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纯度、高浓度的血液制品,然后根据病人情况,需要什么成份就给输注什么成份的输血方法,成分输血有很大的优越性。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血液成分:红细胞悬液、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输血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成分输血的开展也越来越重要。在成分输血中 ,红细胞悬液的输注及应用又占重要地位 ,不但能达到输全血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而且能减少或消除因输全血而引起的输血反应[1] 。笔者自 1996年 8月~ 2 0 0 0年 8月统计了在妇科手术中使用红细胞悬液的临床疗效及输血反应 ,发现临床疗效满意 ,平均输注 2 U红细胞悬液可提高血红蛋白 9.78g/ L,输血反应较输全血大为减少。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红细胞悬液制备 :4 0 0 m L全血经 30 0 0转 /分 ,离心 15分钟 ,分离出血浆 ,加入约 10 0 m L0 .9%氯化钠注…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自2003年3月起,我院开展了悬浮红细胞血液输注,特别是去除白细胞后的悬浮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现就我院2003-2007年的106例慢性贫血输注悬浮(去白)红细胞及110例慢性贫血输注全血的患者进行效果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机抽查已输血病历,分析不合理输血原因,以提高临床合理输血水平。方法:查阅某三甲中医院2014年1月以来输血病历898份,以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指南为标准,统计分析输血的合理性。结果:1)全血、血小板、成分血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符合合理性输血比例分别为:66.4%、61.8%、72.5%、40.6%;2)骨科系统全血、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分别为:71.3%、82.6%、64.7%、48.6%;3)内科系统全血、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分别为:86.8%、84.8%、76.5%、55.6%;4)外科系统全血、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分别为:46.7%、57.8%、47.7%、40.4%;5)不合理输血中输"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为38.5%、4.8%;6)全年医院全血输血量为12 800 m L,悬浮红细胞9 416υ,血浆为1 964 000 m L,成分输血率占98.8%。结论:成分输血得到全面推广,内科系统输血指征掌握较好;外科系统、骨科系统输血指征掌握情况有待提高,血浆输注过多造成血浆资源浪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查阅2002年~2010年妇产科输血病例440例,分析红细胞悬液、全血、血桨、血小板和冷沉淀等血液成分使用情况.结果:440例患者输注的血液成分红细胞制品占89%,血桨占7%,其他占4%.经输血等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成分输血在妇产科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成分输血比例达到9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注大量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和防治措施。方法对23例急性创伤性大出血病人接受大量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后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输注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总量平均为19U;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组的1.85—9.59倍(平均为3.71倍),APTT延长为1.33—4.69倍(平均2.59倍);纤维蛋白原(0.03—3.78g/l)(平均1.12g/l),血小板(16—121×109/L)(平均44.7±29.1)×109/L,其中〈20×109/L有7名,〉50×109/L有2人,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无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20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病人短时间内输注大量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云碧 《环球中医药》2013,(Z2):161-161
目的查看儿童血液病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进而总结经验,合理应用血液资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6例儿童血液病输血资料;行成分输血治疗216次。结果患儿共进行216次成分输血。输红细胞悬液109次,占50.5%。输洗涤红细胞12次,占5.6%。输血小板61次,占28.2%。输血浆34次,占15.7%;其中输红细胞悬液的次数最高(50.5%)。输血小板次数次之(28.2%);成分输血不良反应3例。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结论成分输血常被用于治疗血液疾病。其较全血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进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医疗矛盾。临床应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确保血液资源发挥到最大效用。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去白细胞输血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308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162例和对照组146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观察组162例反应1例(2.50%),其中肺癌40例反应0例,宫颈癌40例反应1例(0.62%),胃癌30例反应0例,肝癌30例反应0例,肠癌22例反应0例;对照组146例反应12例(8.22%),其中肺癌22例反应2例(9.09%),宫颈癌18例反应2例(11.11%),胃癌30例反应2例(6.67%),肝癌30例反应3例(10.00%),肠癌46例反应3例(6.52%)。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60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成份输血。成份血的使用百分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疗单位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在省血站从1989年推广成份输血以来,从单纯的全血输注发展到血液成份输注,现血液成份的输往百分率已占全血的65%。现将几年来推广成份输血百分率的经验总结如下。1输全血的主要缺点1.1全血并不全。在血液保存过程中,红细胞损坏率平均每天为1%,血小板12小时丧失大部分活性,凝血因于,特别是因子VIII在4℃中保存24小时损失30%~40%。所以库存血实际上只剩下红细胞,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情况。方法选取输血患者237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2组,输全血患者114例为对照组,成分输血患者123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血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观察组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体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前后的体温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1~3次、4~6次、7~9次、10次以上时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可大幅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与输全血相比,可明显减少非溶血性发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可有效控制患者体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血液免疫反应路线图实验体系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红细胞调控白细胞分泌IL-18的能力.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组分为2组即大、中小梗死组.将癌细胞(S180)悬液0.2 mL(10×106/mL)或生理盐水0.2 mL加至枸橼酸抗凝全血细胞悬液(或白细胞悬液)0.2 mL和血浆0.3 mL中,37℃水浴1 h,酶联免疫法测定反应液中IL-18含量.结果:大梗死组IL-18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无抗原激活组(0.32±0.34)高于抗原激活组(-0.41±0.74)和对照组无抗原激活组(-0.20±0.50)红细胞对白细胞分泌IL-18的调控率(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阶段就已经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梗塞时更为明显.红细胞对白细胞分泌IL-18具有吸附下调作用,疾病严重时处于失调控阶段.  相似文献   

12.
