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2.
右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RVA)及间隔部(RVS)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RVA起搏(RVA组)及20例RVS起搏(RVS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同步记录磁频心电图,在QTVI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和左室长轴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段心肌收缩时间间期,评价RVA与RVS起搏时心肌运动的变化。结果①与RVS组比较,RVA组部分心肌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明显延迟,以左室侧壁、后壁为著。②与RVS组比较,RVA组QRS波增宽,左室内机械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间机械收缩同步性降低。③RVA组收缩后再收缩以及舒张后期的异常收缩节段数较RVS组增加。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安装DDD起搏器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RVA)组,一组是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组,比较两组起搏进行置入时以及术后3个月的起搏参数与左室射血(LVEF)分数。结果 RVA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与RVS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的术后QRS波时(154.9±15.84)明显高于RVS组的术后QRS波时(124.1±1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RVS组的LVEF分数(0.56±0.03)明显高于RVA组的LVEF分数(0.51±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对心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12~2009-12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0例(RVS组)与同期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20例(RV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即刻及术后1个月随访起搏参数RVS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S组稍长[RVS组为(315±69)s,RVA组为(213±4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在单、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可增加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正在探讨右室的其他部位起搏(间隔部或流出道)是否可改变这种现象.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RVS)是否比RVA优越,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RVA和RVS在CRT的疗效中是否不同,并探讨RVS是否适用于CRT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电极(主动/被动)导线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功能、QRS波宽度、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患者行主动电极导线右室间隔(RVS)起搏,一组行被动电极导线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分析两组心功能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宽度、起搏参数变化。结果右室间隔起搏较心尖部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下降(P0.05),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宽度RVS、RVA分别为(130±20)ms、(160±3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左室大小及LVEF术后3月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随访RVS及RVA组分别为:左室大小(47.30±1.97)mm及(49.01±2.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值(62.70±2.15)%,及(59.46±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起搏完全依赖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且1年随访对心功能影响也较后者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1。纳入有关中国人群RVS与RVA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纳入研究质量。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共包括1 199例患者,RVS起搏患者602例(RVS组),RVA起搏患者597例(RVA组)。两组疗效判断指标Meta分析结果: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均数差(MD)=1.90,95%CI:0.75~3.05,P=0.001]、每搏输出量(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7.08,95%CI:2.39~11.76,P=0.003)、QRS波宽度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9.13,95%CI:5.71~52.54,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04,95%CI:-4.22~8.31,P0.0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64,95%CI:1.80~3.49,P0.00001)、B型利钠肽(BNP)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68.00,95%CI:57.57~78.43,P0.00001)、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限(SPWMD)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2.68,95%CI:16.91~28.45,P0.00001)、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合并值MD=0.49,95%CI:0.41~0.57,P0.00001)、左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14.06,95%CI:12.36~15.75,P0.00001)、电极阻抗(合并值MD=-67.02,95%CI:-119.96~-14.08,P=0.01)、起搏阈值(合并值MD=0.09,95%CI:0.00~0.18,P=0.04)方面RVS组优于RVA组。手术时间RVS组相对于RVA组更长(合并值MD=-11.76,95%CI:-14.69~-8.82,P0.00001)。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后与术前差值、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方面RVS组与RV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相对于RVA起搏可更佳改善中国人群LVEF、SV、QRS波宽度、LVESV、LVEDV、B型利钠肽(BNP)等指标,RVS组LVEDD、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与RVA组相似,手术时间长于RVA组。综合考虑,RVS起搏是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例CRT病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7例)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9例)。观察两组病人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心电图中QRS波群时限变化,起搏器程控参数、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右室内径(RV)。结果 RVA组与RVS组的起搏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脑钠肽水平均明显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后RVS组脑钠肽水平与R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LVEF、LAD、LVEDV、RV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RVS组与RVA组LVEF、LAD、LVEDV、R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右室间隔部起搏改善病人心功能的远期疗效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近期疗效差异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0.04vs0.50±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CAVB患者被随机分为RVOTS组(25例)和RVA组(25例),全部植入房室全能(DDD)型起搏器,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以DDD模式或心房同步心室抑制(VDD)模式起搏,心室起搏比例为100%。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LVEF、FS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ROVTS组LVEF[(57.29±2.87)%比(50.03±2.98)%]、FS[(34.24±2.59)%比(29.06±3.72)%]显著优于RVA组(P均<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右室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因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不全导致心律失常而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299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RV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收集整理不同起搏模式下2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参数,术后2年新发房颤比例、心力衰竭发病住院比例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与起搏部位的关系。结果:与RVA起搏组相比,RVS起搏组术后2年LVESD、LVEDD明显减小,LVEF显著上升,心力衰竭发病住院比例较小(均P0.05);术后2年LAD、新发房颤比例无明显不同(均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DDD)和心室起搏器(VVI)2种起搏模式下,RVS起搏部位比RVA更靠近生理起搏部位,更能减少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177;0.04vs0.50&#177;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评价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搏及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al,RVS)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左房收缩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研究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与血浆BNP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具备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5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20例)和RVS起搏组(RVS组,3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所有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of left ventricle,LVEF)及左房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of left atrial,LAEF),同时测定患者血浆BNP值。结果:两组LVEF术后12个月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P0.01);两组LAEF术后6个月、12个月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P0.01);RVS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AEF恢复程度优于RVA组(P0.01);RVS组术后12个月LVEF恢复程度优于RVA组(P0.01)。所有患者LVEF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5)。RVS组术后BNP水平低于RVA组(P0.01),RVS组术前、术后BNP水平不同时间点之间有差异(P0.01)。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左室及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右室起搏部位。血浆BNP水平与LVEF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右心室心尖部(RVA)及间隔部(RVS)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RVA起搏(RVA)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同步记录磁频心电图,在QTVI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左室长轴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肌收缩时间间期,评价RVA与RVS起搏时心肌运动的变化。结果:①与RVS组比较,RVA组部分心肌收缩达峰时间明显延迟,以左室侧壁、后壁为著;②与RVS组比较,RVA组QRS波增宽,左心室内机械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间机械收缩同步性降低。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20.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