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9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咽峡炎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儿童多发.近年IM在成人中发病增多,空军总医院自2000年3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成人IM 3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不典型病例多,极易漏诊或误诊.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收集1993年-2006年经EVB-VCA-IGM检测诊断的IM患儿17例,分析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4年10月—2019年10月90例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组,以年龄、性别配对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人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CD3+、CD4+、CD8+数量及EBV-DNA水平.结果 病例组CD3+、CD8+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感染EBV致IM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引起外周血中CD3+、CD8+浓度升高,检测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对IM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华外科杂志》稳定地被IM/MEDLINE收录为例,介绍了IM/MED-LINE选刊的标准。同时,还就编者、作者及读者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癌瘤中3%位于副鼻窦,其中80%来自上颌窦。两个大系列鼻窦恶性瘤的回顾性研究表明由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为6个月。两种情况应作CT,即①副鼻窦炎者出现新症状。例如,鼻衄、颜面肿胀、持续性面痛、面部麻木,眼球功能障碍、睑下垂。②混浊的副鼻窦伴骨破坏。CT 扫描原则上作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横断与冠状面扫描。横断层面与眶耳面(IM)面平行或近于平行;冠状层面与IM 面相垂直。由系列横断层扫描可重建冠状、矢状或斜方向扫描图。所有肿瘤病人都需显出明显的及隐蔽的骨质改变。采用软件处理的CT 值的层面图对上述目的是理想的。静脉注射造影剂有助于完整地勾画出肿瘤边界。作者在静脉点滴16—32克碘后,随即作28克碘的两期性大剂量快速注射。原发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骨瘤不用增强就显出弥漫性致密象。80%的骨瘤发生于额窦。很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罗夏评定量表(RRS)的相关检验罗夏墨迹技术(R IM)对人际关系构念测量的有效性。方法对63名大学生个别测试R IM,并让熟悉他的人根据RRS对其人际关系特性做出评定,并计算测试结果与评定结果间的相关。结果R IM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测量指标与RRS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评定间多数出现了有意义的相关。结论R IM可以用于测量人际交往能力、动机、欲求等心理诊断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伏洁  崔红  周士新 《武警医学》2013,24(9):770-773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的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101例IM患儿发热天数与多种检测指标,如EB病毒DNA(DNAcopiesofEpstein-Barrvirus,EBV-DNA)、EB衣壳蛋白(viralcapsidantigen,VCA)抗体、异型淋巴细胞、血液中WBC和ALT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IM患儿的发热天数与多种检测指标的关系用散点图趋势分析提示,不同的检测指标随着发热天数变化趋势不同。IM患儿在发热早期和中期(发热8d内),EBV-DNA和IgG-VCA的检出阳性率较高(分别是77.2%和76.9%);发热后期EBV-DNA和IgG-VCA(发热12d后)迅速下降。结论在IM患儿发热的初期和中期检测EBV-DNA和VCA的IgG抗体,有助于患儿的特异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c,MP)与EB病毒(EBV)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确诊有MP感染且具备IM临床特点的患儿(MP组)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并与21例EBV感染相关IM的患儿(EB组)比较。结果:MP组与EB组比较,除发热及异形淋巴细胞升高持续时间、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其它症状及体征相似(P〉0.05);病原学检测:MP组血MP—IgM(+)、EB—VCA—IgM(-);EB组血MP—IgM(-)、EB—VCA—IgM(+)。结论:MP可引起类IM,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IM十分相似,易误诊,必须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严重胸部创伤后肺泡(AM)及间质(IM)巨噬细胞两类亚群分泌TNF—α、IL-6的篇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利用小型多功能生物撞击机,以400kPa驱动压力对大鼠右侧上胸壁进行致伤,建立大鼠严重胸部创伤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机械结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肺泡及间质巨噬细胞,动态检测创伤前、创伤后2、4、8、16、24小时以及复合LPS攻击后肺泡及间质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的水平。结果 创伤复合LPS攻击后,AM,IM分泌TNF-α、IL-6增加,伤后4、8、16小时时相点AM分泌TNF—α显著高于IM;伤后每个时相点IM分泌IL-6均显著高于AM。结论 大鼠严重胸部创伤对AM、IM分泌TNF—α、IL-6具有不同影响,其在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本研究为创伤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急性期免疫功能状况,分析EB病毒(EBV)合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IM急性期患儿34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30例比较;进一步分析HCMV阳性IM患儿与阴性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率的差异。