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人类同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肝穿刺活检组织学资料,总结并分析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收治的16例因CR而进行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例肝移植术后发生CR患者的资料,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4.75±8.98)岁;原发病为乙型肝炎肝硬化3例,肝恶性肿瘤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5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常见病理改变包括小叶间胆管损伤、减少或消失,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见的病理特征包括小叶间动脉损伤、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淤胆、库普弗细胞增生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结论小叶间胆管损伤及数量减少是诊断CR常见且重要的病理特征;CR与其他肝移植术后病变的病理形态有重叠,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肝脏穿刺活检在诊断移植肝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与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间39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53例次诊断性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用HE染色方法显示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采用Banff国际排斥反应病理诊断标准及参照临床检查和治疗结果,53例次肝脏穿刺检查分别被诊断为急性排斥16例次、保存性灌注再损伤12例、胆道并发症9例次、药物性肝脏损伤11例次、慢性排斥3例次、急性肝坏死2例。结论保存性肝脏损伤时肝内的小灶性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药物损伤所诱导的多形态肝细胞变性是区别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病理特征。早期胆道狭窄通常显示为小胆管的反应性增生和伴有轻度肝细胞损伤的微胆管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各种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学特点.方法 962例肝移植患者共行移植肝穿刺活检1300次,所取肝组织以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部分病例做Van Gieson染色、Masson 三色染色、网状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组织切片要求在显微镜下可见到3个以上完整的汇管区结构.962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完整.结果 1300次活检中,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常见,占32.46%,其次为胆道并发症,占25.46%,第3位为药物性肝损伤,占17.15%,其它还有肝炎病毒感染及复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排斥反应、肝动脉/门静脉狭窄或梗阻、流出道梗阻、原发病复发、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无病理诊断性异常.其病理学特点,急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汇管区炎、小叶间胆管损伤和血管炎;胆道并发症表现为汇管区及小叶间胆管周围水肿或纤维化、小叶间胆管损伤和胆汁淤滞;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Ⅲ带为主的肝细胞水样变性、程度不等的脂肪变性和胆汁淤滞;肝炎病毒感染表现为肝板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和汇管区单个核细胞浸润;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Ⅲ带为主的肝细胞变性和(或)坏死、胆汁淤滞及汇管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窦及汇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胆汁淤滞;慢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小叶胆管变性和(或)消失、肝实质纤维化、轻度汇管区和中央静脉炎;肝动脉/门静脉狭窄或梗阻表现为Ⅲ带为主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窦轻度扩张、淤血和汇管区轻微炎症;流出道梗阻表现为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淤血,Ⅲ带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中央静脉及周围纤维化;移植肝原发无功能表现为肝细胞融合性坏死、肝实质胆汁淤滞和汇管区混合性炎及小胆管增生.结论 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都存在相对特异的一组病理学特征,但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肝功能情况及病毒学检测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后作出最终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 516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2例(2.3%,12/516),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7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5例.其主要组织学特征是移植肝组织内的胆管严重减少或缺失和累及中等动脉的闭塞性动脉炎;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可表现为小叶间胆管的细胞变性和其数量进行性减少以及形成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12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中,7例早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后病情得到控制(包括2例接受抗CD3抗体治疗,2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且近期疗效满意;5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功能迁延不愈最终至肝功能衰竭而行再次肝移植,其中2例伴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而死亡,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外2例再移植病例获临床治愈.本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术后4~26个月;与慢性排斥相关的病死率为25.0%(3/12).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连续穿刺活检和再次移植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并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病情则具有潜在的可逆性;晚期阶段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肝功能衰竭需要再次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成功进行了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乙肝后肝硬化.2.肝移植术后感染丙型肝炎导致移植肝无功能,3.硬化性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和甲基泼尼松龙两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3例肝移植术后共出现3次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急剧升高。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经过冲击治疗后.3次急性排斥反应均被控制。结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应用环孢素A可适当延长术后早期静脉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于1999年7月和2000年4月为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施行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常规给予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强的松龙三联免疫抑制剂,2例肝移植术后共发生5次急性排斥反应,经临床观察,肝功能化验结合肝穿活检,均得到了正确诊断。经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OKT3或FK506治疗后均被有效控制,结论:临床观察和肝功能化验可及时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的最终确立依赖于肝穿活检,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则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肝移植术后肝脏穿刺活检资料的分析,探讨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病理组织学表现,指导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249例次诊断性肝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资料和治疗效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分析其病理学形态改变,排斥反应采用Banff排斥反应病理标准、RAI评分分级.结果 所有病理活检资料中,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最高,共71例次(28.5%),胆道并发症39例次(15.7%)、肝炎病毒感染及复发28例次(11.2%)、药物性损害34例次(13.7%)、再灌注损伤35例次(14.1%)、巨细胞病毒感染14例次(5.6%)、肿瘤复发7例次(2.8%)、慢性排斥反应16例次(6.4%)、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2例次(0.8%)、难以确定3例次(1.2%).结论 移植肝行穿刺活检术能很好的明确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进而指导临床进行精确、有效的治疗,建议各移植中心将肝脏穿刺列为肝移植术后的常规检查,定期活检,更好的保护移植物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供体肝脏及其肝穿活检临床病理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时供体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其移植术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对87例肝移植术供肝零时活检和术后肝脏活检标本进行病理组织观察分析.结果 (1)87例供肝零时活检肝细胞变性100%;(2)肝窦内皮细胞损伤41.3%;(3)肝细胞脂肪变性18.3%;(4)肝细胞坏死10.3%.结论 供肝肝细胞变性最常见,大多可逐渐恢复.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是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指标.中到重度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是可用的.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坏死有逐渐加重、范围逐渐增大的趋势时,可使移植肝功能丧失的危险性增加.肝移植术零时供肝活检及术后肝活检的对比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例肝炎后肝硬变,3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4例肝移植后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  相似文献   

10.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暨肝移植中心收治1例肝移植术后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受者, 排查肝功能异常原因并移植肝穿刺活检后考虑急性排斥反应, 给予增加免疫抑制剂、激素冲击治疗后效果欠佳;考虑受者可能为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给予完善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检查、移植肝C4d染色后明确诊断, 给予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 外周血DSA显著下降, 随访时间>18个月, 期间肝功能平稳, 外周血DSA进行性下降、术后第18个月再次行移植肝穿刺活检发现小叶间静脉内膜和肝窦周C4d沉积仍为阳性染色, 但组织学无排斥反应证据。  相似文献   

11.
