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加减大黄蛰虫丸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CRL-2302)增殖、移行以及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了解其干预RPE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途径及初步机制.方法 MTS比色法观察加减大黄蛰虫丸对VEGF诱导的CRL-2302细胞增殖的影响;Trranswell小室检测加减大黄蛰虫丸对CRL-2302细胞移行的影响;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加减大黄蛰虫丸对CRL-2302细胞表达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和mRNA的影响.结果 MTS法显示,0.05、0.1和0.2g/ml浓度的加减大黄蛰虫丸时VEGF诱导的CRL-230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加减大黄蛰虫丸浓度为0、12.5、25和50mg/ml时CRL-2302细胞移行数分别为198.33±19.86、121.67±14.05、62.33±11.24和18.67±4.51;50、100mg/ml浓度的加减大黄蛰虫丸具有抑制CRL-2302细胞VEGF、MMP-2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200mg/ml浓度的加减大黄蛰虫丸具有抑制CRL-2302细胞VEGF、MMP-2蛋白和MMP-2 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 加减大黄蛰虫丸可能通过抑制CRL-2302细胞增殖、移行的途径抑制其参与CNV形成,其机理可能与抑制CRL-2302细胞VEGF、MM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黄(庶虫)虫丸加减方对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黄(庶虫)虫丸加减方对克洛氏(S180)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S180肉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分为大黄磨虫丸加减方高、中、低剂量组及模型组,同时设正常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鼠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大黄(庶虫)虫丸加减方能调节CD4/CD8细胞比例,尤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 大黄(庶虫)虫丸加减方能缓解和改善S180荷瘤小鼠免疫力的低下和免疫紊乱状态,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复方血栓通抑制RPE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CRL-2302)增殖、移行以及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探讨其作用途径及机制。方法复方血栓通作用于CRL-2302细胞,采用MTS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的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移行的影响;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细胞VEGF、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MTS比色法显示,一定浓度的复方血栓通胶囊(1.562 5~200 g/L)对VEGF诱导的CRL-230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胶囊浓度为0,3.125,6.25和12.5 g/L时CRL-2302细胞移行数分别为183.67±13.32,145.67±14.57,87.33±29.14和34.67±7.51;3.125,6.25和12.5 g/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胶囊使CRL-2302细胞VEGF、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抑制RPE细胞的增殖、移行,这可能是其抑制RPE细胞参与血管生成的途径;其机制与抑制VEGF和MMP-2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当归超滤膜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制备当归的有效成分,以离体培养的ECV-304细胞为摸型,采用四氮唑蓝比色法(MTr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VEGFmRNA表达的变化,当归超滤膜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增殖的影响和VEGF基因在此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得到了观察和研究。结果①当归超滤膜提取物对ECV-304细胞有促增殖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当归的超滤膜提取物对ECV-304细胞群有下调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数目,上调s期细胞数目的作用;⑦在ECV-304细胞增殖过程中,当归超滤膜提取物能够诱导VEGFmRNA的表达,其作用与剂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结论当归的超滤膜提取物对ECV-304细胞有促增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ECV-304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下调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数目,上调S期细胞数目,而发挥促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提示当归的超滤膜提取物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鳖甲煎丸对小鼠血管生成及新生血管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Balb/c小鼠32只,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小鼠腹壁Matrigel种植体方法进行血管生成实验,Matrigel与b-FGF,肝素混合后植入小鼠腹壁正中区域皮下,将小鼠随机分成鳖甲煎丸高、低剂量组(12,6 mg·kg~(-1)),正常组,内皮抑素组(5 mg·kg~(-1)),每组8只,在Matrigel种植前3 d,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实验药物,连续给药8 d,第8天取出Matrigel,测量Matrigel种植体中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微血管计数(MDC),并观察微血管结构特征及发育阶段。结果:鳖甲煎丸高、低剂量组血红蛋白含量及MDC均低于正常组,且鳖甲煎丸低剂量组血红蛋白含量及MDC较高剂量组低;HE染色显示鳖甲煎丸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可见散在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数量较正常组少;CD34免疫组化显示鳖甲煎丸组内皮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减少,且血管结构模糊、内皮细胞着色变浅,且鳖甲煎丸低剂量组细胞数低于鳖甲煎丸高剂量组。结论:鳖甲煎丸对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强度与浓度有关,低剂量鳖甲煎丸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强于高剂量鳖甲煎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黄[庶虫]虫丸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家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性内皮损伤合并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家兔AS模型,通过SP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VSMC中的表达,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VSMC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黄[庶虫]虫丸拆方各功效组分均可使AS模型家兔胸主动脉VSMC中PCNA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而凋亡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大黄[庶虫]虫丸各功效组分通过抑制VSMC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调节VSMC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平衡,发挥抗AS作用,其中拆方1号是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7.
