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76例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时 ,采用心内直视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其合并的心房纤颤予以治疗。先期的 13例 (A组 )患者在CPB转流阻闭升主动脉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和二尖瓣置换 ;后期 6 3例 (B组 )采用阻断上下腔静脉后先射频消融右心房 ,再行二尖瓣置换和左房射频消融。结果 :A组 13例患者CPB转流 (10 4± 2 5 )min ,主动脉阻断 (6 1± 11)min。B组 6 3例患者CPB转流 (81± 19)min ,主动脉阻断 (47± 11)min ;应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 5 5 .9%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 71.4 %。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6 4例 ,占 84 .2 %。结论 :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中阻闭升主动脉前先射频消融左房可以明显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液可以加强心肌保护效果且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顽固性房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小儿常温体外循环手术中血浆乳酸水平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儿常温体外循环手术中不同时段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两组:常温组(A组)17例和低温组(B组)7例。两组在体外循环(CPB)前、主动脉阻断后5min、停CPB前,分别采动脉血样检测血浆乳酸的水平。结果两组在主动脉阻断后5min和停CPB前的血浆乳酸水平均较CPB前明显升高(P均<0.05);A组在主动脉阻断后5min和停CPB前的血浆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停CPB前血浆乳酸水平较主动脉阻断后5min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常温转流要较低温转流更符合生理、血浆乳酸水平检测,有助于随时调整转流管理策略,使组织灌注在较佳状态,减少转流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去白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CPB)肺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0例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去白细胞肺保护组(A组)、普通肺保护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0例.A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去白细胞肺保护液;B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C组患者常规行瓣膜置换术.监测3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前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力(PAPm)、气道阻力(AR)及静态肺顺应性(CLS)的变化、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定3组患者CPB前和CPB后0、6、12、24 h血清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手术顺利,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3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CPB前血清MDA、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CPB后0、6、12、24 h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血清MDA、IL-6、TNF-α及术前、术后PAPm、CLS、AR变化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及生化指标在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PB期间肺动脉灌注去白细胞肺保护液可明显减轻CPB肺损伤,与单纯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比较,两者肺保护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改良迷你体外循环(MECC)联合微量停搏液在成人低体重患者心脏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实效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心脏大血管中心心肺转流(CPB)下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成人低体重患者43例,随机分为常规CPB组(C组,n=22)和改良MECC组(M组,n=21)。C组采用膜式氧合器+1∶4含血心肌保护液+常规管路;M组采用集成动脉微栓滤器膜式氧合器+微量停搏液+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装置。记录一般资料,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静态预充量、术中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及总量、平均红细胞压积、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围术期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射血分数、术前诊断、手术方式、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自动复跳率、平均红细胞压积、术后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术后12 h引流量、C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的静态预充量、术中心肌保护液总量、CPB期间输血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亦显著缩短(P<0.001)。结论 相对于传统CPB,改良MECC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抑肽酶对冠状动脉阻力(CAR)及心肌酶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VD)的二尖瓣替换(MVR)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RHVD瓣膜替换术,B组:RHVD瓣膜替换术 CPB中使用抑肽酶,每组20例.所有患者于阻断前、主动脉开放1 h、术后12 h、24h、48 h、72 h晨静脉抽血,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阻断开始、阻断30 min、阻断60 min、开放前温血灌注末,记录每次灌注的压力及流量,测算出CAR.结果 B组在阻断60 min和开放前温血灌注末中CAR明显低于A组,尤其在开放前温血灌注末差异更明显(P<0.01).2组CK、CK-MB、cTnI在主动脉开放各时点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B组升高幅度小于A组,2组在CPB后各对应时点的差异显著(P<0.01);B组心脏自动复跳率、窦性心率恢复率高于A组,电除颤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结论 在心脏停搏下手术时,抑肽酶在主动脉阻断温血灌注中可降低冠状动脉血管的张力,且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辅助全麻组(A组)、全麻组(B组),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组RBC-C3bRR及SOD于CPB结束开始回升,到术后24 h仍未达到术前水平,但A组高于B组(P<0.01);两组RBC-ICR及MDA于CPB结束后开始下降,A组低于B组(P<0.01),到术后24 h A组接近术前水平。针刺辅助全麻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温血高钾间断灌注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温血间断灌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组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6 8例 ,采用浅低温CPB温血高钾持续灌注心肌保护。实验组 (B组 ) 91例 ,采用浅低温CPB温血高钾间断灌注心肌保护。观察两组术中心肌保护效果的差别。结果 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B组明显小于A组 (P <0 .0 5 ) ;库血用量和 2 4h胸腔引流量B组明显少于A组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前血钾浓度B组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B组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术后心功能临床观察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浅低温CPB温血高钾间断灌注保护心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CPB资料,男性8例,女性18例。房间隔缺损手术20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3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3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CPB下完成,CPB为中低温(28~32℃),中高流量60~80ml/(kg.min),心肌保护为4℃(4∶1)冷血心肌保护液,总量为20 ml/(kg.30min)。结果本组CPB转流时间(119±5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5±21)min。所有患者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CPB,无术后早期死亡,均顺利治愈出院。结论针对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特殊性给予合理的CPB管理,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Narcotrend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4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外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传统方法给药组,B组为Narcotrend指导下给药组.记录A,B两组患者患者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2 min(T2),CPB前(T3),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4),停机后10 min (T5)的血压,心率,CVP和Narcotrend指数.统计患者的异丙酚,七氟醚用量,及术后72 h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 A组Narcotrend指数在T2,T3,T4,T5明显低于B组(P<0.05),尤其是在体外循环期间A组的Narcotrend指数下降幅度显著大于B组.A,B两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异丙酚,七氟醚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5),术后72 h随访,A,B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和精神异常.结论 Narcotrend能安全的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Narcotrend的应用能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和防止过深的麻醉,指导心脏麻醉过程中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止血芳酸(PAMB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择期CPB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A组)于CPB转流前、CPB预充液中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PAMBA250mg;对照组(B组)不给药。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CPB后30min、CPB停机及手术结束时四个时点检测血小板计数(BPC)、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并同时观察术前、术后24h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转流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减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明显减轻(P<0.05);两组间各时点的ACT、KPTT、PT、TT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观察组的Hb、Hct降低和出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期间应用PAMBA不仅能抑 溶系统亢进并间接保护血小板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少CPB心脏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而且无明显干扰凝血功能监测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檀文好  莫伟波  黎必万  黄庆 《西部医学》2010,22(9):1642-1644