骨外伤病人急性失血后的成分输血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重的骨外伤可以引起急性失血,失血时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量的多少和速度.为了纠正失血性休克,按血液成份对医疗实际进行输血,应用大剂量的成分输血,已成为新的临床输血模式.作者对本院1038例骨外伤病人进行成分输血529例(输红细胞,新鲜冰冷血浆,血小板等)和全血输血509例进行比较,从急性失血病人的病理生理、补液扩容、输血指征、临床疗效等方面,分析了两种输注方法的优缺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滤除白细胞与未滤除白细胞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观察滤除白细胞输注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2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率进行统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滤除白细胞前的输血反应率为0.6%,滤除白细胞后的输血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运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疗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分血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全部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血及全部临床供血资料并进行统计。结果:我院成分用血率90%以上,但品种单一,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合并使用过多。结论: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合理、科学用血,提倡临床成分输血,节省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滤除在临床输血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滤除白细胞与未滤除白细胞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观察滤除白细胞输注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2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率进行统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自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滤除白细胞前的输血反应率为0.6%,滤除白细胞后的输血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运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疗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去白细胞输血器在临床输血医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它不仅可避免由白细胞引起的多种输血副反应 ,而且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迅速得到普及。去白细胞自身输血对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治疗有一定缓解症状的疗效 ,在探讨机理的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发现。有人报道 ,去白细胞输血器在去除白细胞的同时 ,也减少了血液在保存期间由白细胞引起的细胞因子的产生 ,使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下降。笔者主要阐述去白细胞过滤对红细胞膜上的封闭物质有清除作用 ,使红细胞CR1活性增强 ,可调高红细胞天然免疫能力的作用 ,现将资料报道如下。1 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不同配比对严重创伤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严重创伤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提供常规急救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行等比例输血(即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1:1),对照组严重创伤合并出血患者予以非等比例输血(即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1.55:1)。比较两组24h、30d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24h死亡率、30d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感染、ARDS、TRALI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比例输注急救严重创伤出血患者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保障其获得理想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不同配比对严重创伤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严重创伤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提供常规急救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行等比例输血(即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1:1),对照组严重创伤合并出血患者予以非等比例输血(即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1.55:1)。比较两组24h、30d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24h死亡率、30d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感染、ARDS、TRALI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比例输注急救严重创伤出血患者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保障其获得理想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设计为红细胞调控血糖的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探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控血糖浓度能力的差异,为肝癌系统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枸橼酸抗凝新鲜血各自都设为全血细胞培养组和白细胞培养组,37℃温育1h,测定培养物中血糖浓度(mmol/L),计算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白细胞培养组血糖浓度一全血培养组血糖浓度)/白细胞培养组血糖浓度。结果:正常人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明显高于肝癌患者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结论:肝癌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低血糖,将血糖转换为能量的功能明显低下。红细胞具有系统血液生物学调节功能(包括免疫和内分泌等)。枸橼酸抗凝新鲜血是一种动态的和活的血细胞悬液,而枸橼酸抗凝新鲜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可设计成各种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体系用于各种疾病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1手术室常用血液制品的种类 血液制品主要有:全血、成份血、其他血液制品.全血包括:新鲜血、库存血和自体血.成份血包括:有形成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成份(血浆、血浆蛋白、凝血制品).其他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临床常用的血液制品有少白细胞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全血由于凝血因子经过灭活后才利于保存,故现在临床多选用成份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