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后处理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胜  赵秀梅  刘秀华 《中国微循环》2007,11(6):401-403,413
目的建立并优化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后处理(I-postC)模型。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垫扎球囊法建立在体心脏I-postC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n=8):缺血/再灌注(I/R)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min/再灌注2h)、缺血预处理(IPC)组(I/R前先行3轮缺血5min/再灌注5min处理)、I-postC组(包括4个亚组,于冠脉缺血45min后先进行3或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或再灌注60s/缺血60s后处理后再进行冠脉再灌注)以及假手术(sham)组。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试剂盒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I/R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和组织损伤,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垫扎球囊法进行I-postC可以显著减少I/R后心肌梗死面积,尤以3或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组保护作用明显,其梗死区占缺血区百分比分别比I/R组下降30.26%和58.81%(P分别<0.05),与IPC保护效果相近。结论I-postC可以减轻心肌I/R损伤,其中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诱导的I-postC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作用最明显,是理想的大鼠在体心脏I-postC模型。  相似文献   

2.
孙贤林  张静  张新金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3):28-30,F0003
目的:观察延迟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方法18只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在心肌及冠状动脉内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PC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I/R组。在心肌中,IPC组i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而eNOS无显著性差异。在内皮中,IPC组e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无显著性差异,而iNOS均无表达。结论:延迟缺血预适应能缩小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对老年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活化对其保护作用。方法:老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选取45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老年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I/R组、IPost组、PAR-2作用组(PAR-2组);未行造模的另15只大鼠作为对照组(SC组)。SC组开胸后不结扎,旷置150min;I/R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IPost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连续3个循环后,再灌注120min;PAR-2组缺血处理前1h尾静脉注射PAR-2激动剂(SLIGRL-NH2)激活PAR-2,其余处理同IPost组。之后下腔静脉采血,并摘取心脏,分析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心肌梗死面积、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差异。结果:与SC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加(P<0.01),心肌细胞凋亡率和MDA浓度升高(P<0.01),SOD活性下降(P<0.01);与I/R组比较,IPost组和PAR-2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P<0.01),心肌细胞凋亡率和MDA浓度下降(P<0.05,P<0.01),SOD活性升高(P<0.05,P<0.01)。PAR-2组较IPost组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IPost对老年糖尿病大鼠心肌I/R损伤有保护作用,PAR-2活化可进一步增强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缺血预处理(IPC)中金属硫蛋白(MT)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的IPC模型,与I/R心肌损伤比较。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n=6),开胸旷置2 h 20 min;缺血/再灌注组(n=12),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 h 40 min;经典IPC组(n=12),按经典的Murry法复制。以心肌MT的含量,心肌梗塞范围,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观察指标。结果:IPC组心肌MT含量明显高于I/R组(P<0.01),心肌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1),心肌SOD活性明显高于I/R组(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IPC组心肌MT含量与SOD活性呈正相关(r=0.91, P<0.01),与MDA含量呈负相关(r=-0.92, P<0.01),IPC组心肌梗塞范围明显小于I/R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促进大鼠心肌MT合成,MT可能参与IPC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延迟缺血预适应(IPC)对缺血再灌注(I/R)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所有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I/R组及IPC组分别于不同时间段抽血检测NO、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取心脏左前降支(LAD)所支配的心肌组织一小块,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PC组NO缺血前明显高于开胸后,缺血前IPC组高于I/R组;MDA含量缺血前及再灌注后IPC组均低于I/R组;SOD的活性,再灌注后两组差异显著。IPC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明显高于I/R组。结论:延迟预适应早期内皮细胞生成NO的量增加,自由基减少,且保护后期的再灌注中NO、自由基的量处于相对稳定,同时使内皮中SOD的活性及eNOS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心肌酶学等检测指标评估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成6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组(I/R组):缺血30 min后再灌注120min;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循环3次后处理同缺血组;异氟醚组(I组):给予1.1%异氟醚吸入30 min洗脱15 min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组(C组)24 h给予卡托普利片25 mg/kg后处理同I/R组;联合预处理组(I+C组)24 h给予卡托普利片25 mg/kg后处理同I组。各实验组分别检测不同时点的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在再灌注结束即刻取血检测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各处理组心肌酶学指标均高于S组(P<0.05或P<0.01),但增高程度低于I/R组(P<0.05),IPC组和I+C组又较I组和C组低(P<0.05)。