结果: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CD4^+、CD19^+显著降低(P〈0.01)。HCMV阳性组CD3’、CD8’较HCMV阴性组高(P〈0.05),CD19^+降低(P〈0.05)。结论: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EBV合并HCMV感染可加重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内黏液瘤(IM)的MRI特点及病理学联系,以提高MRI对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患者的临床、MRI检查及病理资料。术前均行MRI检查,其中8例加做增强扫描,分析肿块解剖位置、大小、边缘、信号、包膜及完整性、瘤周肌肉水肿、周围脂肪沉积、强化方式等。结果 14例IM中均位于肌内,可见假包膜,其中5例包膜不完整,1例为Mazabraud综合征。与周围正常肌肉相比,T1WI 5例呈等、低信号,9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11例病灶内出现窄带或斑片状低信号。10例表现为瘤周软组织水肿信号。4例观察到脂肪沉积信号。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肿块边缘环形强化及中心斑片状强化6例、中心无明显强化、或中心窄带分隔状强化各1例。结论 IM虽然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但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西班牙,100%的目标人群均被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且有时还要进行中间乳腺X线检查(IM)。本研究着重于分析IM的使用频率、被推荐使用的因素、对假阳性结果风险的影响以及检出率。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西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要地介绍了美国《医学索引》(IM)的历史沿革后,列出了该索引在2002年收录中国大陆期刊的刊名,最后就期刊被该索引收录的意义谈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所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早年认为IM多见于儿童和少年,但近年发现16-30岁青年患者占相当大比例,但35岁以上患者少见。我们临床上曾发现2例成人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在简要地介绍了美国《医学索引》(IM)的历史沿革后,列出了该索引在2002年收录中国大陆期刊的刊名,最后就期刊被该索引收录的意义谈了作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I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为主,同时眼睑水肿,鼻塞及打鼾等也常见.并发症多见,达85%,累及系统多,但以消化系统,特别是肝功能受损最多见,血清嗜异凝集试验(HA)阳性率低(16.7%,),抗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EBV-VCA-IgM)阳性率(58.3%)较HA高.结论:应该重视IM的某些临床特点,以提高确诊率,应重视并发症的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婴幼儿期多为隐性感染,并且这种感染状态可能持续终生[1],一般对机体是无害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若感染延迟至学龄儿童或少年时期则可能表现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约占此种病例的20%-50%[2],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学者推测急性IM可能会永久的改变或减弱宿主机体的免疫应答[3],更可能是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主要发病起源[4]。  相似文献   

18.
易庆军 《西南军医》2011,13(4):698-7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的典型表现,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例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原农牧区成年人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利用日立7170S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PG水平,与内镜活检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结合,对比分析青海高原农牧区733名接受胃镜检查的成年人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ll值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胃黏膜基本正常(NOR)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ll值的中位数分别为87.7ng/mL、14.8ng/mL和6.0ng/mL。PGI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IM/Dys)和胃癌(GC)组明显低于NOR组(P均〈0.01),而。崛和IM/Dys组之间无差别两者,PU组明显高于其它胃黏膜病变组而又低于NOR组;PGⅡ在CSG、CAG、IM/Dys和GC组明显低于NOR组(P〈0.05或0.01),CSG、CAG和IM/Dys组明显低于PU组(P〈0.05或0.01),而3组之间无差别两者,CAG组又明显低于GC组(P〈0.01),NOR和PU组之间、PU与GC组之间无差别两者;PGⅠ/PGⅡ值在CAG、IM/Dys和GC组明显低于NOR、CSG和PU组(P均〈O.01),IM/Dys和GC组又明显低于CAG组(P均〈0.01);NOR、CSG和PU组之间及CSG与CAG组之间无差别两者。结论:高原农牧区成年人血清PG水平与有无胃黏膜病变及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随着胃黏膜病变的逐级加重,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PGⅡ值逐渐降低,而PGⅡ虽有降低现象,但无规律可循。利用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PGⅡ值筛查高原地区胃癌前病变和胃癌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状况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