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对《针灸大成》中有关中风的内容加以整理,包括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针灸治疗方案、中风病预防、预后和急救方法等方面的记载。分析认为《针灸大成》在中风病的辨治上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注重辨证论治;治疗手法明确;针法灸法并重。  相似文献   

2.
<针灸大成>集中反映了太医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针灸大成·医案>共辑录针灸医案33则,其中涉及艾灸疗法医案16则.<针灸大成·医案>中辑录的灸疗医案体现了杨继洲在艾灸疗法方面的学术特色:即治病务求其本;针、灸、药相结合,各取其长,不执于一端;临证灵活,不拘于定论.  相似文献   

3.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灸大成》眼科病治疗条文,分析其治疗规律,为现代针灸治疗眼科病提供借鉴。[方法]整理《针灸大成》有关眼科疾病治疗的条文,再从条文中分析针灸处方用穴数目的多少及使用频次,统计出所有腧穴名称、频次和所归属的经络,分析所选穴位的规律;同时,对文献中穴位用法及特殊的治疗方式金针拨障术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针灸大成》中眼科病的治疗有取穴少而精、重用奇穴、局部取穴、取循行过眼部经络之腧穴以及辨证选穴的特点,在穴位用法上,在针刺的同时重视灸法的使用,并对金针拨障术的治疗提出了一整套的方案。[结论]将《针灸大成》治疗眼科病的选穴规律和治病特点进行总结,对现代针灸治疗眼科病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金匮要略>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论述下利,除此以外,也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病>、<妇人产后病>等篇.<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则散见于六经病篇中.仲景治疗下利内容丰富,所论方法及相应方药代表了当时下利论治的最高水平.因此,重温仲景治利诸法,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其学术思想,而且对于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挖掘整理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论述,探讨其理论基础、诊疗方案及临床价值。关于头痛的论述,多散在于《黄帝内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医籍,涵盖了病因、辨证、四诊、治疗、预后、禁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风、寒、湿、热、伏发发病、阴阳失调的关键病因,经脉、脏腑辨证角度,四诊诊疗手段,针刺手法取穴的治疗方案,预后、禁忌是判别、指导疾病康复的关键环节。文章为头痛的认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外科正宗》对"白屑风"的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正宗>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的代表著作,书中对白屑风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白屑风,亦称面游风,西医则称之谓脂溢性皮炎.  相似文献   

8.
佐药虽然不是针对病机进行治疗的药,却往往能在方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自己对佐药的认识以及在学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关佐药应用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有关中风病机的“气虚血瘀”学说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内经》至清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首倡“体虚邪中”之论,为后世各种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气虚血瘀”学说的先导。宋、金、元、明的医家提出的各自独立的“气虚”与“血瘀”病机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清代学者继承发展了前人学理,提出并完善了对中风病机认识的新学说。即:气虚血瘀说。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临床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和对治疗效果的判定,作者认真研读《伤寒论》对疾病病证的传变和预测疾病生死愈危,并对其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现实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是难治性脑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观点各异。立足于湿邪和中风病的古今文献研究,结合湿邪致病的特点和中风病的证候特点,探讨湿邪与中风病之间的关系,剖析“湿邪致中风”的源流、辨证要点及临证思路,强调湿邪为中风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以期加深临床上对中风病的研究,进一步拓宽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林珮琴以《素问》《灵枢》为根坻,融会贯通仲景、叶桂等诸位名家论著,其根据个人心得与临床诊治经验,集各家之大成,著有《类证治裁》一书,书中每一病证均简要而清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并附有医案,极具临床指导价值。归纳《类证治裁》中辨治中风的医案,为卒中昏迷,豁痰滋阴;麻木痿软,滋肾利湿;偏瘫便难,益火破结;口喎言謇,滋水潜阳。治疗原则,即对真中风宜先用通关,继则养血顺气,佐以消痰清火;对类中风则宜滋阴息风,濡养营络。  相似文献   

14.
风湿痹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独具特色,其中《金匮要略》中对该病的论述较为详细,对后世治疗风湿痹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进行探讨和总结,目的在于扩大临床上治疗风湿痹病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For a stroke victim there may be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strange occurrences: incorrect saying, seeing, and thinking. To the patient only the third seems to be "crazy". After a stroke (left hemisphere), which mainly produced serious aphasia, I (the patient) felt crazy two or three times when someone said something I expected him to say. On the other hand, my initial aphasic "gibberish speech" and an occasional false vision did not seem crazy. In my case the vision is always a car or a child, seen on my extreme right, where I am otherwise blind from the stroke. I am always driving when it happens; in recent years this phenomenon occurs when I am tired or tense, or the light is poor. These rapid visions do not seem insane but merely physical problems in my eyes, much like ordinary people's dreams.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省首届“云馆配”图书展示会为例,介绍了“云馆配”采访模式的具体实践,对“云馆配”与现场采访、征订目录采访、读者荐购、读者决策采购等不同采访模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云馆配”采访模式的优化发展策略。认为“云馆配”立足用户需求,不仅使图书馆(用户)、馆配商、出版社三方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沟通,还成为读者决策采购的一种新的积极尝试。“云馆配”采访模式已在疫情期间得到了较好应用,未来可辅助日常图书采访。  相似文献   

17.
《济阴纲目》是明代医家武之望所撰的妇科专著,其内容丰富,首冠诸家论辩,博采众家观点融入己见,下附方药,先论后方,切合临床实用。书中求子门对男女不孕不育分而论之,通过全面分析脉、证,辨别寒热虚实,用药加减灵活多变。提出求子须知氤氲之时,求子先调经,贵养精血,调经重视脾胃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各种教材皆谓《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作者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认为1892种只是《本草纲目》的“纲”数,实际收载药物应为3440种。  相似文献   

19.
“新感温病”首倡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汪机为“新感温病”的首倡者。而在汪机《伤寒选录》中并没有发现支持这些论断的充分依据,书中既没有直接提出“新感温病”的名称,也没有明显突出这一学说的陈述。经查得知,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对汪机《伤寒选录》原文的错误引述,是将“新感温病”首倡者误判为汪机的根源,多数学者沿袭其说,竟致以讹传讹。其实早在南宋时期,郭雍即已提出“新感温病”说,汪机是“新感温病”首倡者的说法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五心针"对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心针",对照组仅用常规取穴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人的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五心针"对于风火上扰清窍、痰湿蒙塞心神和痰热内闭心窍等证型的疗效显著,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也高过缺血性脑卒中,对于左侧脑部损伤的疗效高于右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