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182例,术前经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根据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将182例患者分为时间窗内(≤6 h)组(156例)和超时间窗( 6 h)组(26例)。收集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急诊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协会/介入放射学协会(ASITN/SIR)分级、闭塞部位、静脉溶栓比例、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节点、取栓次数、补救治疗、血管再通情况的差异,并评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或3级为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6分为死亡。结果 (1)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病史、吸烟史、基线NIHSS评分、ASPECT评分、血糖水平、闭塞部位、ASITN/SIR 0~1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时间窗内组患者静脉溶栓比例高于超时间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 5%(60/156)比11. 5%(3/26),χ~2=7. 137,P=0. 008]。(2)两组患者病因分型、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m TICI 2b~3级、补救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时间窗内组患者症状开始至影像学检查时间[146 (110,229) min比307 (234,349) min,Z=-5. 182]、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240(190,298) min比395(379,533) min,Z=-8. 015]、症状开始至再通时间[329(281,388) min比492(442,567) min,Z=-6. 648]均短于超时间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3)两组患者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行血管内取栓治疗可获得与时间窗内患者相似的预后良好率,且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别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发病均在6 h内,年龄≥18岁,并经头部CT血管成像和(或) 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6分且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 5分。按照性别,将200例患者分为男性组(116例)和女性组(84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评分、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闭塞部位、静脉溶栓、入院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主要终点事件为机械取栓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将20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2例)和预后不良组(88例),采用单因素对比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性别等因素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1)男性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女性组[(64±11)岁比(70±9)岁,t=4.524; 16.0(14.0,18.0)分比17.5(15.0,20.0)分,Z=3.200],吸烟、颈动脉起始段闭塞比例均高于女性组[47.4%(55/116)比6.0%(5/84),χ~2=39.882; 18.1%(21/116)比2.4%(2/84),χ~2=10.339],心房颤动比例低于女性组[30.2%(35/116)比57.1%(48/84),χ~2=14.59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入院时ASPECT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静脉溶栓、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TICI分级≥2b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死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女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78/116)比40.5%(34/84),χ~2=14.165,P 0.01]。(3)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63±13)岁比(71±11)岁,t=3.469; 15(14,16)分比18(16,20)分,Z=5.133; 56(39,74) min比65(46,84) min,Z=2.116; 220 (180,280) min比256 (200,323) min,Z=2.389],入院时ASPECT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9 (8,9)分比8 (6,8)分,Z=7.444],男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成功再通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69.6%(78/112)比43.2%(38/88),χ~2=14.165; 16.1%(18/112)比5.7%(5/88),χ~2=5.227; 96.4%(108/112)比75.0%(66/88),χ~2=20.008],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13.4%(15/112)比27.3%(24/88),χ~2=6.04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取栓次数2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不良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显示,男性(OR=0.381,95%CI:0.163~0.892,P=0.026),入院时高ASPECT评分(OR=0.375,95%CI:0.250~0.561,P 0.01)、血管成功再通(OR=0.259,95%CI:0.143~0.471,P 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入院时高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23,95%CI:1.068~1.417,P=0.004);年龄、闭塞部位、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与预后无关(均P 0.05)。结论性别可能影响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功能预后,相对于女性,男性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治疗90 d时神经功能更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地区居民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 456名社区居民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腹部B超等项目检查。