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女,65岁,已婚(住院日期1997年9月23日~9月30日)心悸、多汗、乏力月余,食欲不振,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双手震颤,活动后气促,在当地医院就诊,拟“甲亢”,未治.近10天来,症状加重,拟“甲亢心、心律失常、频发早搏”,入院以来,无发热,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咯粉红色泡沫痰,无双下肢浮肿.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检 T37.3℃,P106次/分,R22次/分,BP14/9kPa,神志清,无黄染,浅淋巴结未及.双眼球无突出,甲状腺Ⅱ°肿大,质软,无结节,无压痛,未闻血管杂音,双肺叩诊清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心界左下大,HR106次/分,律整,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下肢无浮肿,双手震颤征阳性.实验室检查 23/9 甲功T_35.2μg/L T_4208μg/LFT_310.pg/ml FT_45.2ng/dL TSH<0.13Mlu/L24/9 谷丙转氨酶36u/L 谷草转氨酶52u/L心电图 24/9 窦性心律 正常心电图胸片 24/9 符合甲亢心 左室大 主动脉硬化超声心动图 26/9 左室舒张顺应性降低 收缩功能EP、PS稍高 心内结构未见异常曾用普乐林、倍他乐克、能量合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 女,33岁,未婚(住院日期1997年6月25日~8月13日)颈前肿大伴心悸,多汗,手颤5年.5年前无明显诱因颈前肿大伴心悸、多汗、手颤、多食、烦燥,体重减轻,未治疗.症状时有反复.近年症状明显,T_3、T_4结果明显增高.体检 T37℃,P84次/分,R20次/分,BP16/10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黄染,浅淋巴结未及,甲状腺Ⅲ°肿大,未触及明显结节.质软,无压痛,局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扩大,HR84次/分,律整SI亢进,各瓣膜区未闻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 16/6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6mm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10mmol/L谷氨酸转肽酶70u/L碱性磷酸酶307u/L球蛋白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女,57岁,已婚(住院日期1997年11月25日~12月20日)反复心悸10~ 年,加重伴疲乏、头晕2周.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多汗,怕热,情绪易激动,检查示T_3、T_4升高,诊断为“甲亢”.经服用“他巴唑”治疗,症状有所缓解,曾因呼吸困难,浮肿,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甲亢”,用强心、利尿等治疗,症状缓解.后反复出现心跳.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胸闷,全身疲倦、乏力、头晕、活动后心跳、气促,休息可缓解,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双下肢浮肿.拟“甲亢心、冠心病”入院.体检T37℃,P45次/分,R20次/分,BP16.5/18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倦,呼吸平顺,无黄染、浅淋巴结未及,无突眼,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  相似文献   

4.
1 资料 患者女性,6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0年加重1周入院。病人1983年开始发作性胸闷,气促、先后多次住院治疗。曾诊断为冠心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早搏。本次入院前1周,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咳嗽、咳痰。入院体查:BP16/10.SKPa,呼吸20bpm,双侧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界向左侧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尖区可闻及Ⅲ级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无震颤,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浮肿。血尿素氮17.8mmol/L,谷丙转氨酶2091u/L,谷草转氨酶751u/L,总蛋白49g/L,白蛋白24g/L,心脏彩超:左室扩大,EF22%,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早,住院后,突然发作胸闷加重,气促,血压7/3KPa,心电图证实为:短阵室速,即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mg及利多卡因2mg/min静脉滴注,室速消失,血压恢复正常12/8KPa,但病人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减慢,QRS时限增宽达0.16″,停用利多卡因后,病人逐渐神志清楚,呼吸正常,此后再有室性阵速时,改为利多卡因50mg静脉推注及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52岁,因高血压8年,胸闷、双下肢浮肿20天入院,患者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糖尿病病史,无狼疮表现。