李萍  舒琦瑾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175-178,21-22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虫丸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造模后次日先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预试结果确定高(H)、中(M)、低(S)剂量;同时设空白组和化疗组。d11处死小鼠,剖取完整肿块称重并计算抑瘤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OX-2的表达,并用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微血管生成状况。结果:实验组高(H)、中(M)、低(L)和化疗组抑瘤率分别为29.70%、38.79%、17.58%、63.64%。免疫组化法表明大黄虫丸具有抑制VEGF、COX-2表达的作用,同时降低肿瘤微血管生成。结论:大黄虫丸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及COX-2表达,降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癸素(HB)在体外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黄癸素对ECV304增殖的影响,划痕法检测黄癸素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二维培养观察黄癸素对ECV304细胞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得黄癸素对ECV304细胞24、48、72小时的IC50分别为40.61、7.15和2.40mg/L;划痕法测得黄癸素浓度为1.25、2.5、5mg/L时的迁移抑制率分别为39%、53%和7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经黄癸素处理的ECV304细胞小管数目均显著减少,且管腔不完整,浓度为20、30、40mg/L时小管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6.99%、39.26%和65.64%。结论:黄癸素可直接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小管样结构的形成,抑制血管新生,从而可能对肿瘤血管的形成起到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姜黄素对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Raji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姜黄素(5μmol/L、10μmol/L、25μmol/L、50μmol/L)作用Raji细胞24h、48h、72h后,WST-1检测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姜黄素对R@i细胞上清中VEGF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Raji细胞24h后,对照组上清液中VEGF浓度为(707.92±55.92)pg/ml;而10μmol/L、25μmol/L姜黄素处理组细胞上清液VEGF浓度分别为(369.73±14.22)pg/ml、(178.24±21.18)pg/ml,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显著性降低(P〈0.05,P〈0.01)。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Raji细胞分泌VEGF,其抑制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提示姜黄素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达到抗NHL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茶多酚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人肺腺癌生长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经传代培养后,移植于BALB/c-nu裸鼠,以茶多酚、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及其联合用药干预治疗,通过观察肿瘤抑制率评价单用与联合用药对A549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茶多酚、恩度以及茶多酚联合不同剂量恩度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0.2%、35.8%、41.9%和44.2%,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荼多酚、恩度及其联合用药对A549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荼多酚与恩度联合使用增效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肝丸调控miR-424表达以抑制肝窦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剂量(0~2 000 mg/L)的复肝丸与人肝窦内皮细胞(HHSEC)共孵育,CCK8法检测复肝丸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分析复肝丸对细胞无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并以此作为后续药效及机制评价的剂量。以CoCl_2诱导HHSEC血管新生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424抑制剂组及复肝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CoCl_2诱导细胞血管新生,miR-424抑制剂组及复肝丸组分别以miR-424抑制剂及复肝丸(200 mg/L)与细胞共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与增殖情况;Transwell观察细胞迁移变化情况;Matrigel管腔生成实验评价细胞管腔形成情况;定量RT-PCR检测miR-424、HIF-1α、vWF、CD3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vWF、CD31蛋白表达。结果复肝丸剂量小于400 mg/L对HHSCE无明显细胞毒性。与正常组比较,200μmol/L CoCl_2可诱导肝窦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模型,且模型组miR-424、HIF-1α表达增加,细胞迁移和管腔生成增多,vWF、CD31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miR-424抑制剂与200 mg/L复肝丸干预后,miR-424与HIF-1α表达均不同程度降低,细胞迁移和管腔生成受抑制,vWF、CD31表达降低(P0.01);且复肝丸组综合疗效与miR-424抑制剂相当。结论复肝丸具有良好的抑制肝窦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miR-424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5,(7):929-930
