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在具备多学科治疗小组的专科病房(卒中单元)接受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然而,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接受这些治疗.远程卒中医疗可提高现场缺乏卒中专科医生的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率,并且可使乡村地区的卒中医疗保持在高质量水平.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远程卒中医疗和护士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目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3h内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药物.不过,由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很短,只有极少数患者能在发病3h内到达医院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此,如何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并从中获益,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对近年来有关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XCL1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L12。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有症状颅内出血(remote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纳入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6例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4例为男性,3例有抗血小板药使用史,2例伴有心房颤动,4例有高血压,3例有既往卒中史,4例有吸烟史,4例在静脉溶栓后2 h内发生.在总共14个出血灶中(除外梗死区出血),10个出现在大脑皮质区.3例在1周内死亡,1例呈植物状态.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r多位于大脑皮质.静脉溶栓后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从1995 年起,静脉溶栓治疗就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 中国仅有4%~5%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接受到静脉阿替普酶的治疗。文章简介中国静脉溶栓治疗之现状,探讨 目前存在的问题、相关因素、变化趋势,并罗列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卒中地图”等中国特色的急救模式,对国内静脉溶 栓治疗发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青岛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溶栓率,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原因,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制定统一的青岛市卒中诊治现状调查表,回顾性连续收集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就诊于青岛市、县两级具有溶栓条件的11家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因素.结果 实际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4例,仅10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率为1.16%,4.5 h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率为6.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溶栓禁忌证外,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还包括就诊医院级别(OR=0.061,95% Cl0.006~0.703,P=0.040)和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0.810,95%CI0.729~0.900,P=0.000).结论 青岛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溶栓率偏低;除溶栓禁忌证外,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还包括就诊医院级别和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研究表明,与无心房颤动者相比,伴有心房颤动的卒中患者会出现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更高的病死率.此外,心房颤动还是静脉溶栓后血管未能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转归不良相关.机械取栓治疗为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文章就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不多,溶栓治疗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各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临床上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溶栓治疗本身存在风险,也存在不少限制因素,如溶栓时间窗、溶栓人群(年龄)、溶栓药物及溶栓治疗方式等,各国致力于提高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对此进行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以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能有效使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改善转归.文章对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的血管再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文章对近年来机械取栓装置相关的技术演变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年龄均≥1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年龄≥80岁)以及低龄组(年龄<80岁).详尽收集患者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和影响溶栓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其中rtPA组40例.对照组54例.在发病后24 h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人院后24 h NIHSS改善≥4分或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在发病后14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erthel Index,BI)和NIH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BI≥95分、mRS≤1分或NIHSS≤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此外,对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 rtPA组24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对13.O%,OR=3.900,P=0.007),rtPA组入院后14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54.95%CI 1.089~7.235;P=0.035).rtPA组住院期间sICH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5.00%对1.85%,P=0.033),但病死率无显著差异(17.50%对9.36%,P=0.054).多因素同归分析显示,血糖≥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3 h内静脉溶栓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4.5~6 h溶柃时(47.1%对16.7%,OR=4.473,P=0.034).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其中起病3 h内溶柃的疗效更好.血糖≥1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转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前循环进展性大动脉闭塞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脑血管病介入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7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大血管缺血性卒中,并排除了颅内出血。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的不同,将177例患者分为两组:(1)超时间窗组,即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6~72 h,且病情进展;(2)时间窗内组,即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6 h。超时间窗患者通过通过多模式MR进行选择。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即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CT致密征、替罗非班运用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血管堵塞部位、良好侧支循环比例、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0 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病死率。结果(1)超时间窗组患者年龄、NIHSS评分、心房颤动比例均低于时间窗内组[(59±12)岁比(65±10)岁,t=2.849;14(10,16)分比16(14,20)分,Z=3.893;15.2%(5/33)比48.6%(70/144),χ^2=12.309],发病至手术时间、吸烟比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及高脂血症比例均高于时间窗内组[26.2(11.9,38.8)h比3.2(2.0,4.2)h,Z=8.959;57.6%(19/33)比33.3%(48/144),χ^2=6.707;6.1%(2/33)比0,χ^2=4.236;36.4%(12/33)比19.4%(28/144),χ^2=4.39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时间窗内组静脉溶栓、CT致密征比例均高于超时间窗组[37.5%(54/144)比3.0%(1/33),χ^2=14.894;52.8%(76/144)比24.2%(8/33),χ^2=8.767],替罗非班、血流代偿>2级比例均低于超时间窗组[34.0%(49/144)比84.8%(28/33),χ^2=28.212;22.2%(32/144)比48.5%(16/33),χ^2=9.36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卒中TOAST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68,P<0.01)。