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对EUS检查发现来源于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受累、无淋巴结转移、直径≤1.5cm、考虑为直肠类癌的21例直肠黏膜隆起病灶行ESD治疗。ESD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行EUS随访。[结果]21例均成功完成ESD,瘤体完整剥离,基底及边缘无残留;术中均无穿孔,术后创面少量出血5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检确诊为类癌,随访6~24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US结合ESD治疗直径≤1.5cm、未侵犯固有肌层的直肠类癌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的51个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病变层次、范围、超声特点,确立诊断;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内镜下结扎治疗或电切除术,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51个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中,间质瘤16个,平滑肌瘤2个,囊肿24个,囊性淋巴管瘤1个,脂肪瘤3个,血管瘤2个,副乳2个,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个,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为94.1%(48/51)。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结扎治疗或内镜下电切除术,2例副乳及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未行处理,3个月至半年后复查见原病变处已形成瘢痕。[结论]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以间质瘤和囊肿多见,在超声内镜指导下的结扎或电切除术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29例(间质瘤直径<12 mm),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行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28例患者完全治愈,创面在术后4~6周(平均4.8周)内愈合良好;1例患者瘤体未完全脱落,行再次套扎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内镜下金属夹止血;其他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全部随访36~51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腹腔镜下切除;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12 mm的胃肠间质瘤,内镜套扎术治疗并进行术后超声内镜系统随访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超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37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 EG-450型胃镜,Olympus 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3例,降部14例。常规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癌2例。17例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11例,黏膜下囊肿4例,脂肪瘤2例。其中有24例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2例,良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1例。7例疑为恶性间质瘤(术后确诊为恶性间质瘤4例,良性间质瘤2例,1例不明)。治疗有24例病变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处理按我科常规进行;7例超声检查疑为恶性间质瘤,其中6例由外科手术治疗,1例保守观察;4例囊肿采用经内镜下囊肿套扎术治疗;2例十二指肠腺癌采取保守支持对症治疗。对上述所有病例仍在动态观察中。结论对于范围大于1.0cm的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超声检查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 EUS)辅助腹腔镜治疗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145例,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80例接受EUS检查。然后在胃镜和术中EUS引导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74.3 mL,8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排气时间24.5 h,住院时间4~9 d、平均6.7 d。133例为良性单发肿瘤,12例为交界性肿瘤。129例胃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病理切缘肿瘤检查均为阴性,瘤体直径(2.9±4.6) cm。术后随访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胃镜、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初步判定胃间质瘤的性质、危险程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腹腔镜、胃镜和EUS的联合可充分发挥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内镜下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手术成功率、时间经济成本以及并发症等,分析内镜下切除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无远处转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除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手术组,每组根据肿瘤直径不同分为r<2 cm亚组及2 cm≤r≤5 cm亚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2组在不同肿瘤直径下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后的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发生率等。[结果]在肿瘤直径r<2 cm的患者中,内镜组及手术组的胃间质瘤均成功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肿瘤直径2 cm≤r≤5 cm的患者中,内镜组有1例因为术中出血较多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4.12%;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但有1例外科手术后因为吻合口发生了瘘再次行手术进行修补;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手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肿瘤直径r...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EUS)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经结肠镜及EUS检查诊断为rNENs、直径≤1 cm的68例患者行ESD治疗。[结果]ESD后病理检查结果示68例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分型35例为G1型,无G2型;病理结果切缘报告63例切缘阴性,完整切除率为92.6%;肠镜随访未发现有复发病例。[结论]直径≤1 cm的rNENs患者经EUS评估后,行ESD剥离,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价值及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肠类癌的诊断率及其内镜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对瘤体直径小于2.0 cm的16例直肠类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诊断直肠类癌46例,内镜下治疗16例,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痊愈,无患者死亡.1例肿瘤切除不完全,转外科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3 mo随访时见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或全瘤切除后活检而确诊,内镜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0 cm的直肠类癌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内镜中心EUS初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并同时获取病理结果的患者117例,通过EUS与病理结果比对,探讨EU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研究患者117例,EUS初诊平滑肌瘤37例、间质瘤3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7例、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布氏腺(Brunner)腺瘤3例、胃体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血管瘤1例,胃壁外病变外压7例。EUS检查结果显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居多,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所有病变均通过活检、内镜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获取病理标本。