各组MDA均增高,SOD降低(P<0.01),但与I/R组比,各药物处理组MDA降低,SOD较高(P<0.01)。IPC组和I+C组MDA和SOD分别较I组和C组降低和升高(P<0.05)。结论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明显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酶学改变,较单独应用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增强,其效果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处置和再灌注损伤时心肌内源性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oxyeicosatrienoicacid, 11,12-EET)的改变, 探讨内源性11,12-EET在缺血预处置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雄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60 min)和松开(30 mi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缺血5 min, 再灌注5 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实验分5组: ①假手术组(sham); ②缺血再灌注组(I/R); ③短阵缺血预处置组(SI); ④短阵缺血预处置缺血/再灌注组(SI+I/R)。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心肌11,12-EET的含量, 并观察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I/R组+dp/dtmax、-dp/dtmax以及LVDP均低于、心肌11,12-EET高于sham组及SI+I/R组(P<0.01); 而SI+I/R组心肌11,12-EET也高于sham组(P<0.01)。结论: 整体动物心肌再灌注使大量内源性11,12-EET释放, 是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缺血预处置抑制再灌注时心肌11,12-EET的增加, 可能与缺血预处置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缺血预适应(IPC)是强有力的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但其保护作用相关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识别缺血预适应处理后小鼠心肌差异表达蛋白,为缺血预适应进一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用雄性成年C57BL/6小鼠建立心肌I/R损伤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和IPC模型[3个(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循环的预适应+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用伊文思蓝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双重染色的方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提取各组心肌总蛋白,通过将串联质谱标签、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以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结合,以差异表达量变化>1.2倍作为显著上调的阈值,<1/1.2作为显著下调的阈值,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同源蛋白簇功能分类统计。分别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差异显著的蛋白β-羟丁酸脱氢酶1(Bdh1)进行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验证。结果:与单纯I/R组相比,IPC干预后心梗面积降低33%(P<0.05)。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表达下调的蛋...  相似文献   

9.
林色奇  卫晓红  刘育英  赵娜  王传社  刘红宁  韩晶岩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2):21-23,30,101,7,10,1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CP)预给药对缺血30min再灌注24h后大鼠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模型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给药(0.1g/Kg、0.4g/Kg、0.8g/Kg)组(各12只),结扎模型组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解除结扎再灌注24h,建立缺血再灌注(I/R)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给药各组在手术前90min分别一次性灌胃给予CP(0.1g/Kg、0.4g/Kg和0.8g/Kg)后,行模型组相同手术和操作。各组大鼠均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测定心脏表面血流量;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脏表面血流量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凋亡心肌细胞数增多。三个CP剂量组都能增加心脏表面血流量、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结论:CP具有改善I/R24h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形态学、梗死面积和心肌MMP-2、MMP-9和TIMP-1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d每天1次3个循环的下肢无创性5 min缺血、5 min再灌建立LIP模型。大鼠随机分成3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心肌缺血预适应组(CIP)和LIP组。以HE染色法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红四氮唑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IS=IA/AAR×100%;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MMP-2、MMP-9和TIMP-1水平。结果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后,I/R组IS为(44.5±8.1)%;与I/R组比较,CIP和LIP均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的形态学改变,降低心肌细胞的肿胀、减少间质出血和炎性细胞的浸润。CIP使IS降低35.7%,缺血区心肌MMP-2降低42.1%,MMP-9降低43.3%,TIMP-1水平增加40.0%;LIP使IS降低42.9%,缺血区心肌MMP-2降低41.2%,MMP-9降低46.6%,TIMP-1水平增加53.8%。结论LIP不仅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而且能降低心肌细胞基质的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均=8),左后肢作为自身对照。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2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和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再灌注I-postC减轻I/R对心功能的抑制,I-postC组+dp/dtmax和-dp/dtmax较I/R组分别增高18.5%和21.3%(P<0.05),I-postC组W/D较I/R组降低4.9%(P<0.05);I-postC组MDA较I/R组降低40.9%(P<0.05)。(2)再灌注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增加8.3%(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增加14.8%和29.1%,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2.