实验室检查:Hb 170.0 g/L↑,血尿阳性,尿蛋白定量2 g/24h↑,血Scr 104.00μmol/L,Ca 2.20 mmol/L,P 1.50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4岁,劳累、心悸、浮肿、恶心、呕吐三月。查体:贫血貌,颈静脉怒张,肺底罗音,心尖区杂音,高血压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见肾功:BUN23.0mmol/L、SCR769ummol/L,血常规:Hb59g/L、RBC1.95×1012/L、WBC9.5×109/L。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2岁,因阵发性刺激性干咳,胸闷、气短,夜间为甚,不能平卧,伴低热(T37.5~38℃)1月余,于1994年2月23日入院,病程中无咯血、盗汗,胸痛,心悸及尿少,入院前心电图正常(图1。查体:T37℃、P 96次/分、R20次/分、BP 14/9KPa,步入病房,意识清楚,无紫绀,浅表淋巴结不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征阴性;右肺叩浊,呼吸音减弱,无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为96次/分,心尖部第一音略减弱,律齐,无杂音,A_2>P_2;肝脾未及,下肢无浮肿。Hb 105克/L,WBC 7.1×10~9/L、N0.76、L0.24,肝、肾功能、K、Na~ 、Cl~-、Ca~( )、尿常规均正常,血糖7.86mmol/L;铁蛋白320ug/L,CEA 7.1 ug/L;血气:PH7.414、PaO_2 7.9KPa、PaCO_2 4.5KPa、HCO_3 22.3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8岁。心慌胸闷5年余,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就诊。近5年来反复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白天活动后倦怠乏力,畏寒、食欲不振及腹胀;曾多次在外院按“冠心病心衰”治疗,但疗效不佳,我院也拟诊冠心病收住。BP:21/12kPa,半卧位,表情淡漠,颜面水肿,贫血貌。右下肺闻及干罗音,左下肺呼吸音消失。HR:59次/min,心音遥远、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界稍扩大。腹部平坦,肝肋下1cm、质韧、有轻触痛,脾未触及。双下肢非凹性水肿。RBC2.8×10~(12)/L,Hb70g/L,胆固醇3.8mmol/L,甘油三脂0.60mmol/L。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腰消失,呈烧瓶状;左肋膈角消失;第9、10肋间可见外高内低密度增高阴影。B超示左侧胸腔片状液性暗区。ECG示窦缓、低电压、T波Ⅱ、Ⅲ、aVF、V_3、V_5低平。超声心动图示室壁和心包光带间液性暗区。诊断为冠心病,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Ⅲ度。予以强心、利尿、营养心肌等治疗2周,病情未能缓解,心悸气短加重。经检测T_3为0.33nmol/L、T_4为6nmol/L、TSH>60mlU/L,改诊断为甲状腺机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伴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随在原治疗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一家系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先证者 ,男 ,5岁 ,因浮肿、尿少 5天入院。查体 :血压130 / 86 mm Hg( 1mm Hg=0 .133k Pa) ,营养发育一般。颈软 ,双眼睑浮肿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膨隆 ,肝脏右肋下 2 cm,剑突下3cm,脾未触及 ,腹水征阳性 ,双下肢呈凹陷性浮肿 ,神经反射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 ++,尿红细胞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 2 .6 g/ L;肝功正常 ,血总蛋白 38g/ L(正常值 6 0~ 80 g/L) ,白蛋白 2 0 .2 g/ L(正常值 32~ 5 4 g/ L) ,胆固醇 7.8mmol/L(正常值 3.2~ 5 .6 mmol/ L) ,尿素氮 8.9mmol/ L(正常值 2 .5~ 5 .4 mmol/ L) ,肌酐 4 8μmol/ L(正…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性,62岁,因无明显诱因胸闷、心悸入院。入院后血压范围180/100~200/130 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浓度74 g/L,血肌酐1 067μmol/L,尿素氮46.2 mmol/L,白蛋白33.9 g/L,尿蛋白定量587 mg/24 h,尿微量白蛋白127 mg/L,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19.9 mg/mL,乳酸脱氢酶LDH 261 U/L;血Ig M 0.10 g/L,IgA、IgG正常;自身抗体谱、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胸闷、心悸10 d入院,胸闷位于右侧胸前区,与活动无关。入院体检:BP 130/80 mmHg,两肺未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右锁骨中线内0.5 cm处,心界无扩大,心率69次/分,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12.
