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学基础理论是法学的主要理论学科 ,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学科的地位。与法学其他分支学科不同 ,由于它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 ,具有概念的高度抽象性、理论的整体性、适用的普遍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因此 ,虽然学习时有一定难度 ,但学好它有助于为学习研究其他法学学科奠定基本的法学理论基础 ;有利于我们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法学的发展 ;还有助于我们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念。以下将《法学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一些重点、疑难问题略作解析。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是法理…  相似文献   

2.
教育概念总是要栖身于一定的语词世界,人们在运用概念的同时必然也在使用语词,语词的意义必然影响概念的表意及施为。语义问题必将导致概念的问题,抑或语义问题就是概念问题,澄清或解决教育概念的问题撇不开附着于其上的语义问题。教育概念的语义问题,如教育概念理解中的语义泛化问题、专家学术概念语言与教育日常语言的通达性问题、教育概念翻译中的语义文化问题以及教育概念创造的语义合理性问题等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这些语义问题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一贯性,又不利于概念的执行。因此,对其攻克势在必行。相应的解决之道在于把握好教育概念理解的主客观之维,促进教育概念表述语言的有机互补,强化教育概念翻译理解的中国语境以及加强教育概念语义的跨学科理解。  相似文献   

3.
左秋明 《前沿》2010,(19):56-59
2007年度《法学家》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法理学论文,涉及到许多前沿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社会,公私权力(利)的关系,人权和言论自由,三大传统法学流派研究,法治基本问题的法律监督。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简短述评,其目的是使法理学研究者能对近年来的法理学前沿问题有所把握,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律行为是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法学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法律行为理论却是我国法理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尤其缺乏对法律行为的性质、特征及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模式的系统研究,不能为各部门法学研究具体法律领域的行为提供一般理论。同时,现有的理论与部门法理论又很不一致,这无疑会影响我国法律调整的效果,影响法治进程。如何使法律行为成为各部门法行为的共同上位概念,实现对部门法的指导,改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脱节的状况,为未来我国民法典法律行为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我国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制》2010,(Z1):123-124
专家档案于沛霖辽宁师范大学原经济法政学院院长、政法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委员辽宁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于沛霖教授长期从事法理学和宪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治理论、宪政与人权以及行政法治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6.
杨知文 《前沿》2013,(2):71-73
与部门法学相比,法理学侧重研究法律的一般性原理.在与法律实践的关系上,法理学应当“返回法的形而下”,理应体现出能够回应法律实践的能力.从知识和理论传统看,法理学对法律现象的阐释涵盖了价值、规范和事实三个维度.法理学课程与教科书体系应基于对法理学学科定位及其内容基本构成的认识编排.  相似文献   

7.
法律行为理论是法理学基本范畴之一,随着行为法学传入中国,我国学者亦重视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为了避免重复性研究,笔者不揣法陋,对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从研究意义、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分类、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遵从了近三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史流脉的悄然动向。从探寻"义理"到尊崇"考据",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在不断地转换视角。这种转换,一方面是电影学术自觉的转型、完善、调整,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电影实践逼迫着电影理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在这个双重的压力之下,当下的电影学术研究变得极其的圆滑和世故。看似振臂一呼地探寻了"义理",实则貌似尊严地重视了"考据"。在市场与金钱面前,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整体水平裹足不前,后续力量乏陈可新,基础研究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和中国电影的市场表现花开两朵,大相径庭。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国电影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是行政当局、学者应该冷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律行为理论是法理学基本范畴之一,随着行为法学传入中国,我国学者亦重视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为了避免重复性研究,笔者不揣法陋,对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从研究意义、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分类、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投稿须知     
《观察与思考》是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政治理论类学术刊物,系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主要以我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观察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托,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政治发展、政治建设等进行理性观察与深层思考,旨在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思想引导、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以人为本与法律发展"学术研讨会于4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作如下综述。一、以人为本与法律观变革与会代表从不同的视角,对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法学研究和法律发展的影响以及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李龙先生率先提出的人本法律观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2.
投稿须知     
<正>《观察与思考》是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政治理论类学术刊物,系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主要以我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观察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托,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政治发展、政治建设等进行理性观察与深层思考,旨在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思想引导、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13.
孙国华 《人民论坛》2010,(5):290-291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科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矛盾、缓和化解社会矛盾、伸张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要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法学、旧法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关系;重视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基于研究者的国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指导思想还是基本概念体系或研究方法,"中国法学"作为学术概念都不可避免其逻辑上的矛盾.坚持所谓"中国法学",追求中国法学自身的所谓特殊性、主体性,会导致法学研究的学术方向性问题:背离学术的前提--普遍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李凯伦 《前沿》2012,(12):56-57
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人们努力进行着通过法学方法实现个案中对规范性命题与案件事实之间某种逻辑关系证立的尝试,由此实现立法目的,建立"符合道德要求"的社会秩序。但其不可避免地被哲学解释学在法律解释中适用的悖论问题和法律论证理论中的"明希豪森困境"所困扰。面对后现代主义法学的解构,法律有效性受到冲击。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层面的理论思考将对法律有效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进路。  相似文献   

17.
李佳 《前沿》2011,(24):69-71
奥拓·迈耶按着概念法学严格逻辑方法,排除了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以法治国家的思想为理念,建构了一个基于某种观点而将庞大、复杂的行政活动或现象予以归类的行政法体系。他立足于当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与自由主义思想之下,将"依法律支配"之概念体系化,建立起行政法学之基本构造。迈耶的概念法学方法被后世称为行政行为形式理论,但这套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笔者从规范与事实、规范与价值、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静态与动态等角度对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张辉 《求索》2008,(5):129-130
实现中国法理学的转型与重构,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治国方略转型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中国法理学的转型与重构,必须重新认识法和法律、法学的研究对象、法的本质、人权、权利与权力、法社会化与法治社会等法学基本范畴和法理学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19.
有关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之间联系的学说均不尽如人意,但其中一些观点亦揭示了两者生长的共同基础。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生长的基础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两者共享同一个基础,即法律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法律唯物辩证观";二是两者往往在同一时空中为人们交互使用,且相互转化。从法律传统上看,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一致性。以关系原理视之,两者联系的纽结在于它们都是一个解决理论/规范与实践/事实之间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理论/规范假说的过程。无论是在法律方法还是在法学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经验后理论"是其基本运行路向。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与宪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弱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弱者权益的法律保护"这一主题,就"弱者的概念及法律上弱者的形态"、"弱者保护的法理基础"、"弱者保护的制度建构"、"法律保护的法律途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