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钱况 《华南地震》1991,11(3):80-84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短临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决策学的基本原理及国内的地震预报实践,探讨了政府和地震部门首脑进行地震短临预报决策的基本原则、条件和程序,同时提出了短临地震预报决策模式、三级备震程序和7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严尊国 《华南地震》1995,15(2):85-90
在地震预报分析方法指南的指导下,结合潦湖北省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湖北省区域性地震预报的决策思路及主要科学依据。重点阐述一二年时间尺度中期地震预测的决策,对短临和震后预测提出了原则的决策思想。本文的结果中作为湖北省区域性地震预报决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地震预测是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文章总结归纳了当前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在此探讨的1966年以来四十余年的中国地震预报历程时,因我国早期混用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说法,直至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才明确区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故为论述简便而统一使用地震预报一词,并不严格区分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1989年底昆明发生的一场地震风波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地震风波的平息过程。作者认为,加强地震预报判定及决策以及地震预报的科学管理是当前地震预报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各级地震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国际地震动态》2009,(4):F0002-F0002
在汶川8.0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召开地震预报发展论坛,邀请科技各界对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感兴趣的同仁,共同探讨地震预测预报各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有关科学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地震预报发展。  相似文献   

11.
A theory on information prediction process proposed by Weng Wenpo(1991)is applied to the earthquake prediction decision process.Four cycles represent the theory(conception),earthquake prediction decision result,anomalies,and earthquake assemblage,respectively.The interception and overlapping of the four cycles indicate different combinations,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13 regions.In the case of decision conclusion on earthquake to occur,seven decis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are distinguished.The six other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the case of absence of decision.Results of four characters show correct decision on earthquake to occur and those of three characters show the erroneous decision on earthquake to occur.Until now,theorie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have been incomplete,and the coincidence ratio of decision on earthquake to occur is also considerably low.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cision process is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for missing,virtual,pseudo,false,and correct earthqua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震预报的防震减灾决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地震预报与防震决策从机制上融为一个动态整体,对提高预报精度、降低决策等做了深入探讨,并建立起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操作系统,使防震对策的生成有了更科学的基础,可供各级政府及防震指挥部门试用。  相似文献   

13.
The level of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of seism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is very different. This is because China has opened up a special path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that has not been explored by other countries, with its own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ities.Therefore, we considered that it is the most practical way to use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ities for raising the earthquake prediction level.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developed a set of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cluster anomalies process at the core. The facts show that it can obviously raise the level of synthetic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4.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泰安市高层建筑现场调查及其震害预测分析研究,给出了遭受7、8、9、10度地震裂度影响时的预测结果,为研究制定泰安市抗震防灾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issuance of 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must cause widespread social responses. It is suggest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cision issue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st. The method of matrix decision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MDEP)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it is based on the risk matrix. The goal of decision is that search the best manner issu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so that minimize the total losses of economy. The establishment and calculation of the risk matrix is discussed, and the decision results taking account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not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factors are compared by ex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l Sinica,15, 232–238, 1993.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依据,其中包括对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震前地震学异常分析、前震序列的科学判定、余震序列实时的跟踪研究、临震预报的技术决策过程、前兆异常的临震性质和成功预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并对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的主要判据和余震序列分析中的成功与不足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地震局GPS观测技术应用于1992年开始,起步早,发展快。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地震局在“九五”、“十五”期间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的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历程,重点对“十一五”期间正在进行的“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项目进行了介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应用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述,并利用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福建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十一五”结束后,福建GNSS连续观测站达到41个,将成为我国大陆GNSS连续观测站最多、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这将有力地推动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攻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的各种前兆异常信息进行识别,发现地震前短临异常尤为突出,出现转折、加速、慢地震等现象.据此总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手段的一些异常演变特征,为山西中南部“十五”数字化资料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信息和预报提供实际震例资料,对获取更多的震前信息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