结果 1 456名受检者中,检出脂肪肝776例、占53.3%,其中男性374例、占男性受检者53.4%,女性402例、占女性受检者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男性和女性均以40岁^(χ^2=2.11)和50岁^(χ^2=0.01)组所占比例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0岁~组(χ~2=3.88)男性高于女性,60岁^(χ^2=6.72)和70岁^(χ^2=4.50)组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TG和TC检出构成比分别为14.3%(111/776,χ~2=19.47),37.6%(292/776,χ~2=25.80)和21.8%(169/776,χ~2=4.80),以TG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脂肪肝病例饮酒史,并发高血脂(χ~2=143.00)、高血压(χ~2=26.90)和高血糖(χ~2=26.00)所占比例高于非脂肪肝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居民脂肪肝所占比例较高,需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或减少脂肪肝的发生,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传统抗风湿药物(cDMARDs)治疗AS患者的疗效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随诊记录10年以上的AS患者,选取其中全程仅用过cDMARDs、NSAIDs、糖皮质激素,至少连续治疗3年以上者为治疗组,未治疗或治疗不超过3个月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10年前后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影像学结果、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对照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66例,治疗组111例,对照组55例,2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初次就诊的主诉病程、年龄、性别比、HLA-B27阳性率、晨僵时间、夜间痛、外周关节炎、ESR、CRP、影像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晨僵时间更短[(8±18)与(22±34),U=2 228,P=0.008],夜间痛比例更低[(2/1.9%)与(19/36.5%),χ^2=37.037,P<0.01],外周关节炎发生率更低[(23/20.7%)与(25/45.5%),χ^2=10.946,P=0.001),ESR更低[(14±13)与(20±19),t=2.249,P=0.026],CRP更低[(6±6)与(10±11),t=2.154,P=0.033],骶髂关节炎进展比例更低[(28/25.2%)与(46/83.6%),χ^2=50.922,P<0.01],脊柱进展比例更低[(8/7.2%)与(51/92.7%),χ^2=117.407,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主要用药及占比情况:柳氮磺吡啶(100%),甲氨蝶呤(86.5%),NSAIDs(98.2%,其中87.3%自行按需服药),糖皮质激素(78.4%),沙利度胺(62.2%)等.治疗过程中出现过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晕、月经异常、可逆的肝功能异常.结论 不治疗的AS患者几乎均有骶髂关节与脊柱影像学进展.cDMARDs联合用药可有效控制大部分A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延缓骶髂关节与脊柱影像学进展,同时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病时间超 24 h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569例。平均年龄63(54~70)岁, 男性398例(69.9%)。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将其分为发病时间>24 h组及发病时间≤24 h组,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将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及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以1∶1的比例进行匹配。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发病时间对结局事件的影响。结果 PSM匹配前, 发病时间>24 h组的年龄更低[56(48, 64)比64(55, 70)岁, Z=-3.60, P<0.001]、房颤比例更低[1.8%(1/57)比21.1%(108/512), χ2=12.39, P<0.001]、觉醒卒中比例更低[7.0%(4/57)比27.7%(142/512), χ2=11.54, P<0.001]、基线NIHSS评分更低[11.0(7.5, 14.0)比13.0(10.0, 16.0)分, Z=-3.2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的影响因素以及FVH与责任血管狭窄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60例,于发病72 h内完善头部MR检查,且梗死责任动脉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CA),排除了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者。给予控制血压、调整血糖等一般治疗及抗血栓治疗。根据患者MRI是否显示FVH,将360例患者分为FVH阴性组[256例(71.1%)]和FVH阳性组[104例(28.9%)]。收集并比较FVH阴性组和FVH阳性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影像学资料。以FVH阳性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05的自变量纳入FVH阳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FVH阴性组和FVH阳性组患者MCA狭窄部位及M1段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1)与FVH阴性组比较,FVH阳性组患者高脂血症比例较低,而心房颤动、既往卒中和(或) TIA比例较高,且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6%(36/104)比56.2%(144/256),χ2=13.846; 20.2%(21/104)比8.6%(22/256),χ2=9.459; 21.2%(22/104)比11.7%(30/256),χ2=5.327; 7.5 (5.0,12.0)分比5.0(3.0,8.0)分,Z=-5.687;均P 0.05]。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烟酒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 FVH阳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为FVH阳性的保护因素(OR=0.448,95%CI:0.271~0.742,P=0.002),入院时高NIHSS评分为FVH阳性的危险因素(OR=1.143,95%CI:1.084~1.205,P 0.01);心房颤动、既往卒中和(或) TIA史与FVH阳性无关(均P 0.05)。(3) 104例FVH阳性组患者中,M1段、M2段、M3段及其远端狭窄比例分别为61.5%(64例)、20.2%(21例)、18.3%(19例),以M1段狭窄比例最高; 256例FVH阴性组中,M1段、M2段、M3段及其远端狭窄比例分别为30.9%(79例)、32.0%(82例)、37.1%(95例),以M1段狭窄比例最低,狭窄部位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6,P 0.01)。