Banff方案对临床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Banff方案在同种原位肝移植(OLT)后,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评价及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23例OLT患者围手术期内,在B超引导下共进行肝穿刺活检20例次,穿刺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全自动组织脱水机真空/加压处理。石蜡包埋,4h内制成高质量HE染色切片,进行观察和诊断,严格按照Banff方案进行分级,每例均确保在穿刺5h内作出病理诊断,对确定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于穿刺当日调整治疗方案,给予额外的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诊断为亚临床型排斥反应者进行密切观察。结果 20例次肝穿刺活检中,6例次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经上述处理,所有病例均获缓解,迄今尚无1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结论 Banff方案对OL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评分标准简单明了,可重复性强,便于横向,纵向比较,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以及网络临床病理讨论分析。值得国内临床肝移植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肝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 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 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贤、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血浆置换治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置换治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一例任野平,刘素雁,赵长宏我院于1994年7月16日对1例晚期肝硬变患者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在术后第16天出现了急性排斥反应,经两次血浆置换,排斥反应得到控制。受者是一19岁男性,患"亚急性肝坏死、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时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同系移植组供、受者均为SD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组的供者为Wistar大鼠,受者为SD大鼠;另设假手术组.术后7 d处死动物,观察移植肝脏的组织学变化,检测血清IFN-γ和IL-10的含量,以及移植肝脏内IFN-γ和IL-10 mRNA的表达.结果 同种异体移植组移植肝脏有较多坏死肝细胞,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可见胞浆空泡变性、核固缩或碎裂,整个肝小叶结构紊乱.同系移植组肝脏组织结构仅有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汇管区有较少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结构和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同种异体移植组血清IFN-γ为(386.7±14.4)Pg/ml,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的(159.8±16.5)pg/ml(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血清IL-10为(126.3±13.1)pg/ml,明显低于同系移植组的(288.3±17.1)pg/ml(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移植肝组织内IF-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P<0.05),而IL-10 rn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同系移植组(P<0.05).结论 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时IFN-γ表达明显升高,IL-10表达明显降低;T_H1/T_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可能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曾于2007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肝移植病理学术研讨会上,讨论制订了《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Ⅰ)》,着重对供肝脂肪变、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以及胆管并发症等制订了相应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级指南~([1]),并制订了肝移植病理申请单模板,作为肝移植病理诊断和报告模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期间实施的15例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再次肝移植切除的全肝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 15例再次肝移植存活者占53.3%,死亡者中严重感染占57.1%.病理组织学变化以慢性排斥反应和胆管、血管狭窄、阻塞为主.慢性排斥反应占20%,胆管病变占46.6%,血管病变占33.3%.结论 再次肝移植存活者较首次肝移植者低,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导致再次肝移植的多种原因中,肝胆管、血管狭窄、阻塞的发生相对较慢性排斥反应高,且移植后肝脏胆管和血管病变常并存.肝胆管、血管狭窄、阻塞是导致再次肝移植的重要原因.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患者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表达情况;结合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肝组织中不同区域的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肝移植术后共行移植肝组织活检108例次,其中排斥组62例次,非排斥组46例次。两组移植肝汇管区及小叶内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肝胆管或血管中表达阳性的细胞浸润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阳性细胞数与排斥反应组织学分级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和γ-谷酰转肽酶)升高成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分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组,依据病理学变化,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作出诊断,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连续检测术后1、2、3、5、7天移植肝内T淋巴相关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及IL-6基因表达。结果 IL-2及IFN-γ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有特异性,并先于病理学变化。移植肝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1年8月至2007年4月间56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肝移植后6~96 d出现急性排异反应,平均20 d,7例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经激素冲击及大剂量骁悉、FK506治疗,急性排异反应均得到良好控制.结论 临床观察和肝功能化验可及时提示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诊断的最终确立依赖于肝穿活检,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则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移植肝组织中补体C4的裂解片断CAd沉积情况,探讨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2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共行移植肝穿刺36次,取34次肝脏穿刺样本入组研究.穿刺时间为移植后7 d至25个月,所有供肝移植前均留取样本.穿刺所得移植肝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Ad的沉积情况.结果 34次病理检查中,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6次,慢性排斥反应9次,非排斥反应9次(包括胆道并发症3次,药物性肝损害5次,乙型肝炎复发1次).移植前供肝组织中均未见CAd沉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中,9例(9/16)移植肝组织中可见到C4d沉积,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中,5例(5/9)移植肝组织中可见到CAd沉积,非排斥反应者中,仅1例(1/9)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患者的肝组织中有CAd沉积.排斥者和非排斥者的CAd沉积部位无明显差异.急性排斥反应者和慢性排斥反应者的C4d阳性率均高于非排斥反应者(P<0.05,P<0.05);CAd阳性率与肝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CAd阳性者激素冲击有效率为35.7%(5/14),远低于CAd阴性者的63.6%(7/11).结论 CAd沉积可提示体液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肝移植后肝损害时病理检查的常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有利于监测和预警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为选择冲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