目的:探讨经方鳖甲煎丸对H22肝癌细胞荷瘤小鼠血管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鳖甲煎丸在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20只昆明小鼠,以H22肝癌细胞建立H22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各30例,A组为高剂量鳖甲煎丸灌胃服用,B组为低剂量鳖甲煎丸灌胃服用,C组为环磷酰胺注射液腹腔注射,D组为阴性对照组,连续用药15d后将其处死,剥离瘤块并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的细胞面积占肿瘤细胞面积的比例并进行对比。结果:A组小鼠的微血管计数结果为(4.08±1.32)条,显著少于其余三组小鼠(均P0.05);B组小鼠的微血管计数结果为(7.72±1.51)条,显著少于C组和D组小鼠(均P0.05);A组小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细胞所占面积为(2.32±1.08)%,显著少于其余三组小鼠(均P0.05);B组小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细胞所占面积为(5.61±1.42)%,显著少于C组和D组小鼠(均P0.05),C组小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细胞所占面积为(9.21±3.36)%,显著少于D组小鼠(P0.05)。结论:鳖甲煎丸可显著降低H22荷瘤小鼠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新生微血管的生成,进而对肿瘤组织的生长和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昭  张岚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0):2098-2101,后插1
目的:探讨大黄■虫丸合消瘿汤对老年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晚期原发性肝癌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大黄虫丸9 g口服合消瘿汤治疗,每日1剂,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进行随访,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结果:对照组客观缓解率71. 11%低于观察组88. 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腹部积块评分(1. 02±0. 45)、(0. 61±0. 40),面色黧黑为(0. 93±0. 42)、(0. 58±0. 39),纳减乏力为(0. 86±0. 47)、(0. 43±0. 35),舌质紫黯为(0. 97±0. 45)、(0. 39±0. 32),血ALT为(50. 21±9. 23) IU/L、(44. 89±8. 94) IU/L,AST为(53. 18±12. 86) IU/L、(45. 89±12. 25) IU/L,TBIL为(18. 52±5. 67)μmol/L、(15. 82±5. 29)μmol/L,AFP为(79. 24±9. 57)μg/L、(71. 35±8. 95)μg/L,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第3年生存率31. 11%低于观察组48. 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黄■虫丸合消瘿汤对老年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显著,改善中医证候和肝功能,提高生存状况,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鞘氨醇激酶在肺炎衣原体感染中的变化及黄芩苷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鞘氨醇激酶(SK)在肺炎衣原体感染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变化及黄芩苷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待长成单层后加入肺炎衣原体(CPN)为模型组,不加任何刺激者为正常组,另取长成单层的ECV-304细胞,加入肺炎衣原体为模型组,加入CPN+黄芩苷0.48g/L为黄岑苷组,同法检测SKmRNA表达。结果:正常细胞检测不到SKmRNA的表达,感染CPN1h后SKmRNA表达开始出现,2h达到高峰,3h已经下降,4h时已检测不到。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预处理4hSKmRNA表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黄芩苷与CPN同时作用细胞2h,SKmRNA表达无改变。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以刺激SKmRNA表达增加,中药黄芩苷对SKmRNA的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5,(6)
目的观察鞣花酸体外抗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作用,以及对PDGFB,JAK/STAT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RB法、划痕法及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分别考察鞣花酸对HUVEC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酶联免疫法(ELISA)法、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观察鞣花酸对HUVEC细胞PDGFB mRNA表达、对细胞上清中PDGFB分泌及对细胞中PDGFB、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鞣花酸能显著抑制HU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P0.01或P0.05),其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迁移和小管形成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同时,鞣花酸能显著降低PDGFB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或P0.05),降低STAT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1或P0.05),而对STAT3蛋白表达总量无变化。结论鞣花酸可能通过下调内皮细胞中PDGFB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下游STAT3蛋白磷酸化来抑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黄芩素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抑制蛋白KB(I-KB)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LPS(终浓度1μg/mL)或LPS+黄芩素(终浓度1umol/L,10μmol/L、50μmol/L)处理生长良好的ECV-304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ICAM=1表达情况和I—KB含量变化。结果LPS刺激ECV-304细胞可促进I~KB降解,上调ICAM-1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1);黄芩素预处理能抑制LPS诱导的I—gB降解,降低IcAM-1l表达水平,与LP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素可通过抑制I—KB降解,影响NF-KB炎症信号途径,下调IcAM-1的表达,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通路探讨川芎挥发油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20μmol/L川芎挥发油组、40μmol/L川芎挥发油组、80μmol/L川芎挥发油组。