(4) 79例M1段狭窄的FVH阴性组患者中,M1段狭窄轻度、中度、重度或闭塞比例分别为13.9%(11例)、67.1%(53例)、19.0%(15例); 64例M1段狭窄的FVH阳性组患者中,M1段狭窄轻度、中度、重度或闭塞比例分别为9.4%(6例)、17.2%(11例)、73.4%(47例),以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比例最高,且高于FVH阴性组,MCA M1段狭窄程度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75,P 0.01)。结论入院时高NIHSS评分是FVH出现的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对FVH出现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FVH阳性中M1段狭窄比例更高,其中以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更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报告Q法自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Q-ESD)应用于大范围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82例大范围EEC(单发病灶>1/2周径或纵径长度>5 cm)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ESD组(n=44)和Q-ESD组(n=38),比较两组操作面积、操作时间、操作速度、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情况。结果82例病灶均于内镜下成功整块切除。Q-ESD组和传统ESD组在操作面积[779.8(329.9~2552.5)mm^2比875.7(417.8~1914.8)mm^2,U=155,P=0.636]、操作时间[63(41~177)min比59(42~169)min,U=171,P=0.167]、完整切除率[94.7%(36/38)比93.2%(41/44),χ^2=0.086,P=0.769]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ESD组操作速度快[14.9(5.4~20.8)mm^2/min比9.0(5.0~19.5)mm^2/min,U=142,P=0.035],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低[7.9%(3/38)比27.3%(12/44),χ^2=5.123,P=0.023],术后狭窄发生率低[5.3%(2/38)比20.5%(9/44),χ^2=4.051,P=0.044]。除传统ESD组有1例穿孔外,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Q-ESD是治疗大范围EEC安全有效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甲状腺疾病(T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5—2017年确诊为PBC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D将患者分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148例PBC患者中45例(30.4%)合并TD。合并TD的PBC患者出现SS的比例更高(33.3%比17.5%,χ^2=4.545,P=0.033),其血清抗SP100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较未合并TD患者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比5.8%,χ^2=5.440,P=0.020;20.0%比2.9%,χ^2=10.087,P=0.001)。未合并TD的PBC患者腹胀和黄疸发生率较高(29.1%比11.1%,χ^2=5.629,P=0.018;23.3%比8.9%,χ^2=4.241,P=0.039),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ALP更易高于正常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比17.8%,χ^2=7.405,P=0.007;43.7%比17.8%,χ^2=9.147,P=0.002;69.9%比51.1%,χ^2=4.811,P=0.028),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常见,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比22.2%,χ^2=4.731,P=0.030;25.2%比8.9%,χ^2=5.183,P=0.023)。结论:TD不影响PBC的自然病程。PBC合并TD患者较少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和胆汁淤积,但易合并SS,应加强多科室的联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 (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少症和维生素D缺乏在RA患者合并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GIO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11例RA患者和158名正常健康者,并详细记录RA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及糖皮质激素(GC)使用情况。以生物电阻抗法测四肢骨骼肌质量,化学发光法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RA患者OP发生率33.4%(104/311)高于对照组12.7%(20/158)(χ^2=23.267,P<0.01);311例RA患者GC使用率为56.6%(176/311),其中GIOP发生率40.9%(72/176)。RA患者中肌少症发生率61.7%(192/311)高于对照组9.0%(14/156)(χ^2=117.310,P<0.01)。RA患者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81.7%(254/311)高于对照组38.0%(60/158)(χ^2=90.415,P<0.01)。②在不考虑是否使用GC的情况下,无肌少症RA患者OP发生率17.6%(21/119)低于肌少症患者OP发生率43.2%(83/192)(χ^2=21.601,P<0.01)。在未服用GC的RA中,无肌少症患者OP发生率9.8%(6/61)低于肌少症患者OP发生率35.1%(26/74)(χ^2=11.834,P<0.01);在使用GC的RA中,无肌少症RA患者OP发生率25.9%(15/58)低于肌少症患者OP发生率48.3%(57/118)(χ^2=8.103,P<0.01)。③不考虑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情况下,未服用GC患者OP发生率23.7%(32/135)低于服用GC患者GIOP发生率40.9%(72/176)(χ^2=10.161,P<0.01)。在维生素D不缺乏RA中,未服用GC患者OP发生率21.4%(6/28)与服用GC患者GIOP发生率31.0%(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8,P>0.05);在维生素D缺乏的RA中,未服用GC患者OP发生率24.3%(24/107)低于服用GC患者GIOP发生率42.9%(63/147)(χ^2=9.3702,P<0.01)。④在服用GC的RA中,与不发生GIOP组比,发生GIOP组患者的年龄(t=5.313,P<0.01)和Sharp评分(Z=2.999,P<0.01)更高、病程(Z=2.141,P<0.05)和GC使用时间(Z=2.460,P<0.05)更长,而ESR(Z=2.262,P<0.05)、CRP(Z=2.551,P<0.05)和BMI(t=2.425,P<0.05)更低,X线分期构成比更差(χ^2=12.484,P<0.01)。⑤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OR(95%CI)=14.240(3.878,52.288),P<0.01]、年龄[OR(95%CI)=1.079(1.042,1.118),P<0.01]、肌少症[OR(95%CI)=1.079(1.192,5.120),P<0.05]是RA患者发生GIOP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服用GC比例约60%,GIOP发生率高达40.9%,与肌少症和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DPLN)的远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所有DPLN患者的长期随访终点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将病例按入院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eGFR≥60 ml·min^-1·1.73 m^-2为普通组;15 ml·min^-1·1.73 m^-2≤eGFR<60 ml·min^-1·1.73 m^-2为重症组;eGFR<15 ml·min^-1·1.73 m^-2或需透析患者为危重组。