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由于丘脑与认知功能有关,如何对丘脑性失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很多康复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丘脑失语患者的治疗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1999-06/2002-08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均经头颅CT、MRI证实为丘脑卒中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均伴有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均为高中毕业,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方法所选病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炎、限液、脱水、支持等治疗.两组均接受语言训练,包括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训练、书写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30 min/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神经心理法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45 min/次),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语言能力的评估选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法中有代表性的7个项目(信息量、流利性、复述、是非题、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进行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信息量、流利性、是非题、复述、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语言及认知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程度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6±24.5),(41.2±16.1)分;(63.7±17.8),(35.8±14.9)分,P<0.01].结论丘脑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训练可提高语言恢复能力,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应将认知训练纳入失语患者常规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丘脑性失语患者的认知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丘脑与认知功能有关,如何对丘脑性失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很多康复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丘脑失语患者的治疗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1999-06/2002-08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均经头颅CT、MRI证实为丘脑卒中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均伴有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均为高中毕业,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方法:所选病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炎、限液、脱水、支持等治疗.两组均接受语言训练,包括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训练、书写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30 min/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神经心理法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45 min/次),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语言能力的评估选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法中有代表性的7个项目(信息量、流利性、复述、是非题、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进行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信息量、流利性、是非题、复述、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语言及认知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程度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6&;#177;24.5),(41.2&;#177;16.1)分;(63.7&;#177;17.8),(35.8&;#177;14.9)分,P<0.01].结论:丘脑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训练可提高语言恢复能力,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应将认知训练纳入失语患者常规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患者主动康复训练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选择经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62例.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方法,分成2组,观察组进行主动操作训练,对照组进行被动操作训练,2组均配合心理护理.通过5周的康复训练,2组患者在肌力、全身机能、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恢复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可见对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患者进行主动操作训练,具有较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姿势解密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姿势解密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推拿手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次、治疗4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肉压痛阈值(PPT)、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毕霞  吕宏  王雪强  孙丹 《中国康复》2012,27(1):27-28
目的:比较等速与等张肌力训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等张肌力训练,观察组采用BIODEX System 3型等速训练仪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均每周3次,每次30min。结果:训练3个月后,2组肘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肘关节屈伸肌肌力的作用优于等张肌力训练,但其需专人操作。  相似文献   

6.
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8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汤维新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861-3862
目的:观察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75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餐前15~30 min服用,口服羟苯磺酸钙0.5 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吗丁啉10 mg,每日3次,餐前15~30 min服用.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38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对照组37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4.65,P<0.05).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台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明显,用药安全,服药方便.  相似文献   

7.
生物反馈疗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生物反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评估 ,比较生物反馈和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调查对象为 4 5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生物反馈组 2 3例口服硝苯地平 5mg ,每日 1次 ,同时增加生物反馈训练 ,每次 30分钟 ,隔日一次 ;硝苯地平组 2 2例口服硝苯地平 15mg ,每日 2次 ,常规治疗 30天后进行评定 ,以平均血压值作为评定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 ,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5、P <0 .0 1) ,生物反馈组舒张压的下降优于硝苯地平组 (P <0 .0 5 )。生物反馈一次训练后的血压平均值较训练前下降 ,以肌电值≤ 1.0 μv下降明显 (P <0 .0 5 )。 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并能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器具辅助松解技术(IASTM)联合核心稳定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CSE组、IASTM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CSE组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包括卷腹训练、侧桥训练、膝位交叉伸展训练等,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3 d;IASTM组辅以IASTM治疗,选用美国产Smart tools辅助筋膜松解器具,治疗区域为后筋膜线腰背段、骶骨、臀大肌和臀中肌、双侧腘绳肌区域,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观察组则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及IASTM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前。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椅子坐-够测试(CSRT)和平板支撑试验(PT)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较上一次评定结果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观察组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显著优于CSE组和IASTM组(P<0.05);IASTM组疼痛VAS评分及CSRT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CSE组PT则明显优于IASTM组(P<0.05)。 