最终EUS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7/117(91.5%),其中10例病例误诊。结论EUS虽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存在一定的误诊,但结合病变声像学特点(回声、起源、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等),仍能很好地评判隆起灶病变性质,规范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 SMT)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的十二指肠SMT患者资料,了解病变特点、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69例次内镜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55岁,病变平均最大径(1.34±0.50) cm.69例病变中,位于球部38例、球降交界部12例、降部19例.均成功完成内镜治疗,其中电切治疗1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45例,尼龙绳结扎1例.并发症发生率14.5%(10/69),其中术中发生活动性大出血1例,穿孔2例,延迟性出血3例,一过性淀粉酶水平增高3例,迟发性穿孔1例.67例获病理诊断,其中最常见的是Brunner腺瘤(36例).60例患者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1例类癌患者ESD术后病理诊断提示脉管内有肿瘤细胞,再行择期扩大切除术.1例Brunner腺瘤患者EMR术后1年复发,再行ESD治疗后好转.结论 内镜治疗安全、微创、有效,可成为部分十二指肠SMT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查胃镜及超声胃镜,第12个月复查全腹部三期CT扫描,统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10例内镜下成功切除,内镜切除成功率为83.3% (10/12);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6例浆膜层均能保持完整性,无意外穿孔发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的4例术中采取主动穿孔,主动穿孔率为33.3% (4/12),穿孔后均能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术中出血均超过100 ml,通过氩气、电凝及钛夹均能成功止血;8例最小横截面直径在3.5 cm以下的瘤体顺利经食管完整取出,另2例最小横截面直径超过3.5 cm的瘤体在胃腔内分割后通过贲门取出;9例瘤体最大直径小于5.0 cm者术后证实为低度危险胃间质瘤,另1例最大直径大于5.0 cm者证实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腹腔转移.2例内镜切除治疗失败者,瘤体最大直径均大于5.0 cm,因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率为16.7% (2/12),术后病理均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结论 内镜下切除最大直径在5.0 cm以下且无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最小横截面直径小于3.5 cm的瘤体更适合经内镜切除,可通过贲门顺利取出.但最大直径超过5.0 cm的胃巨大间质瘤,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大,术中易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内镜切除应谨慎.  相似文献   

16.
胃类癌1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内镜特点、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确诊的 18例胃类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中典型类癌 5例 ,均表现为胃息肉样病变 ,胃多发息肉 (4~ 12个 )大小不等 ,直径 0 4~ 1 0cm ,表面黏膜欠光滑 ,呈桑葚状或结节状表面凸凹不平 ,可与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并存 ,活检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确诊 ,随访 5~ 35个月无复发。13例不典型类癌表现为溃疡浸润性肿物 ,多为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大溃疡 ,直径 2cm以上 ,最大者 7cm× 8cm ,底部覆污秽苔 ,周边呈堤坝样隆起 ,与BorrmannⅢ型胃癌不易鉴别 ,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胃镜检查是胃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及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方法 ,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胃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施行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46例患者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非腔内生长型胃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切除闭合术切除肿瘤,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后证实为间质瘤.术后内镜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经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治疗后均完全切除,切除后2例保留完整的浆膜层,44例术中遗留切口,切口最大径1.5 cm,行钛夹夹闭切口,予抑酸、胃肠减压、静脉应用抗生素等辅助治疗.病理报告全层切除46例,肿瘤直径为0.5~3.7 cm.44例患者术后48~72 h后进食,未见明显不适;2例术后出现气腹、局限性腹膜炎,其中1例切口1.5 cm患者术后第2天切口裂开,再次钛夹夹闭裂开切口,辅助治疗10~12 d,该2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均形成白色溃疡瘢痕.结论 对于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是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内镜高频超声小探头引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对普通内镜下发现的67例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经内镜活检钳道插入高频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其中39例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送病理检查.结果 16例消化道息肉、2例异位胰腺、14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3例类癌,1例早期胃癌共39例病变内镜下完全切除.操作过程顺利,其中一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给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87.1%.结论 高频超声小探头检查可初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安全有效地指导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黏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病变超声内镜检查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大连210医院1999年1月-2014年2月2 886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采用FUJNON SP-701型小探头超声内镜(频率为12 MHz、15 MHz),纵轴电子线阵扇扫,记录病灶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的声像学特征。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 194例,贲门116例,胃1 376例,十二指肠200例。病变种类:包括平滑肌瘤、恶性间质瘤、息肉、囊肿、脂肪瘤、异位胰腺、血管瘤、肿瘤和外压性病变,EUS依据不同回声和起源予以诊断。结论 EUS是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对内镜下治疗隆起性病变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微探头内镜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37例十二指肠病变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标本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结果,统计微探头内镜超声及内镜下活检对十二指肠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微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病变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78.38% (29/37),其中对十二指肠脂肪瘤和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4和10/12,对十二指肠早癌及炎性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4和3/8.内镜下活检对十二指肠病变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40.54%(15/37),其中对十二指肠类癌和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1和7/12,对十二指肠间质瘤及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10和1/4.结论 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金标准,而微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