各组胶质瘤U87细胞培养24 h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ranswell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GFR、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川芎挥发油各组血管拟态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和穿过含基质胶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细胞中EGFR、VEGF-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川芎挥发油各组上述各指标(除VEGF-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呈剂量依赖性减少或降低。结论川芎挥发油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侵袭,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VEGF-A信号通...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五味子酯甲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功能及血管新生的影响。0~40μmol·L-1五味子酯甲与SK-HEP-1细胞孵育24 h,MTT法评估五味子酯甲对SK-HEP-1细胞活力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SK-HEP-1增殖,以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为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五味子酯甲与SK-HEP-1细胞孵育,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NO含量和NOS活性;细胞迁移、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大鼠主动脉环实验检测血管生长变化;转基因斑马鱼实验观察斑马鱼节间血管、功能血管数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EGF诱导SK-HEP-1细胞增殖、NO含量和NOS活性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子酯甲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SK-HEP-1细胞增殖、降低NO含量和NOS活性。五味子酯甲能够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SK-HEP-1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抑制大鼠主动脉环血管形成;对转基因斑马鱼节间血管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显著减少斑马鱼功能血管数量。五味子酯甲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功能,且具有抑制血管新生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简称蝎毒多肽)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蝎毒多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蝎毒多肽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测定蝎毒多肽对SKOV3细胞VEGF、TS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蝎毒多肽12.5~200μg/mL对SKOV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质量浓度相关性,质量浓度大于50μg/mL时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P<0.01)。随着蝎毒多肽质量浓度的增加,SKOV3细胞TSP-1蛋白表达增加,VEGF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蝎毒多肽能显著抑制VEGF的表达,促进TSP-1的表达,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影响肿瘤细胞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多肽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人肝癌Hep G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不同质量浓度(6. 25,12. 5,25,50,100 mg·L-1)的美洲大蠊多肽(PAP-1~3),脱脂膏和美洲大蠊多肽前体物CⅡ-3对HUVECs增殖、迁移的影响,另设正常组和沙利度胺组;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UVECs小管形成能力;通过细胞间黏附实验,观察不同质量浓度(25,50,100 mg·L-1)的美洲大蠊提取物处理后人肝癌Hep G2细胞同HUVECs之间黏附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HUVE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多肽均能抑制HUVECs的增殖(P 0. 05),呈剂量依赖关系。不同质量浓度多肽分别作用24,48,72 h,PAP-2的抑制作用优于PAP-1,PAP-3(P 0. 05)。不同质量浓度的CⅡ-3和脱脂膏作用,HUVECs的存活率明显升高。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多肽均能抑制HUVECs迁移(P 0. 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迁移的作用也越强。其中PAP-2的作用优于PAP-1和PAP-3(P 0. 05); CⅡ-3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HUVECs迁移,但是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弱;脱脂膏作用后,HUVECs迁移能力增强。小管生成实验结果显示,多肽均能抑制HUVECs小管形成(P 0. 05),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其中,PAP-2对小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PAP-1和PAP-3(P 0. 05)。CⅡ-3和脱脂膏一定程度上促进HUVECs小管的形成。细胞间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多肽均能阻断Hep G2同HUVECs之间的黏附(P 0. 05),其中PAP-2对Hep G2同HUVECs间黏附的阻断作用强于PAP-1和PAP-3(P 0. 05)。相反,CⅡ-3和脱脂膏在一定程度上却能促进Hep G2同HUVECs间黏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多肽均能够下调HUVECs细胞中VEGF含量(P 0. 05),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PAP-2对VEGF的下调作用优于PAP-1和PAP-3(P 0. 05)。而CⅡ-3和脱脂膏能上调HUVECs中VEGF的表达。结论:美洲大蠊多肽对HUVECs的侵袭和转移,分化形成小管的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下调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其中,美洲大蠊多肽的作用优于CⅡ-3和脱脂膏,多肽中PAP-2的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