女,70岁,已婚(第1次住院1996年6月1日~6月21日)反复心悸11年,加重伴气促、双下肢浮肿3年.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以劳累后出现为多,休息可缓解,3年来心悸加重,伴气促、尿量减少,双下肢浮肿,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咯粉红色泡沫痰,曾多次在某医院留医,诊治不详,好转出院,未能坚持规律服药、上述症状时有反复.近几天再发心悸、气促,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尽量减少,食欲减退,无畏寒、发热,起病以来,无怕热、多汗、无多食或多饮.体检 T36℃,P110次/分,R20次/分,BP16/10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呼吸平顺,无黄染,浅淋巴结无肿大.无突眼征,唇无发绀,颈静脉充盈,肝——颈回流征阴性.甲状腺不大.桶状胸,叩  相似文献   

13.
FT_3、FT_4的检测在国外始于70年代,至80年代已普遍采用基于液相RIA的模拟实验。近年来,许多厂家相继推出了基于固相一抗的RIA方法,使反应和结合相游离的分离在同一管中完成,操作简便快速,尤其适于大量标本的集中检测。我们建立的FT_3、FT_4固相二抗RIA,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试剂: (一)第二抗休:驴抗羊抗体,本室用驴抗羊抗血清,经40%硫酸铵沉淀一次,再经35%硫酸铵沉淀二次,制得粗提品,加0.1%NaN_3,-20℃冻存备用。 (二)试管:常规试验用78mm,φ13试管。 (三)~(125)I-T_3X,~(125)I-T_4X均为本公司制备(60000cpm/100μl。 (四)羊抗人T_3抗血清,羊抗人T_4抗血清,未经纯化,滴度>1∶10万。 (五)包被液:50mmol/L pH4.8柠檬酸盐缓冲液。 (六)封闭液:含0.6%BSA及0.1%NaN_3的20mmol/L,pH7.4PBS。 (七)对照用试剂盒:FT_3、FT_4RIA;FT_3、FT_4固相一抗RIA;TT_3、TT_4RIA kit均为本公司产品。 二、固相抗体制备:将纯化的驴抗羊IgG用包被液配成60μg/ml,每管加400μl,置37℃5h,吸出包被液;加入封闭液400μl,置4℃过夜,吸出封闭液,室温干燥,塑料袋密封4℃保存。 三、方法: (一)取已包被固相二抗试管,加入标准品100μl;~(125)I-T_3X(或~(125)I-T_4X)标记物100  相似文献   

14.
女,68岁,已婚(住院日期1994年8月9日~8月26日)反复胸闷4年,加重4天.4年前始胸闷,呈压迫感,多于劳累时出现,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缓解.间有头晕,活动后气促,当地卫生院心电图示“心肌劳损”未系统治疗,胸闷反复发作.于1994年5月16日~7月12日在某院住院,因“右侧三叉神经痛”行超声心动图示“心包少量积液”;心电图示“心肌缺血;甲状腺吸Ⅰ率示“甲状腺功能低下”.未系统治疗.4天前胸闷加剧,每次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休息时亦出现,伴有气促,四肢乏力,头晕,无剧烈胸痛,无大汗淋漓.20多年前曾患“结节性甲状腺肿”,10多年前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在多间医院就医曾服“大仑丁”和“卡马西平”.兄妹5人,其中二个妹妹曾患“结节性甲状腺肿”.体检 T36.2℃,P68次/分,R20次/分,BP14/10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黄染,浅淋巴结未及,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甲状腺Ⅱ°肿大,质软,表面光滑,未触及震颤,未闻及血管杂音.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失搏动于右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 68次/分,律齐,心尖区S_1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肝右肋下1.5cm,质软,表面光滑,无触痛,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 ,36岁 ,入院前 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黄色水样便 2 0余次 /d ,伴高热、呕吐。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两天无好转 ,腹泻转为解墨绿色水样便 ,伴心慌、心悸胸闷气促 ,小便量明显减少。入院时查体 :体温 37 8℃ ,脉博 130次 /min ,呼吸 2 8次 /min ,血压 6 0 /40mmHg ,巩膜轻度黄染 ,口腔粘膜及口周可见散在小疱疹。心律齐无杂音 ,肝脾未及 ,肝区轻叩痛 ,肠鸣音 2 0次 /min ,双手指间及手背可见斑丘疹。实验室资料 :血白细胞 14 2× 10 9/L ,中性0 8,淋巴 0 2 ,血沉 30mm/h ;尿常规 :蛋白 (± ) ,尿比重固定在 1 0…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因"乏力、食欲减退1月余"于2012年02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因咳嗽、气短外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予以HRS抗结核治疗。近1月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门诊查肝功能异常,予以"肝泰乐、护肝片、甘利欣"等治疗,症状稍好转,出现全身瘙痒明显,且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60u/L 谷草转氨酶118u/L 谷氨酰转肽酶166u/L,肾功能示肌酐120.3u/L尿酸494.7u/L,拟"药物性肝炎,结核性胸膜炎"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有"青霉素"过敏史,有"鼻炎"史,有"胆囊摘除术"史,有"子宫肌瘤手术"史。