目的探讨小儿胸壁打孔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同期行胸腔镜手术(A组)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B组)的小儿,年龄3~13岁,体重13~30 kg,ASAⅡ~Ⅲ级。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A、B两组各6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血气分析等。结果两组患儿手术顺利,无重要并发症。A组与B组在诱导后、转机前、停机后和手术结束等时间点上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抽动脉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在正常值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A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明显延长(均P〈0.05),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开胸组(P〈0.01和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中全面监测,改良双肺通气以及加强呼吸管理和加强肺保护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全身肝素化,常规插管,在浅低温心脏不停搏及低温心脏停搏状态下分别行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各20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最低鼻咽温度,术后4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体温(T)以及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心包,纵隔引流量等。结果 不停搏组体外循环时间较停搏组明显缩短,转流期间最低灌注压和最低鼻咽温度明显高于停搏组;不停搏组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而停搏组入室后2h时SBP较入室时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升压药物使用例数,输血例数及心率失常发生例数均较不停搏组多;入室24h时停搏组体温较不停搏组升高(P<0.05),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较不停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浅低温不停搏心脏手术有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出血、输血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纳入本前瞻、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患者于术前随机分配到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乌司他丁组患者体外循环预充乌司他丁5 000U/kg,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参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心肌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同时检测肌酐,乳酸;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量、输血量、拔管时间、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数据。结果与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PT、INR和aPTT显著延长,血清中D-二聚体、CK-MB、cTnI、肌酐和乳酸含量显著上升,但是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乌司他丁组患者ICU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42.6 h vs 50.2 h,P=0.02)。结论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给予乌司他丁5 000U/kg不能降低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但能够缩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麻醉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方法2007年1月至11月,使用da Vinci S手术系统共完成心脏手术4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22例、冠状动脉搭桥17例、二尖瓣成形3例和左房粘液瘤摘除2例。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在da Vinci S系统使用过程中实施单肺通气,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和左房粘液瘤摘除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监测食道超声、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麻醉时间(297.6±5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5±27.3)min,体外循环时间(97.4±38.6)min 气管导管拔出时间(5.6±2.5)h,ICU停留时间(2.5±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2.4)d。术中失血量(92.5±35.2)ml,术后引流量(60.5±21.3)ml。结论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麻醉方法复杂,术中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明显,对麻醉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一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微型体外循环与传统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database数据库,纳入心脏手术术中微型体外循环与传统体外循环对术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共27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体外循环比较,微型体外循环可减低术后死亡率(OR 0.40,95%CI 0.1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体外循环比较,微型体外循环可降低术后心肌梗死发病率(OR 0.33,95%CI 0.12,0.90)、降低输血率(OR 0.24,95%CI 0.16,0.37)、降低心衰的发生率(OR 0.52,95%CI 0.32,0.84)、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OR 0.66,95%CI 0.48,0.91)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手术术中使用微型体外循环可降低术后的死亡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芬太尼30μg/kg),B组(芬太尼60μg/kg),C组(芬太尼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心肺转流术(CPB)转流前(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血糖(glucose)、血浆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患者的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在T2时无变化,在T3,T4和T5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P〈0.01或P〈0.05)。转流后同一时间点3组患者各指标以A组最高,C组最低,且B组和C组在T3和T4时间点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30~100μg/kg)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PB转流前手术操作所致的应激反应。芬太尼对CPB促发的应激反应有平抑作用。但当芬太尼达一定剂量后这种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使患者拔管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60μg/k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18.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两种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93例病例资料,右腋下小切口组36例,胸骨正中切口组57例。两组病例皆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修复。结果: 术后右腋下小切口组死亡1例(2.8%),胸骨正中切口组无死亡病例,两组远期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明显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 <0.05);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右腋下小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短(P <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20.
耿玉六  张保友  李安  王腾飞 《海南医学》2014,(21):3153-3156
目的探讨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成人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患者手术死亡率为1.7%(2/120),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8/120);(2)发生与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体外循环时间≥2 h、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输血量≥2 000 ml共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体外循环时间≥2 h、输血量≥2 000 ml是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患者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 h以及输血量≥2 000 ml是成人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