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2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头痛、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临床表现;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l特征性表现为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T2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部分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全切病灶,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者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 MRI 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 MRI 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 T2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 DWI 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 平扫并结合 T2*或 DWI 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 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MRI扫描的影像所见。结果 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8~69岁。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行增强扫描,9例行MRA检查。38例共发现病灶45个。T1WI呈低或等信号8个,呈高信号12个,呈高等低混杂信号25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3个,呈中高周低信号21个,呈等或高信号8个,呈低信号3个,8个病灶周围出现脑水肿。7个病灶有占位征象。结论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典型MRI表现,MRI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MRI表现。结果: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例)。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15例CA行3D-TOF 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结论:CA的MRI表现有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谢红锋  陆健美  王小乐 《海南医学》2013,24(24):3647-3649
目的探讨低磁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诊断的图像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8例CA患者的MRI扫描资料,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提高MRI对C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部位主要位于幕上、幕下;MRI检查有19例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15例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13例病灶内部有"爆米花"样低信号,所有病例"铁环征"显示清晰,增强扫描有少数病灶有轻度强化;MRI检出脑外病灶2例,分别位于鞍旁及颅窝,T1表现椭梭状或哑铃状长信号,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有均匀强化。结论 CA的低磁场MRI图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可借助T1W1及T2W1信号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结核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分析21例经临床诊治及随访证实的脑结核瘤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1例脑结核瘤患者其病灶均为多发性,未成熟结核结节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呈结节状强化.成熟结核瘤在T2WI呈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呈环形强化.不典型结核结节在T1WI和T2WI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或部分病灶仅有长T1长T2水肿信号,增强后可呈点状、结节状或环形强化.结论:脑多发性结核瘤的MRI有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中枢神经肿瘤样脱髓鞘病的MRI表现,探讨该病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进行了MRI检查的5例经手术及活检证实为肿瘤样脱髓鞘病的MRI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显示4例表现为单发局限性肿块;1例表现为多发肿块。3例呈均匀长T1信号,2例呈短T1与长T1混杂信号;3例呈均匀长T2信号,2例呈不均匀长T2信号;3例MRI:冠状位、矢状位显示"垂直征"或病灶的部分有"垂直征"倾向。全部5例经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增强,单发病灶者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呈非闭合性环形增强("半月征"),靠近脑室侧强化较靠近灰质侧明显;多发病灶者无明显强化。结论:中枢神经肿瘤样脱髓鞘病影像学诊断较困难,MRI检查常将本病误诊为肿瘤。认识其MRI表现特点有助于诊断该疾病,以避免手术造成的严重损伤,但最终确诊仍需脑病变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侵袭性骨母细胞瘤(aggressive osteoblastoma,AO)的影像学表现,总结AO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AO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病部位、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密度、病变区的MR信号特点及周围侵袭性特点。 结果7例AO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为13~56岁,中位年龄32岁。本组7例AO的发病部位是椎体5例,肱骨及肩胛骨各1例。7例AO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不完整,6例AO病变内有钙化或骨化,5例AO有厚薄不均匀的肿块影,3例AO病变累及邻骨,2例AO具有较少软组织水肿,1例AO可见骨膜反应。MR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低、等或高信号,钙化及骨化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强化,2例病变区可见液液面(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结论AO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范围大,皮质不完整,病灶内钙化或骨化。AO应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及转移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收集有完整MRI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血管瘤18例,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及信号特征。结果18例中,海绵状血管瘤8例,肿瘤直径1.0~4.0cm,边界清,多呈均匀性高信号,瘤周有低信号环.肌间血管瘤5例,形态不规则,T2WI表现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蔓状血管瘤3例,血管迂曲扩张和肌肉萎缩是其特征性MRI表现。静脉瘤2例,静脉粗大、壁厚,无供血动脉。结论四肢软组织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正性,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类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1例,3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CT和MR检查,10例行MR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5例加扫波普检查,3例行PET检查。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幕上10例(颞叶3例,顶叶1例,额叶3例,岛叶1例、枕叶2例),小脑半球1例。11例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形态呈脑回状5例、楔形4例、不规则状2例。CT表现:2例呈低密度,1例呈混杂高密度,其中2例临近颅骨内板呈稍受压变薄改变。病理组织学分型:复杂型5例(其中4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3例合并壁内结节),简单型6例(其中2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8例呈囊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FLAIR 8例病灶周围呈环状高信号,2例呈等低信号。DWI8例均呈等低信号,2例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无强化,壁结节呈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部可见散在小点状强化。9例周围均无水肿,2例周围可见片状水肿带。5例波普均表现为胆碱(Cho)峰较对侧正常脑组织轻度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未见明显降低,3例行PET检查呈低代谢。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运用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肌肉间不同病理类型软组织血管瘤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肌肉间软组织血管瘤的MR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1例病变中,海绵状血管瘤10例,肿瘤呈高信号,瘤周见低信号环,最大者约13cm;肌肉间血管瘤占6例,MR以T2WI高信号内见不均匀混杂信号为主;蔓状血管瘤3例,主要由动静脉构成,T2WI见点状及条状信号流空影;静脉瘤2例,主要由静脉构成,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成树根样改变。结论肌肉间血管瘤其信号基本反映了组织学病理特征,依据其MR信号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能对大多数血管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Xie J  Ma Z  Luo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407-409
目的:探讨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0年11年间收治的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其中手术27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0例患者以病灶反复出血所致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MRI显示为以混杂信号或高信号为主,T1像特别是T2像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影,手术患儿预后良好,结论:MRI是目前诊断和随访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检查手段,手术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总结了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本组平均病程为2.6年,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CA的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为由窦状扩张的畸形血管构成,其内无脑组织;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I T1W以等信号为主,T2W以高信号多见,部分可见瘤周环形低信号,无占位效应,无血管流空效应;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 脑内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效果较好。MRI是诊断脑内CA的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