查体:T36.9℃ P 76次/min R 22次/min BP130/80MMHG 全身见散在抓痕,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颈软,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min ,节律齐,心音中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腹部可见手术疤痕,无压痛,肝脏肋下未及,脾脏肋下未及,肠鸣音3~4次/min。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张力及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60u/L谷草转氨酶118u/L谷氨酰转肽酶166u/L,球蛋白25.2g/l,肾功能示肌酐120.3u/L ,尿酸494.7u/L。血常规示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50.5%,血红蛋白124 g/l ,血沉10mm/h ,B超及心电图检查正常。两对半及丙肝抗体阴性。入院后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予以泰特、甘利欣保肝降酶,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抗过敏等治疗,同时请结核专科医师诊治,考虑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大,且已服用达3月多,予以停用抗结核药物。继续治疗03月05日复查肝功能乳酸脱氢酶240.7u/L谷氨酰转肽酶117.6u/L,03月12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47.5u/L谷氨酰转肽酶67u/L,乳酸脱氢酶271.3u/L球蛋白26.8g/l.患者症状好转,食欲好转,乏力症状减轻,出院,口服药物巩固治疗。期间因患者全身瘙痒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至皮肤科诊治予以口服抗过敏及全身洗剂应用。患者于2012年07月10日因"乏力、纳差1w"再次入院,仍有皮肤瘙痒,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41.9u/L谷草转氨酶165.9u/L谷氨酰转肽酶108.6u/L,球蛋白32.5g/L白球蛋白比1.37,血常规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55.1%,血红蛋白106g/l,血沉60mm/h。入院后继续保肝降酶等治疗,同时考虑抗过敏药物对肝功能损害,期间查AFP、CEA、FEr正常,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66.4u/L 谷草转氨酶79.1u/L谷氨酰转肽酶119.2u/L,AST/ALT 1.02,球蛋白39.4g/L,白球蛋白比1.02,血常规提示白细胞:3.5×109/L ,中性粒细胞49.6%,血红蛋白110g/l。因患者停用抗结核药物时间较长,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且伴有皮肤瘙痒,球蛋白偏高,考虑有其他疾病可能,转至市中医院肝病专科诊治,明确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予以泼尼松口服、保肝降酶治疗病情好转,来院复查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8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咀嚼羟氨苄青霉素咀嚼片1g后的血药浓度,并与市售弗莱莫星可溶片(山西迈特制药厂产品)相比较。结果:羟氨苄青霉素咀嚼片与弗莱莫星可溶片二者的峰浓度及达峰时间分别为17.52μg/ml与18.01μg/ml;1.45h与1.42h,其它各项药动学参数:AUC分别为65.42μg·h/ml和63.65μg·h/ml;T_(1/2β)分别为1.50h和1.38h;CL分别为15.57L/h和16.15L/h;V_d分别为33.55L和29.17L;K_a分别为1.56/h和1.29/h;K_e分别为0.47/h和0.57/h,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羟氨苄青霉素咀嚼片对弗莱莫星可溶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25%。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681例肝病患者血清,作AFP放射免疫分析,对其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681例肝病患者均系我院1995年3月~1995年12月门诊和住院病人。肝癌46例,余635例中甲肝122例;乙肝473例;丙肝40例。 二、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上海科苑生物工程技术中心提供,操作按说明书。 结果 甲型肝炎122例,其中38例血清AFP含量增高,占31.14%,结果平均值为97.39μg/L。乙型肝炎473例,其中269例血清AFP含量增高,占56.87%。乙肝急性期(黄疸指数12u以上、高麝浊>10u、ALT>100u)结果平均值为203.18μg/L,乙肝恢复期(黄疸指数12u以下,麝浊<10u,ALT正常或稍偏高)结果平均值为64.80μg/L。丙型肝炎40例,其中11例血清AFP含量增高,占27.5%,结果平均值为76.23μg/L。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血清AFP含量均>400μg/L,结果平均值为809.4μg/L,最高为4200μg/L。73例肝炎好转期,但黄疸指数仍升高者占12.26%,AFP结果平均值为102.61μg/L。 讨论 一、AF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20μg/L,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含量升高,检测血清中AFP的含量是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当血清AFP含量持续升高,且>400μg/L时,基本可确诊原发性肝癌。本文结果原发性肝癌AFP结果平均值为809.4μg/L,最高  相似文献   

19.
