢化可的松结肠靶向片的包衣处方,并考察其释放机制。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氢化可的松结肠靶向片的包衣处方。以明胶-壳聚糖包衣(GC)层和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100包衣(E)层的包衣增质量为自变量,以靶向片在人工胃液、人工小肠液及人工结肠液的累积释放度(Q2 h、Q4 h、Q24 h)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和非线性拟合。根据绘制效应面选取最佳处方,并通过数学原理和相关模型探讨其释放机制。结果:GC层及E层包衣增质量最佳值分别为4%和20%;制备的3批氢化可的松结肠靶向片的平均Q2 h、Q4 h、Q24 h分别为0.16%、4.7%、93.35%;其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0.984 5)。结论:根据筛选的包衣处方制备的氢化可的松结肠靶向片的体外释放符合缓释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张晶  齐晓丹 《中国药房》2012,(33):3102-3105
目的:制备间尼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并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为渗透压物质,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流化床包衣法包衣;以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增塑剂癸二酸二丁酯(DBS)用量、包衣增重、包衣液(醋酸纤维素的丙酮-异丙醇溶液)浓度对微丸释放的影响,优选包衣处方。按最优处方制备3批微丸并以累积释放度与时间进行零级、一级、Higuchi方程拟合来考察其释药特征。结果:增塑剂用量为15%,包衣增重为4%,包衣液浓度为1%;所制备的间尼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12h内释药具有零级释放特征(r=0.9996,0.9995,0.9989),释放动力以渗透压为主。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12h内释药恒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