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冠心病血瘀证与肌动蛋白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血瘀证与肌动蛋白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将5例患者样本混合与5名正常人样本混合并杂交制备芯片(即病证结合芯片).根据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测试结果设计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芯片(以下称"以药测证芯片"),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筛选出凝血、血液流变学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相关的通路.结果 在两张芯片中共同表达的凝血、血流变功能方面差异表达的基因有肌动蛋白(ACTA2)、纤维连接蛋白(FN1)、结合珠蛋白(Hp)、骨桥蛋白(SPP).其与细胞通讯、黏着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TGF-β)等5条通路有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肌动蛋白基因及其代谢调控相关,介导了凝血、血流变异常基因的5条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影响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重大科学问题,证候相关生物标志物及中药干预调控网络的研究对于在证候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前期冠心病证候标准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组以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为切入点,从分子生物水平对证候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通过采集累计312例患者外周血基因信息,运用差异显示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斑点杂交法,高通量芯片,测序等方法,确立了冠心病血瘀证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微小核糖核酸-信使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ibonucleic acid-micro ribonucleic acid-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lncRNA-miRNA-mRNA)3个层面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二,在前期筛选出的差异基因的基础上,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细胞功能学验证的方法,构建了冠心病血瘀证基因miRNAmRNA以及lncRNA-miRNA-mRNA 2个水平的调控网络。第三,基于血瘀证差异基因及调控网络,通过累计202例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前后共计400余人次的基因检测,以及活血化瘀中药处理相关细胞模型的体外实验,从基因-蛋白-功能3个层面研究中药作用机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基因调控网络机制。本研究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引入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了一套证候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方法,为证候实质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积慧  何军锋 《新中医》2004,36(4):77-78
目的探讨ET、A-II及其基因表达与兔冠心病血瘀证模型相关性,从分子水平探讨"胸痹血瘀证"的证本质.方法以冠心病血瘀证兔为实验对象,设立冠心病组、血瘀证组、空白对照组;引入内皮素(ET)和血管肾张素II(A-II)及其相关基因在心脏的表达为其客观指标.结果与其他各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的血浆ET和ACE含量均增高(P<0.05,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ET和A-II基因表达均增强(P<0.05,P<0.01).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中ET、A-II显著增高,这与该证型ET和ACE基因表达显著增强一致,提示冠心病血瘀证与相关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ET、A—Ⅱ及其基因表达与兔冠心病血瘀证模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积慧  何军锋 《新中医》2004,36(4):77-78
目的:探讨ET、A-Ⅱ及其基因表达与兔冠心病血瘀证模型相关性,从分子水平探讨“胸痹血瘀证”的证本质。方法:以冠心病血瘀证兔为实验对象,设立冠心病组、血瘀证组、空白对照组;引入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其相关基因在心脏的表达为其客观指标。结果:与其他各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的血浆ET和ACE舍量均增高(P<0.05,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ET和A-Ⅱ基因表达均增强(P<0.05,P<0.01)。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中ET、A-Ⅱ显著增高,这与该证型ET和ACE基因表达显著增强一致,提示冠心病血瘀证与相关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类型,目前尚且没有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客观化标准。冠心病血瘀证的基因组学研究是从基因层面研究冠心病血瘀证证候与基因调控的相关性,为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客观化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形成的病理过程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冠心病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我们现对冠心病血瘀证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白细胞介素(IL)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血瘀证。中药能够充分调动机体对疾病的预防功能,发挥多角度、多层面、多靶点的综合调控能力,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器官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关于血瘀证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主要聚焦在疗效观察和处方总结等方面,缺乏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中药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但由于其化学成分繁多、组方形式多样、作用机制复杂、干扰因素众多等,药物与疾病多重环节,多靶点之间相互作用及影响的认识不够彻底。近年来中医在应用中药治疗活血化瘀疗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方面阐明了血瘀证的分子机制。为了明确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途径及靶点,本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血瘀证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损伤、抗炎症反应等不同角度探讨中药治疗血瘀证的分子机制,为中药治疗血瘀证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瘀证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证候相关基因研究中主要研究思路的归纳和梳理,预测和展望血瘀证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证相关基因研究的思路主要有:1.不同证候状态下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2.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3.基因突变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4.以方测证,结合药物干预反证证本质.近50年来,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流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两大困惑和误区:1.无证不血瘀、无病不血瘀的错误倾向;2.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相关性差.为此,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发展在于:开展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血瘀证的比较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开展血瘀证体质、证候、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开展血瘀证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基因b13的筛查和临床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筛查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证候相关基因。方法:临床区组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非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共40人,运用外周血mRNA差异显示获得差异条带、反向Northern法阳性验证、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临床验证。结果:得到的28条真实差异基因片段序列,与人类基因数据库中比对分析,获得的b13与人类基因淋巴细胞活化因子1有100%的同源性,在冠心病血瘀证组显著表达。结论:差异基因b13通过T淋巴细胞的活化,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进一步内皮损伤,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黏附及脂质沉积,参与了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的形成。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付长庚  刘龙涛  史大卓 《北京中医药》2017,36(8):675-677,680
血瘀和活血化瘀学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开始,陈可冀院士带领的学术团队从宏观表征、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系统阐释了血瘀证的实质,研究了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或复方的作用机理和特点,倡导以活血化瘀法防治心脑血管病,并从心脑血管病推广应用到临床各科,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建立并多次修改完善了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行了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分类,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的学术成就,建立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术理论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开放包容、动态发展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疾病,血瘀证是其常见证型之一。目前,表观遗传学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可解释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DNA异常甲基化关系密切,而表观遗传学的修饰可逆。本文以DNA甲基化作为冠心病血瘀证新的诊疗工具,论述通过中药干预手段调控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基因羟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亦为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筛选及其功能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血瘀证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功能及目标通路。