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缺血预处理快速效应对兔急性缺血脊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快速相对兔腹主动脉短暂阻断致缺血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n=12):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IR组)及假手术组(Sham组)。IR组阻闭兔腹主动脉肾下段20min,复制兔脊髓缺血损伤模型;IPC+IR组预先阻闭腹主动脉肾下段6min,再灌注30min后再次阻闭腹主动脉肾下段20min;Sham组除不夹闭腹主动脉外,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后8h、12h、24h和48h分别对动物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动物取脊髓(L5-7),分别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测定脊髓组织中Na+,K+-ATP酶的活性。结果:Sham组及IPC+IR组神经功能评分各时点均明显高于IR组(P<0.01);Sham组及IPC+IR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多于IR组(P<0.01);Sham组及IPC+IR组脊髓组织中Na+,K+-ATP酶的活性明显高于IR组(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快速相对兔急性缺血脊髓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稳定Na+,K+-ATP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及血浆和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家兔24只 ,随机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组 (IR ,n=8)、缺血预处理组 (IPC,n=8)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 (DS-201 IPC,n=8) ;TTC染色测定梗塞面积 ;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缺血前、缺血后30min和再灌注30min三个时点血浆及心肌组织NO代谢物含量。结果 (1)TTC染色称重结果显示 ,IPC组心肌梗死面积 (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为9.54±5.79)明显小于IR组 (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为35.48±3.84Δ ,P<0.05) ,DS201 IPC组心肌梗死面积 (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为5.66±1.6)明显小于IPC组心肌梗死面积 (P<0.05)。病理学检测显示 ,与IR组相比 ,IPC组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IPC组相比 ,DS201 IPC组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2)缺血30min和再灌注30minIR组血浆NO代谢产物[缺血30min(11.2±3.9)μmol/L,再灌注30min(11.6±5.6)μmol/L]和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再灌注30min末(23.0±5.3)μmol/mg]显著低于缺血前[血浆NO代谢产物为(28.5±6.8)μmol/L,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为(49±18.3)μmol/mg](P<0.05) ;缺血30min和再灌注30minIPC组血浆NO代谢产物[缺血30min(19.5±2.5)μmol/L,再灌注30min(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晚期缺血预适应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预适应组(IPC)。采用夹闭双侧肾蒂30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缺血预适应组4 d前给予肾脏15 min预缺血。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再灌注后不同时点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分析HIF-1α在肾组织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葡萄糖转运子-1(Glut-1)的mRNA表达。结果: 再灌注24 h后,IPC组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较IR组显著减轻,Scr、BUN水平以及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下降。IPC组的HIF-1α核内表达显著高于IR组,且HIF-1下游靶基因VEGF和Glut-1的mRNA表达亦显著增加。结论: 晚期缺血预适应能够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的形态和功能,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低氧诱导因子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减轻白细胞致肾损伤的作用。实验分:IPC、缺血再灌注(inchemic reperfusion,IR)和对照组。均去右肾,检测在缺血前、缺血60min和再灌注60min、120min时混合静脉血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再灌120min时左肾系数(Left renal coefficient,LRC)、肾组织中的白细胞数以及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es,LPO)含量,并在光镜下对再灌120min时的肾小管的病理变化进行评分。结果表明:IR组在再灌注120min时,以上指标同对照组和IP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血中白细胞数与LPO、LRC、肾小管评分的改变呈正相关(P<0.05),肾组织中白细胞数与LRC、肾小管评分呈正相关(P<0.05),IPC组肾组织中白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白细胞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是一个重要因素,IPC具有减轻白细胞所致的肾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处理减轻兔肾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和方法:用肾动脉夹闭法造成兔肾缺血再灌流(IR)损伤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肾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在IR2h或24h,IPC组肾组织超微结构的病变明显较IR组轻;左肾系数、肾小管评分、血中肌酐、尿素氮含量、血、肾中白细胞(WBC)数、肾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较IR组低,肾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水平较IR组高,差异均有显着(P<0.05);与对照组比,除肾中WBC更低、CGRP较高外,差异均无显着(P>0.05).结论:IPC具有减轻肾IR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PC刺激内源性保护物质CGRP和NO生成和释放增多,同时抑制LPO的产生和WBC的滞留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家兔心功能的变化及川芎嗪注射液对家兔心功能的保护影响。方法 :健康家兔2 2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C ,n =6 )、单纯缺血再灌注组 (IR ,n =8)、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治疗组 (IR +LGT ,n =8)。通过四道生理记录仪连续观察缺血前、缺血后 1h内和再灌注后 1h内 1min、15min、30min、4 5min、6 0min不同时间点心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SC组比较 ,IR组家兔缺血后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LV +dp/dtmas)、左心室内压力峰值 (LVSP)、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均下降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 (LV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肾缺血预处理及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动物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三种方法对缺血 /再灌(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为5组 :正常对照组(NC,n=6) ,离体心脏仅灌注KH液70min;缺血 /再灌 (I/R ,n=6) ,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心脏缺血预处理组 (IPC,n=6),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反复2次缺血5min/再灌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 ;肾缺血预处理组(K -IPC ,n=6) ,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min,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双下肢缺血预处理组 (DL-IPC ,n=6) ,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min,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 ,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电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C、DL-IPC及K-IPC组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I/R组 (P<0.05) ,在ATP含量、SOD活性及心肌超微结构方面均优于I/R组(P<0.01) ,心肌含水量低于I/R组 (P<0.05) ,在MDA含量、CK、LDH漏出率方面均低于I/R组 (P<0.01)。结论不同部位的非心脏缺血预处理 ,与心脏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延迟缺血预适应(IPC)对缺血再灌注(I/R)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所有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I/R组及IPC组分别于不同时间段抽血检测NO、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取心脏左前降支(LAD)所支配的心肌组织一小块,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PC组NO缺血前明显高于开胸后,缺血前IPC组高于I/R组;MDA含量缺血前及再灌注后IPC组均低于I/R组;SOD的活性,再灌注后两组差异显著。IPC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明显高于I/R组。结论:延迟预适应早期内皮细胞生成NO的量增加,自由基减少,且保护后期的再灌注中NO、自由基的量处于相对稳定,同时使内皮中SOD的活性及eNOS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9.