先证者 ( 1 ) 女 ,32岁。反复发作性关节炎 8年 ,多发于指、腕、膝、踝关节 ,发作时关节处红、肿、热、痛伴功能障碍。多为 1处关节 ,有时 2~ 3处关节同时发病 ,可自行缓解 ,间歇期无症状。近两年来发作频率明显增加。查体 :患者一般情况好 ,体质消瘦。眼睑轻度浮肿 ,心、肺、肝、脾无异常。右侧腕关节及左踝关节红、肿、热、痛 ,活动受限。血 Hb10 3g/L,血沉 30 mm/h。血尿素氮 (BUN) 14.81mmol/L(正常 :2 .2 9~ 6 .0 8mmol/L ) ,血肌酐 (Scr) 110 .2μmol/L (正常 44~ 97.0μmol/L ) ,血尿酸 (UA) 6 0 0μmol/L (正常 :男 14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摄取S-11C-甲基-L-半胱氨酸(11C-MCYS)的机制.方法 将Hepa1-6肝癌细胞分为Na+依赖组(NaCl组)及非Na+依赖组(氯化胆碱组)进行氨基酸转运实验.每组又分为对照组、L-氨基酸转运载体抑制剂2-氨基二环-2,2,1-庚烷-2-羧酸(BCH)组、转运系统A和ASC的抑制剂α-甲基-氨基异丁酸(MeAIB)组、MeAIB+丝氨酸组,分别加入11C-MCYS(400μ1 0.925 MBq/ml)、11C-MCYS(200μl 1.85 MBq/ml)+阻滞剂BCH(200μl 15 mmol/L)、11C-MCYS(200μl 1.85 MBq/ml)+阻滞剂MeAIB(200μl 15 mmol/L)以及11C-MCYS (200μl 1.85 MBq/ml)+阻滞剂MeAIB+丝氨酸(200μl15 mmol/L).作用4 min后终止培养应用γ计数仪测量细胞放射性活度.将Hepal-6肝癌细胞分为5组,各组均加入200 μl11C-MCYS( 1.85 MBq/ml)后分别加入50、100、200、300、350μmol/L浓度不等的MCYS进行竞争抑制实验.培养4 min后终止培养应用γ计数仪测量细胞放射性活度.结果 无论是否有Na+存在,对照组、BCH组、MeAlB及MeAIB+丝氨酸组对11C-MCYS摄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eAIB组和MeAIB+丝氨酸组中的NaC1组细胞放射性活性与氯化胆碱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 958.18±97.32比20 582.27±196.32,18 385.24±122.96比21 620.54±131.41,均P>0.05),两者均不能抑制Na+非依赖性氨基酸转运载体的转运.而BCH组中的NaC1组细胞放射性活性高于氯化胆碱组(2587.21±30.25比2340.61±21.09,P<0.05),可见BCH能明显抑制Na+非依赖性氨基酸转运体对11C-MCYS的转运.不同浓度MCYS(50 ~ 350 μmol/L)作用下肿瘤细胞对11C-MCYS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肿瘤细胞摄取11C-MCYS是通过非Na+依赖的L-氨基酸转运系统进行转运的,极少涉及氨基酸转运系统A和A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