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行及时、准确治疗TIA,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及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常见,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脑缺血研究的深入,发现传统定义将症状持续24h为标准扩大了TIA的诊断范围,将一部分脑梗死误诊为TIA,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根据TIA新定义的观点,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TIA和脑梗死都是脑缺血的严重状态,须积极干预和治疗。本文综述了TIA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TIA)的传统定义是历时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症状于24h内完全消失。随着医师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公认的TIA定义是Albers等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的,即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典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1h以内,且没有急性脑梗死证据。若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有与神经功能缺损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则诊断为脑梗死。TIA极易复发且是卒中的危险因素,TIA患者中48h内发生卒中者占5%,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较影像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 2 0例临床诊断TIA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TCD检查 ,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头颅CT平扫可排除其他脑内疾病 ,CT脑灌注成像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 ,TCD则有助于明确TIA的病因。结论  3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应用 ,可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对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璇  吴江 《磁共振成像》2019,10(4):288-29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部分患者会在TIA后进展为脑梗死,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可以无创性地评估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为TIA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现针对ASL在TIA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丁秀丽 《临床医学》2003,23(6):12-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994~ 2 0 0 2年所收集的 64例TIA病例的发作特点、影像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TIA病例中有 4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 ,眩晕 4例 ,失语 15例 ,精神障碍 2例 ,半侧舞蹈样发作 2例。发作时头颅CT检查发现 3 9例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 ,其余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梗塞病灶。64例中有 5 9例痊愈 ,5例发展为脑梗死 ,其中 2例死亡。结论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是脑梗死的特殊缺血半暗带期 ,及时治疗有助于防止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重新定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 (CT)、磁共振成像检查 (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检查 (PET)和其他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认识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已广泛开展 ,传统TIA定义已经过时 ,给医师和病人造成不少误导 ,延误了卒中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重新定义TIA成为当务之急。1 传统TIA的缺陷TIA与卒中是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甚至可以认为完全相同 )的内科急症 ,均表现为突发的局灶神经功能缺陷 ,典型症状包括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复视、口周麻木、失衡…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是由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 min,多在1 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 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和影像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TIA持续时间≤1h组(13例)和1~24h组(23例),分析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显影率特点,对两组患者1年后进行随访,分析脑梗死发生率与持续时间和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结果TIA持续时间≤1h组2例头颅MRI-DWI异常,持续时间1~24h组17例头颅MRI-DWI异常(χ2=11·416,P=0·001)。1年后随访结果:持续时间≤1h组1例发生脑梗死,持续时间1~24h组14例发生脑梗死(χ2=9·663,P=0·004)。结论TIA持续时间长,头颅MRI-DWI异常率高,其临床预后结果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少见病因的认识。方法对我科收治1例表现为TIA的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发作性言语不利、左上肢无力1 d入院,详细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初步诊断为TIA,后经颅脑MRI平扫及弥散功能成像检查提示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并追问病史证实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故修正诊断为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给予营养神经、脱水、止血等综合治疗,发作性症状消失出院。结论 TIA病因复杂,临床必须结合颅脑CT或MRI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研究,探讨CTP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CTP扫描,同时记录TIA发作时间以及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测量患者感兴趣区的CBF、CBV、MTT值,计算其与TIA发作频率、NIHSS评分的关联程度,并与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24例(77.4%)CTP上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MTT不同程度延长,伴或不伴有CBF下降,其中Ⅰ期7例(29.2%),Ⅱ期17例(70.8%)。TIA发作时NIHSS 评分≥4分组的CTP阳性率(86.2%)明显高于<4分组的(37.5%,P=0.024)。TIA发作频率≥2次TIA/24h组的CIP阳性率显著高于<1次TIA/24h组的(P=0.038)。结论:CTP对TI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TIA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颈部及颅内段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6年本院收治的251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8例,脑梗死患者143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18例、中年组103例及老年组130例.[结果]超声与DSA检查结果提示,TIA和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TIA(P<0.05);老年组血管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5),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及DSA检查结果发现二者的总体吻合率为97.18%.[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及DSA对脑血管病的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部分炎性因子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TIA患者和3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TIA相关的单因素分析显示TIA患者血CRP、D-D、MMP-9和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IMP-1与是否患病关系最密切。结论血中部分炎性因子在TIA后都有不同程度升高,它们参与了TIA的病理生理过程,与TI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短暂性脑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56例TIA患者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观察早期血清NSE水平情况和单次发作与多次发作两者血清NSE水平情况。结果TIA患者在疾病早期(入院后第1天)血清NSE水平明显升高,为(12.08±3.82)u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经治疗后血清NSE水平有明显下降,为(9.02±3.96)u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治疗前TIA多次发作患者比单次发作患者血清NSE水平高,分别为(14.05±4.98)ug/l、(11.23±3.05)u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结论TIA患者虽然在影像学上无实质性病灶,但有存在神经元损害,而且其发作次数可加重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15.
谢春  袁荣峰  高小平  梁辉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67-176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2003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卒中病史的18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行CT或MRl检查,并对43例影像学检查有ACI者做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老年认知功能测验.[结果]CT检查的110例显示有ACl者18例(占16.38%),MRI检查的70例显示有ACI者25例(占35.71%),43例有ACI者中有38例的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徽、短暂,或者没有经过仔细、敏感的量化检测而被忽略,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大脑局部供血一过性减少引起的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虽然TIA本身不危及生命,但它可能是脑血管意外(中风)的先兆。TIA发作一般历时几分,通常不超过1h,偶尔持续超过24h。TIA不产生持久性损害,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但即使是短暂的神经功能波动,病人的精神压力也很大。病人了解TIA病因、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其消除紧张情绪。 1.什么人最易患TIA 有颈动脉或颅外段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易患TIA,TIA由血管狭窄、高凝状态或栓子引起。粥样硬化斑块或血管狭窄处血流缓慢、紊乱,易形成血栓,血栓可从血管壁上脱落形成栓子。其他可导致TIA的病因有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 任何曾发生过心肌梗塞或TIA者,以及心血管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min,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无责任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或不伴DWI异常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TIA患者出现DWI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84例和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梗死组),根据DWI结果把TIA患者分为TIA1组44例(DWI正常)和TIA2组40例(DWI异常),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WI及MRA检查结果和住院期间TIA、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2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组(1.63±2.05cm^3,10.34±11.14cm^3,P〈0.05),两组病灶间有重叠区域;梗死组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最高,多为远端大血管闭塞,而TIA2组闭塞血管多位于近心端;住院期间3组脑血管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TIA2组最高,梗死组最低,并且TIA2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TIA1组和梗死组(27.5%,2.3%,2.2%,P〈0.05),而TIA1组以TIA复发为主。结论:TIA伴DWI异常可能是独立于TIA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征,危险因素与TIA和脑梗死基本相同,短期内易再发脑血管病并以脑梗死为主,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其溶栓治疗方案应根据新近发生的脑损伤程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和荣 《临床荟萃》2008,23(12):886-88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