孙贤林  张静  张新金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3):28-30,F0003
目的:观察延迟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方法18只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在心肌及冠状动脉内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PC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I/R组。在心肌中,IPC组i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而eNOS无显著性差异。在内皮中,IPC组e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无显著性差异,而iNOS均无表达。结论:延迟缺血预适应能缩小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能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起拮抗作用,并探讨p53基因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复制全脑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模型,利用HE染色,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神经元凋亡百分率及p53基因表达。 结果:缺血预处理(IPC)组的神经元存活数目[(217±9)/0.72 mm2]明显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29±5)/0.72 mm2],P<0.01;IPC组的凋亡百分率(2.07%±0.21%)显著低于IR组(4.26%±0.08%), P<0.01; IPC组p53基因表达显著弱于IR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抑制p53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大鼠14只,雌雄下拘,体重247.6±47.5克,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缺血再灌注组(n=7)。 在相对无菌条件下,用1%戊巴比妥钠30mg.kg~(-1)ip,正中开腹。两组动物均去右肾,以避免缺血再灌注组动物健侧肾的代偿作用,右肾称重。分离左肾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动物用无创动脉夹丧闭左肾动  相似文献   

12.
刘剑刚  张蕾  史君鹤  张大武  史大卓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4-7,11,88,90,93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缺血后适应(IPOC)对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Toll样受体(TLR)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通过SPSS软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置线不结扎,n=15);I/R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再灌注60min,n=15);IPC组(冠状动脉前降支3次3min/5min的缺血/再灌注循环,然后结扎30min后,再持续灌注60min,n=15);IPOC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3次10s的缺血/再灌注循环,再持续灌注60min,n=15)。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氯化硝基四氮唑兰(NBT)染色测定大鼠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TLR-2、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IPOC组大鼠血清CK-MB和cTNT水平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1),心肌组织TLR-2、4表达和炎症因子IL-6、IL-1β、MCP-1、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与IPC组比较,IPOC组减小I/R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CK-MB及心肌组织IL-6等作用和IP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POC与IPC同样具有减轻心肌I/R损伤程度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抑制TLR-2、4的表达可能是其保护I/R心肌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Pringle法复制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肝缺血前给予1个IPC处理(缺血5min,灌注5min);B组:肝缺血前给予1个IPC处理(缺血10min,灌注10min);C组:对照组,单纯肝门血流阻断。肝缺血时间为30min,再灌注6h。测定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结果:经IPC处理后,大鼠7d生存率为100%,而无IPC处理组即为62.5%。再灌注6h,A、B2组的ALT明显低于C组,P<0.01,A组的ALT亦明显低于B组,P<0.01。检测A、C2组的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发现,A组的上述指标均比C组低,P<0.01。结论:IPC对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有显著的对抗作用,其中以缺血5min和灌注5min的IPC的作用较强。IPC的保护机理是通过下调Fas-mRNA的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观察Ryanodine和咖啡因对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和异搏定的效应进行比较。离体大鼠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灌流架上,用K-H液预灌15min后随机分为5组:模拟缺血组(n=4),持续灌流45min;对照组(n=6)旷置30min,复灌15min;异搏定(n=5)、Ryanodine(n=6)和咖啡因组(n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采用肿效瘤坏死因子-α(TNF-α)预处理与采用缺血预处理两种方法对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效果,并探讨采用TNF-α预处理减轻大鼠肝脏IRI的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仅行开腹及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Pringle’s法阻断肝门30 min,再灌注6 h;缺血预处理组(IPC组)采用Pringle’s法阻断肝门10 min,开放血流10 min,此后操作同IR组;TNF-α预处理组(TPC组),术前30 min给予TNF-α1μg/kg腹腔注射,此后操作同IR组。