结论 IASTM治疗能显著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如与CSE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股骨干骨折的患者117例,分为2组,观察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5~65岁;患肢左侧38例,右侧27例;CPM 组患者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9岁;患肢左侧29例,右侧2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药物、冷疗、膝关节被动和主动屈伸锻炼(主要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训练。观察组术后采用运动疗法进行早期功能训练治疗:术后0~2周进行良肢位的摆放、踝泵训练、下肢大肌群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2周强化以上训练,增加主动关节屈伸;3周开始,坐位下,膝关节上方保护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持续5~10 s ,每天10次,行被动屈膝牵伸练习,控制在无痛或VAS评分3分以内,持续30s~1min ,每组5个,每日3组。以上训练每次30min ,每天2次,共20d。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持续被动关节活动仪(Cou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练习,并在医生常规指导下进行主动活动,家属可少量辅助,30min/次,每天2次,共20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框架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胰岛素注射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3月在本科室住院初始行胰岛素注射的3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在胰岛素注射操作训练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将2014年4~7月在本科室住院初始行胰岛素注射的3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实验组,在胰岛素注射操作训练中运用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框架的教育方法,每次30 min,共4次,观察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和操作水平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和操作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框架对初始胰岛素注射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操作训练,可提高患者操作水平和理论相关知识,进而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1 次/d,45min/次,训练5次/周,连续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如早期(病情稳定后)辅以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肢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自制偏瘫步行矫正带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典型伸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及时空参数影响。 方法 选取慢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步行矫正带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步行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下肢的异常情况予以口头指令和必要时的手法辅助,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步行矫正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步行矫正带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三维步态分析测试以获得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参数。 结果 治疗后,步行矫正带组偏瘫侧下肢关节角度的屈髋峰值和屈膝峰值分别为(37.7±5.9)°和(40.6 ±7.5)°,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步频、步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步行矫正带组治疗后的步速、步频、步幅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偏瘫步行矫正带可显著改善偏瘫侧摆动相屈髋和屈膝的幅度,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将入选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吞咽基础训练)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佩戴说话瓣膜吞咽康复训练),每组15例。观察组有1例因病情加重、1例因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共28例,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佩戴说话瓣膜训练,每日2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量表(PAS)评级对2组患者行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才藤氏吞咽障碍等级和PAS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减少其吞咽的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5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5.
孟繁媛  陈茉弦  唐欣  王蕾  徐璇  敖丽娟 《中国康复》2020,35(12):629-632
目的:探讨本土化的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脑外伤后记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脑外伤后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进行康复科常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对照组由作业治疗师给予常规记忆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本土化记忆障碍训练软件的治疗。2组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1次/天,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测试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Rivermead行为记忆量表-III(RBMT-II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记忆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MMSE记忆评分、MOCA延迟回忆评分、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训练后,观察组RBMT-II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土化的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改善脑外伤后患者记忆功能疗效显著,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训练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杨婷  林强  程凯  杨倩  谢增艳 《中国康复》2017,32(6):451-45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电针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及空气压力波治疗(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对照组患者则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于入选时、治疗14 d后对2组患者下肢进行血管超声检测,同时观察患肢周径、局部症状、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改良Autar DVT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发生LDVT风险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大腿周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情况及LDVT发生率(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上述指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LDVT中高风险、中度风险人数均有所减少,2组患者发生LDVT危险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MOTOmed下肢训练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减少LDVT发生,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悬吊辅助下不同强度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核心1组和核心2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45 min,核心1组进行悬吊辅助下核心肌群强化训练15 min,核心2组进行悬吊辅助下核心肌群强化训练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步幅、步速和患侧步长对2组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核心1组和核心2组的BBS评分、FAC分级、步幅、步速和患侧步长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核心2组效果优于核心1组(P<0.05)。 结论 悬吊辅助下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且30 min的训练强度效果优于15 min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奥与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以丹奥80 mg,2次/d,静脉滴注,尿激酶10万U,1次/d;对照组丹奥80 mg,2次/d,疗程为15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1).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小板聚集率于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丹奥合并尿激酶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