分析3组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结果16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女性155例,平均年龄(30±10)岁,平均随访(61±45)个月。所有患者5年和10年累计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6%和7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普通组、重症组和危重组10年累计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1%,70%和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3,P<0.01);普通组和重症组(χ^2=4.05,P<0.05)、普通组和危重组(χ^2=97.05,P<0.01)、重症组和危重组(χ^2=52.28,P<0.01)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80 g/L[HR=2.7,95%CI(1.2,6.3),P=0.019],eGFR<60 ml·min^-1·1.73 m^-2[HR=4.1,95%CI(2.0,8.2),P<0.01]和大新月体比率≥30%[HR=1.8,95%CI(1.1,2.9),P=0.021]是ESR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DPLN伴基线肾功能正常或轻度下降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基线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贫血和大新月体比率高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肝切除术(LR)和肝移植术(LT)两种方法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年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LR组(n=83)和LT组(n=8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分类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之间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LR组对比,LT组的单发肿瘤比例(45.78%vs 85.23%)、直径<3 cm的肿瘤比例(15.66%vs 67.05%)、高Child-Pugh分期比例(9.64%vs 26.14%)明显偏高,LT组的肿瘤复发率明显偏低(48.19%vs 32.9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649、46.383、7.833、4.121,P值分别为<0.001、<0.001、0.005、0.042);LR治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是46.02%,而LT治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为80.7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LR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是76.44%,而LT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为86.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治疗方法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RR(95%CI)分别为3.383(1.334~8.579)、0.239(0.093~0.612),P值均<0.05],而治疗方法对于总生存期的预测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32)。结论LT更倾向于选择肝功能储备较差的早期肝癌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年龄均≥1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年龄≥80岁)以及低龄组(年龄<80岁).详尽收集患者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BALF)流式细胞学、HRCT在儿童重症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4日至2019年5月7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收治重症肺炎的临床资料。BALF:流式细胞学、培养及荧光定量(RT)-PCR;外周血:常规、T淋巴亚群分类及病原血清学。设置对照组:异物取出术后复查。影像学分组:中心气道改变(CAL)与次级肺小叶改变(SPLL)。BALF分组:CD^+4/CD^+8≥1与CD^+4/CD^+8<1。结果(1)重症肺炎N%高于对照组[42.6%(2.0%~92.8%)vs 12.7%(3.6%~23.6%),U=80.5,P<0.05],重症肺炎CD^+4/CD^+8低于对照组[0.8(0.2~7.3)vs 2.9(0.5~5.3),U=96,P<0.05]。(2)SPLL对比CAL:N%更高[52.6%(39.8%~92.8%)vs 11.2%(2%~38.4%),U=0,P<0.05;存在正相关性(r=0.9,P<0.05)],细菌感染率更高[64.7%(11/17例)vs 23.1%(3/13例),χ^2=5.1,P<0.05]。(3)CD^+4/CD^+8<1对比CD^+4/CD^+8≥1:病毒感染率更高[83.3%(20/24例)vs 31.3%(5/16例),χ^2=11.1,P<0.05]。结论儿童重症肺炎CT显示次级肺小叶改变时,N%、细菌感染率更高。CD^+8%优势,CD^+4/CD^+8倒置时,病毒感染率更高。除病原学检查,BALF流式细胞学提供有用的鉴别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选取150例确诊的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同期随机抽取痰检阳性1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及病变CT表现。结果观察组病变分布广泛,累及≥3个肺叶为44.6%(67/150),大于对照组26.8%(40/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1);观察组CT表现示空洞、新月征及结节、条带影、晕征、胸膜下段叶状实变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6.0%(84/150)、36.0%(54/150)、8.0%(12/150)、59.4%(89/150)、56.0%(84/150)、41.0%(62/150)、54.6%(82/150),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8.0%(42/150)、5.3%(8/150)、1.3%(2/150)、13.6%(20/150)、18.5%(28/150)、25.4%(38/150)、40.8%(6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4.14,P<0.01;χ^2=20.88,P<0.01;χ^2=7.49,P<0.01;χ^2=68.61,P<0.01;χ^2=44.68,P<0.01;χ^2=8.64,P<0.01;χ^2=5.89,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具有多肺叶受累,空洞内结节、新月征、条带影、晕征、两肺下叶胸膜下片状实变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危险因素的不同,为临床个体化诊治胸腔积液提供依据。 