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蛋白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以及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IPC组血清ALT、AST水平为(316.4±90.6)U/L、(316.4±90.6)U/L,TPC组为(336.8±79.4)U/L、(392.7±109.3)U/L,与IR组(642.8±149.3)U/L、(730.6±103.0)U/L比较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细胞凋亡评分AI在IPC组(4.36+0.88)和TPC组(4.94+2.04)明显降低,与IR组(9.48+2.42)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内Bcl-2蛋白阳性表达在IPC组(62.30+9.20)和TPC组(60.99+6.30)升高,与IR组(11.45+11.9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F-κB p65阳性表达在IPC组(31.56+4.85)和TPC组(32.80+5.30)明显降低,与IR组(68.33+6.0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各项指标在IPC组与TP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NF-α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减轻大鼠肝脏IRI的效果一致,TNF-α预处理通过抑制NF-κB p65蛋白表达、激活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表达,减轻了大鼠肝脏I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暂反复缺血预处理(IPC)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I/R)组;缺血预处理1次+缺血再灌(1+I/R)组;缺血预处理2次+缺血再灌(2+I/R)组;缺血预处理3次+缺血再灌(3+I/R)组。各组动物经1%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开腹,暴露双侧肾动静脉。假手术组只开腹不夹闭双侧肾动静脉;I/R组夹闭双侧肾动静脉45 min后松夹再灌;1+I/R、2+I/R和3+I/R各组则分别夹闭双侧肾动、静脉5 min后再灌5 min 1次、2次和3次后再行夹闭双侧肾动静脉45 min后松夹再灌;再灌后逐层缝合腹膜,腹壁肌肉和皮肤。24 h后取血及双侧肾脏测定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以及肾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1+I/R、2+I/R和3+I/R组BUN和SCr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3+I/R组BUN和SCr降低程度为著;I/R组MDA含量较sham组显著升高;SOD活力则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1);与I/R组相比,1+I/R、2+I/R和3+I/R组SOD活力均明显增加,而MDA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3+I/R组MDA含量降低得最为显著。结论:短暂反复IPC可改善RI/RI大鼠肾功能,减轻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一氧化氮(NO)是否参与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istar雌性大鼠,在左后肢跟部止血,同时使用血流监测仪测股四头肌的血流量,调整止血带的松紧程度,使血流量控制在上止血带前的30%。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n=10)、缺血预处理组(n=10)、缺血预处理+NAME组(n=10)。应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2+2+(NADH)染色,检测股四头肌各型肌纤维横截面积,钙-腺苷三磷酸酶(Ca-ATPase)染色,观察细胞膜CaATPase分布。透射电镜观测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出现明显肌纤维破裂溶解,许多白细胞浸润,电镜下线粒体中含有大量空泡变性、肌纤维断裂、溶解和"Z线"排列整齐膜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显示了轻微的损害,正常的纤维和血管变形少,股四头肌各型肌纤维横2+截面积降低,细胞膜Ca-ATPase数量增加。缺血预处理+NAME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NO参与这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糖尿病(DM)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DM组、DM-IR组、EGb761-100组和EGb761-200组,后两组分别在IR造模前灌胃给予EGb761 100和200 mg/(kg·d) 14 d(每组n=10)。测定大鼠血肌酐、胱抑素-C及尿肾损伤分子-1(KIM-1),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及炎性因子TGF-β1、TNF-α、IL-6、氧化指标SOD和MDA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Bax和Bcl-2表达,检测血清、尿和肾组织抗衰老基因Klotho蛋白及肾组织Klotho mRNA表达。结果同DM-IR组相比,EGb761能降低血肌酐、胱抑素-C、尿KIM-1及肾小管Paller评分(P0. 05),抑制炎性反应并减轻氧化应激(P0. 05),减少肾组织Bax表达(P0. 05),增加Bcl-2表达(P0. 05),减轻Klotho蛋白下降程度,EGb761-200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 EGb761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抗凋亡及增加Klotho蛋白表达减轻DM大鼠IR导致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当归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5只,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control)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再灌注+当归(RAS+IR)组。在肾缺血1h再灌注48h后取肾组织作电镜检查, 并测血清肌酐(Cr)、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IR组肾组织变性改变显著, RAS+IR组病变轻微;IR组Cr、TNF-α和IL-6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 P<0.05和P<0.01);RAS+IR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IR组。IR组bFGF含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 RAS+IR组bFGF含量显著高于IR组(P<0.01)和control组(P<0.05).结论:当归具有防治肾IR损伤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对TNF-α、IL-6和bFGF等细胞因子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目的:探讨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能力及机制。方法:取3与18月龄大鼠复制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与缺血预适应(IPC)模型,共为6组:青年、老年IR(YIR、OIR)与IPC(YIPC、OIPC)组、多胺组(Pas-OIPC)及多胺合成抑制剂组(DFMO-Pas-OIPC)。检测心肌多胺、多胺合成与分解限速酶、心肌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及超微结构变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