凝集素在大鼠心脏缺血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实验拟通过刀豆素(CONA)和麦芽素(WGA)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和缺和缺血预处理大鼠心肌细胞膜凝集素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18只分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线,分别取三组大鼠左心室前壁心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用刀豆素、麦芽素分子探针进行ABC法染色。结果:假手术组CONA和WGA细胞反应强,缺血再灌注组CONA和WGA细胞反应弱。缺血预处理组CONA和W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能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起拮抗作用,并探讨p53基因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复制全脑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模型,利用HE染色,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神经元凋亡百分率及p53基因表达。 结果:缺血预处理(IPC)组的神经元存活数目[(217±9)/0.72 mm2]明显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29±5)/0.72 mm2],P<0.01;IPC组的凋亡百分率(2.07%±0.21%)显著低于IR组(4.26%±0.08%), P<0.01; IPC组p53基因表达显著弱于IR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抑制p53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微循环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16),无创动脉夹夹闭股动脉4 h,松夹再灌注12 h或24 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血流量、微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 I-postC 12 h组W/D较I/R 12 h组低6.7% (P<0.05),骨骼肌肌原纤维水肿、溶解、分离和线粒体空泡样变性显著减轻;再灌注24 h I-postC组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较I/R 24 h组高10.46%(P<0.05),与IPC组无显著差异。(2)再灌注24 h 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高11.3% (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高39.8% 和24.1%,P<0.01),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否减轻肝细胞分离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供体残留肝脏功能? 经检索国内外罕见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分离肝细胞及供鼠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方法:12 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单纯肝部分切除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各6只。采用改良四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上述切除肝脏肝细胞,同时收集术前和术后1 d大鼠的血清。 结果与结论:缺血预处理组切除肝脏分离肝细胞成活率、增殖活性及白蛋白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 < 0.05),而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丙二醛水平显著减少(P < 0.05);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大鼠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 0.05)。结果表明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肝细胞分离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自身缺血性预适应、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相关,但对供鼠肝部分切除后残肝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分别于再灌注2h、12h观测肠系膜微循环、肠壁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按Hackel氏分度法判定肠道出血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平均动脉压、±dp/dtmax明显降低(P<0.05),小肠明显水肿、出血,Hackel氏分度显著升高(P<0.01);I-postC组与IPC组动脉压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上述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I-postC明显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肠缺血再灌注2h时,I-postC组肠壁血流量降低程度较I/R组减轻(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结论:I-postC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组织eNOS和 iNOS 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对):无热缺血组(NWI)、单纯缺血再灌注组(WI)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肝组织eNOS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法。 结果:IPC后肝组织eNOS mRNA表达较IPC前高(P<0.05)。供肝再灌注后0.5、1、2及 3 h,各组肝组织eNOS mRNA表达均高于术前(P<0.05),NWI组和WI组eNOS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IPC组eNOS mRNA表达高于其它两组(P<0.05或P<0.01)。各组肝组织iNOS mRNA均在供肝再灌注后1h开始表达,术后 2 h 和 3 h IPC组iNOS mRNA表达低于WI组(P<0.05或P<0.01),NWI组iNOS mRNA表达又低于IPC组(P<0.05或P<0.01)。 结论:IPC可能通过促进供肝再灌注后早期eNOS mRNA表达和抑制再灌注后晚期iNOS mRNA表达而保护小体积供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