方法 连续性入选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确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或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264例,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4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17例。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史、经济状况、工作劳累感、群体居住行为、运动量不足、进食规律性、睡眠时间、心理应激程度、吸烟指数、类似病家族史等13个项目,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病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对比,以说明两者危险因素的差异。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两组数据比较,合并糖尿病[15.0%(22/147)vs 6.8%(8/117),χ2=4.571,P=0.034]、经济状况差[38.1%(56/147)vs 29.9%(35/117),χ2=5.103,P=0.028]、有群体居住行为[29.3%(43/147) vs 9.4%(11/117),χ2=4.977,P=0.030],是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年龄>40岁[45.6%(67/147)vs 78.6%(92/117),χ2=4.752,P=0.032]、心理应激程度高[15.0%(22/147)vs 33.3%(39/117),χ2=6.031,P=0.017]、吸烟指数>400[25.9%(38/147)vs 32.5%(38/117),χ2=5.228,P=0.024]和有类似病家族史[9.5%(14/147)vs 34.2%(40/117),χ2=3.976,P=0.046]是恶性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合并糖尿病(χ2=5.391,P=0.027,OR=2.457,95%CI:5.051~1.773)和群体居住行为(χ2=5.491,P=0.022,OR=3.636,95%CI:6.494~2.584)仍然是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年龄>40岁(χ2=5.364,P=0.022,OR=2.323,95%CI:1.197~2.588)和有类似病家族史(χ2=5.897,P=0.021,OR=3.080,95%CI:2.233~4.018)是恶性胸腔积液危险因素。 结论 胸腔积液患者如果合并糖尿病或有群体居住行为更容易出现结核性胸腔积液,如果年龄>40岁或有类似病家族史,更容易出现恶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评价某社区老年人群卒中一级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上海市奉贤区某社区2019年参加社区老年健康体检并于2021年再次参加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社区人群的年龄≥60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社区老年人年度健康体检结果为数据来源.在体检过程中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并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卒中高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营养指标、NRS2002评分、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老年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饮食,观察组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加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两组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s,BMI)、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ohocyte count,T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的差异。采用NRS2002评分筛查两组患者营养风险。记录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BMI[(19.07±2.80)kg/m2vs(19.15±2.56)kg/m2]、ALB[(32.78±2.81)g/L vs(31.94±2.84)g/L]、PA[(98.06±18.84)mg/L vs(99.74±19.60)mg/L]、PTA[(54.82±19.54)%vs(53.79±18.68)%]及TLC[(1.21±0.92)×109/L vs(1.23±1.02)×109/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22.14±2.52)kg/m2vs(20.97±2.37)kg/m2]、ALB[(36.25±2.66)g/L vs(34.89±2.88)g/L]、PA[(109.17±17.64)mg/L vs(101.46±16.51)mg/L]及PTA[(66.30±20.30)%vs(56.14±19.2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LC[(1.11±0.94)×109/L vs(1.21±0.82)×109/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0,P=0.491)。治疗前,两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2/74)vs 5.41%(4/74);χ2=0.174,P=0.677],治疗后,观察组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40.54%(30/74)vs 94.59%(70/74);χ2=49.333、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9、117.730,P均<0.00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LT[(77.15±20.54)U/L vs(69.58±19.97)U/L]、TBil[(50.70±15.25)μmol/L vs(49.26±12.60)μmol/L]及PT[(19.13±2.65)s vs(19.76±2.36)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ALT水平[(39.83±11.32)U/L vs(34.51±12.17)U/L]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22.95±8.53)μmol/L vs(33.85±11.93)μmol/L]和PT[(14.76±1.64)s vs(18.87±1.59)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及P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肝性脑病[4.05%(3/74)vs 18.92%(14/74)]和继发感染[8.11%(6/74)vs 25.68%(19/74)]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8.134,P=0.010、0.004);消化道出血[6.76%(5/74)vs 10.81%(8/74)]及肝肾综合征[2.70%(2/74)vs 6.76%(5/74)]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0.245)。结论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可改善老年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及肝功能,降低其营养风险率,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