两组血管堵塞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率、异位栓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间窗内组mRS评分≤2分比例低于超时间窗组[59.0%(85/144)比84.8%(28/33),χ^2=7.754],病死率高于超时间窗组[18.8%(27/144)比3.0%(1/33),χ^2=4.9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多模式MR选择合适的超时间窗进展性前循环脑大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该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至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种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组(71例),3≤mRS≤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10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率为39.7%(71/179)。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年龄、病前1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NIHSS评分和溶栓前ASPECT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4)岁比(71±11)岁,8.4%(6/71)比1.9%(2/108),(16±6)分比(19±6)分,(9.5±1.0)分比(8.5±1.9)分,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24 h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3)分比(15±7)分,7.0%(5/71)比28.7%(31/108),0比12.0%(13/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4~1.081,P=0.005)、入院时ASPECTS评分(OR=0.382,95%CI:0.233~0.627,P0.01)、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OR=1.121,95%CI:1.050~1.196,P=0.001)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差;入院时ASPECTS评分越高,对预后的保护性越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部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MCA闭塞性卒中患者.将MCA闭塞部位分为MCA近段(M1近段)和MCA远段(M1远段、M2段及以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改善≥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结果共纳入70例MCA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MCA近段闭塞患者22例(31.4%),MCA远段闭塞患者48例(68.6%);转归良好52例(74.3%),转归不良18例(25.7%).MCA近段闭塞组心房颤动(x2=4.541,P=0.033)患者比例以及入院时(t=5.192,P=0.026)和溶栓后24 h时(-5.365,P=0.024)NIHSS评分均高于MCA远段闭塞组.MCA近段闭塞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MCA远段闭塞组(x2 =9.434,P=0.002),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x2 =9.563,p=0.002)和7d内病死率(x2=14.491,P<0.001)均显著高于MCA远段闭塞组.转归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t=6.346,P=0.014)以及入院时(t=4.498,P=0.038)和溶栓后24 h时(=4.866,P=0.028)NIHSS评分以及MCA近段闭塞的患者比例(x2=18.710,P<0.001)显著长于或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近段闭塞[优势比(odds ratio,OR) 14.3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5 ~ 81.925;P=o.003]、发病至溶栓时间较长(OR 12.927,95% CI2.624 ~ 61.748;P=0.002)、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较高(OR 3.492,95% CIl.027~11.880;P=0.045)是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不同部位MCA闭塞患者静脉溶栓的转归存在差异.MCA闭塞部位、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和年龄是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按发病年龄分为≥80岁组(47例)和80岁组(110例)。记录基线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0~4.5 h)、应用抗凝药物等;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估溶栓后安全性和疗效,即7 d和3个月时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静脉溶栓24 h、1周内和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 (1)与年龄80岁组比较,年龄≥80岁组的心房颤动比例和中位年龄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83(81,85)岁比67(59,75)岁,均P0.01];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病因亚组分型中,年龄≥80岁组心源性栓塞比例高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P0.01];其余病因分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龄≥80岁组与年龄80岁组患者1周死亡率[分别为6.4%(3例)、6.4%(7例)]及3个月死亡率[12.8%(6例)、9.1%(10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比例[10.6%(5例)、8.2%(9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4.3%(2例)、6.4%(7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恢复良好率[38.3%(18例)、45.5%(50例)]和1周恢复良好率[53.2%(25例)、62.7%(69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组3个月预后良好率低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24例)比71.8%(79例),P0.05]。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有利于增加安全性及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R)组187...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老年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并分析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聊城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卒中组(NIHSS≤3分,62例)和中重型卒中组(NIHSS>3分,33例)。随访12个月,评估两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应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中男性62例(65.3%),平均年龄(68.3±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卒中分型、既往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NIHSS(1.0±0.5)分和mRS(1.6±0.7)分,低于中重型组患者(3.2±1.1)分、(2.4±1.1)分(均P<0.01)。平均随访(12.6±1.9)个月,两组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0.0%比21.0%(10例)、再发卒中率20.9%(13例)比42.4%(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和卒中病史是影响轻型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轻型卒中患者的静脉rt-PA溶栓治疗率低,病死率和卒中再发率低于中重型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率高。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和卒中病史是影响轻型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收治,经临床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且无脑出血症状患者182例,患者全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包括桥接治疗或直接取栓治疗)。根据患者到达医院至股动脉置鞘成功时间(DTP),分为延误组(DTP>90 min)和非延误组(DTP≤90 min)。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卒中史、手术史等)及临床资料[如发病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多模影像检查等]以及急诊取栓流程时间(如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获得影像结果至获取知情同意时间、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获得知情同意至入导管室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置鞘成功时间等)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机械取栓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182例患者中,延误组患者133例,非延误组患者49例。(1)延误组多模影像检查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延误组[82.7%(110/133)比53.1%(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3,P<0.01)。(2)延误组入院至获得检查报告时间[43(25,62)min比27(20,39)min,Z=-3.914,P<0.01]、获得检查结果至获取知情同意时间[25(13,45)min比10(5,24)min,Z=-5.204,P<0.01]、获取知情同意至入导管室时间[32(20,50)min比24(17,30)min,Z=-3.453,P=0.001]、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24±7)min比(19±9)min,t=2.251,P=0.029]、入院至股动脉置鞘成功时间[(140±60)min比(75±12)min,t=11.728,P<0.01]均多于非延误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至获得检查报告时间(OR=1.280,95%CI:1.135~1.442,P<0.01)、获得检查结果至获取知情同意时间(OR=1.310,95%CI:1.159~1.480,P<0.01)、获取知情同意至入导管室时间(OR=1.264,95%CI:1.113~1.436,P<0.01)、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1.360,95%CI:1.132~1.634,P<0.01)是机械取栓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流程院内延误受入院至获得检查报告时间、获得检查结果至获取知情同意时间、获取知情同意至入导管室时间、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流程急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