方法 以家系CHD血瘀证者(A组)及家系CHD非血瘀证者(B组)、家系非CHD血瘀证者(C组)、家系健康人(D组)、非家系CHD血瘀证者(E组)、非家系健康人(F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A组与B、C、D、E组,以及D组与F组的差异基因表达谱;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阐释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通过BioCarta及KEGG网站寻找差异基因所在通路,应用超几何分布统计学方法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目标通路,并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1)通过对基因芯片数据的筛选(差异倍数≥3),发现家系CHD血瘀证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趋化因子、白介素细胞因子、补体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等。(2)通过相关差异基因(P<0.05)GO分析,找到与CHD血瘀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3)经过BioCarta及KEGG通路分析,发现家系CHD血瘀证与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目标通路主要涉及到炎症、斑块形成、内皮损伤等方面。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反应验证了基因芯片准确可靠。结论 CHD血瘀证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与炎症、斑块形成及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化湿和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湿和瘀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择多年生活在岭南地区的痰湿证和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各128例、69例,分别用化湿法和化瘀法治疗。结果:(1)痰湿证和血瘀证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血脂和血管活性物质方面有类似的变化。(2)两法均能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为88.3%和89.9%,能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及减少硝酸甘油用量(P〈0.001),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P〈0.001),并能升高前列环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冠心病血瘀证和50例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hs-CRP,同时检测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指标。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hs-CRP、ET/NO、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非血瘀证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血瘀证患者NO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s-CRP升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高通量测序筛选冠心病血瘀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差异表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信使RNA(mRNA),构建基因间调控网络,从转录组层面研究冠心病血瘀证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检测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和正常(各5例)lncRNA,miRNA和mRNA表达情况,通过交联分析筛选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对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通路分析,根据基因间Pearson相关分析和star Base靶基因预测平台,构建基因间调控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其中的关键基因。在另一匹配队列中(每组各15例)对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验证。结果:39个lncRNA,229个miRNA和221个mRNA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功能与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血瘀证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免疫和炎症相关。共有9个lncRNA(均为下调),31个mRNA(11个上调,20个下调)和24个miRNA(14个上调,10个下调)构成共调控网络,包括76个基因间调控关系。CTA-384D8.35,CTB-114C7.4,RP11-567M16.6和hsa-miR-3158-3p是冠心病血瘀证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Real-time PCR结果验证了上述结果。结论:冠心病血瘀证存在lncRNA-miRNA-mRNA差异表达基因谱,其与免疫和炎症密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并可依此构建冠心病血瘀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对冠心病血瘀证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度挖掘,可为从转录组层面开展中医证型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福州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血瘀证易感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09年8月—2010年1月福建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新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和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以及非冠心病非血瘀证的其他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收集合格对象冠心病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联及关联强度。结果符合纳入标准者403例,其中冠心病血瘀证176例,冠心病非血瘀证123例,非冠心病非血瘀证者10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高年龄、脑力劳动、高血压、高食用油消耗、高食盐消耗、情绪低落、工作压力大、有既往相关病史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异常者患冠心病血瘀证的风险明显高于对照人群,而经常性体育锻炼,睡眠充足是其保护因素。排除年龄、性别的影响后,脑力劳动、高血压、食用油及食盐消耗过多、情绪低落、工作压力大、既往相关病史仍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其关联强度OR值(95%CI可信区间)分别为1.902(1.222~2.959)、2.221(1.181~4.176)、2.945(1.781~4.871)、1.794(1.114~2.890)、3.462(1.555~7.712)、1.517(1.082~2.128)、3.159(1.732~5.764)。在冠心病血瘀证与冠心病非血瘀证的比较中,高食盐消耗,高肉类消耗及工作压力大是血瘀证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影响后,其关联强度OR值(95%CI可信区间)仍然为1.586(1.051~2.393)、1.801(1.191~2.723)、1.386(1.024~1.876)。结论相对于非冠心病人群,脑力劳动、高血压、食用油及食盐消耗过多、情绪低落、工作压力大、既往相关病史是福州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血瘀证的易感因素;而相对于中医其他证型,高食盐消耗、高肉类消耗及工作压力大与血瘀证的易感性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Ameriod环所致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小型猪的血清代谢物核磁共振谱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瘀证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活性物质的相关性.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组患者及73例对照组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斑块的形态及数目呈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性增高;血瘀证存在颈动脉内径增大、IMT增厚、部分颈动脉狭窄及血流速度改变,在发生脑梗死时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IMT增厚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加重,狭窄支数增多;脑梗死血瘀证与血清MMP-9呈正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常规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4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口服,疗程12个月。使用64排螺旋CT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冠状动脉钙化(CAC)积分及斑块数目的变化,并检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瘀证记分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变化值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冠状动脉斑块数目及CAC积分均明显减少,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血化瘀中药还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并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瘀证计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血瘀证的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他汀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可达到更好地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应用基于信息熵的相关度对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数据中发现血瘀证与各症状间的相关性,在诊断血瘀证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表明信息熵的相关度适合于解决中医定量诊断问题。它可以揭示众多症状间以及症状与证候间的复杂关系,从中发现证候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并定量确定其诊断价值,有助于帮助确定证候诊断的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探讨不同体质类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运用王氏体质分类法对600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分析主要体质类型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排名前4位的体质类型分别为瘀血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4类体质的TG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各体质间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瘀血质LDL-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及健康组(P0.01);不同体质类型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不同体质类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异性,瘀血质LDL-C危险性高于其他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