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恶性胃壁增厚的CT鉴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确定CT鉴别良恶性胃壁增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在螺旋CT和数字胃肠光盘中收集到40例螺旋CT见胃壁增厚,且在作CT检查前或后4wk内作过钡餐检查的患者.复习其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度、分布和强化等特点确定CT发现恶性胃壁增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最后诊断胃炎20例、食道裂孔疝4例、良性溃疡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胃肿瘤8例、正常2例.40例胃壁平均厚度14mm(7-65mm).胃壁厚度≥10mm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100%,特异性为43%,而局限性、偏心性、强化型胃壁增厚的敏感度分别为93%、71%、43%,特异性为8%、75%、88%.综合≥10mm的胃壁增厚,且呈局限性、偏心性、强化者,其敏感性为36%,特异性上升到92%.结论:综合胃壁增厚呈局限性、偏心性且有强化等特点,则诊断恶性胃壁增厚的特异性可上升到92%.因此,这些患者须在近期内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其CT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本组48例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诊断为基底核区出血28例(58.3%),丘脑出血13例(27.1%),小脑出血5例(10.4%),脑桥出血2例(4.2%);血肿量:10 ml者16例,10~30 ml者24例,30 ml者8例;死亡情况:6例患者死亡,其中基底核区出血3例、丘脑出血1例、小脑出血1例、脑桥出血1例,血肿量10 ml者1例、10~30 ml者2例、30 ml者3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CT值为50~80Hu,可见类圆形或肾形高密度影,血肿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环形);小脑出血患者可见不规则形状或圆形高密度影;丘脑出血患者可见椭圆形或圆形高密度影;脑桥出血患者可见高密度血肿影。31例患者在发病7 d内行CT检查,CT值为60~90 Hu,可见病灶区高密度影,形状为圆形或肾形,血肿量为6~20 ml;17例患者在发病14 d后行CT检查,CT值为40~70 Hu,可见病灶区高密度影,呈向心性收缩,占位较轻,密度较低、边界模糊。结论 CT检查可对脑出血进行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价值较高,是临床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嗳气10余年,加重4个月入院。胃镜提示:贲门占位、慢性萎缩性胃炎。活检病理示:贲门黏膜水肿,符合慢性炎症;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行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胃贲门部壁明显增厚呈软组织肿块影,动脉期及静脉期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较均匀强化(图1)。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提示:食管下段(腹段)可见一向腔外突起的类蘑菇状囊袋状影,排空较差。诊断:食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胃快速显象剂对1690例胃疾病超声诊断进行分析.方法1690例患者,男989例,女701例,年龄为8岁~70岁.采用西门子SL-1型及东芝SSA-14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取坐位口服郑州汇臣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胃快速显象液”10mL并饮水400mL~600mL经腹体表直接探测.详细观察胃壁由内向外分布的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进行诊断.结果浅表性胃炎1223例,误诊23例,胃壁厚度5.6mm~7mm,好发胃窦胃小弯,声象图特点为粘膜层毛糙增厚,断续分布.肥厚性胃炎101例,误诊2例,胃壁厚度7mm~12mm,好发胃体或胃窦,声象图特点为全层回声增强、增厚层次欠清晰.萎缩性胃炎120例,误诊4例,胃壁厚度81mm~10mm,好发胃窦和胃体.声象图为粘膜层增厚,下层毛糙回声稍增强.胃癌126例,好发贲门、胃窦、声象图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团块或假肾征.胃息肉4例,声象图为胃壁突出乳头状物,有蒂,可移动.胃柿石12例,声象图为胃内可见圆弧形强回声团块,后有声影.胃下垂104例,声象图为站立位时脐水平以下三横指可见胃小弯侧结构结论本组126例与内镜诊断了118例患者相比符合率占93.6%.  相似文献   

5.
深在性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GCP)是一种罕见的胃黏膜下病变,多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出血、贫血等表现。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炎症,活组织检查可无异常,超声胃镜检查可见特异性的胃壁增厚伴局部深达黏膜下层甚至固有肌层的不规则低回声区。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GCP患者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s, B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BC患者的CT及MRI表现和临床资料。 结果纵隔内11例,其中前纵隔4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4例,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其中一例合并出血和感染,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影、CT值约为50~60 HU,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其余纵隔型BC均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影,CT值约为10~30 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肺内10例,均为单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其中3例为含气囊腔,7例为囊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颅内2例,位于左侧额部,MRI表现为椭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一例其后份可见片状T1WI、T2WI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 结论支气管囊肿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s)致老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症状及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8例NSAIDs致老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给予研究组患者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铝碳酸镁片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及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1%(32/34)显著高于对照组67.6%(23/34)(P0.05),黑便消失时间、大便潜血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4.7%(5/34)显著低于对照组29.4%(10/34)(P0.05)。结论生长抑素能够有效改善NSAIDs致老年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症状及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扫描资料,重点评价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CT表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除1例胰腺实质表现正常外,其余35例胰腺均呈局限或普遍性肿胀,以体尾为著.17例在胰腺实质内可见点状或小片状低密度区,3例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低密度的坏死病灶与增强的正常胰腺组织形成明显的对比.胰腺包膜增厚7例,包膜不清5例.结论 CT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对急性胰腺炎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就诊且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2例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病患,组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 42例病患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腹主动脉瘤6例、肝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5例、脾动脉瘤7例、肠系膜动脉栓塞5例、急性门静脉炎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6例、髂动脉瘤合并出血5例,恶性肿瘤侵犯血管2例,经病理诊断证实漏诊1例肾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1例急性门静脉炎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其余均与病理结果相符,即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其CT影像学表现均存在差异:腹主动脉瘤呈不规则扩张,管壁增厚,注射造影剂后血管呈梭形扩张;肝动脉瘤接近肝实质可见多发囊性密度影,病变多呈囊状;肾动脉瘤多呈囊状或呈梭形膨大;脾动脉瘤见脾动脉局部膨大呈球状;肠系膜动脉栓塞影像学见肠系膜上动脉或分支中断,呈半月征、充盈亏损及肠壁强化减弱;急性门静脉炎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CT影像见肠系膜静脉梗死伴广泛性小肠肠壁增厚,肠系膜脂肪水肿;髂动脉瘤合并出血见髂总动脉管腔呈囊状,腹膜后间隙见不规则高密度阴影;恶性肿瘤侵犯血管动脉边界对比剂渗漏呈现云絮状,瘤体与周边组织无明显分界,可见肠扭转、肠套叠及血管扭转影像。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诊断中诊断准确率高,同时可见不同影像学表现,可为血源性急腹症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肠壁增厚增强CT表现。方法分析2013年4至11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肝硬化全腹部CT增强患者腹部增强CT表现。将胃壁厚度>10 mm、小肠及结肠肠壁厚度>3 mm作为胃、小肠及结肠壁增厚的判断标准。结果59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现43例(72.9%)患者胃肠壁增厚。空肠与升结肠是胃肠壁增厚最好发部位。胃肠壁增厚表现为同心性、均匀性强化。结论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扫描常发现胃肠壁增厚改变,表现为多段肠管累及,以空肠及升结肠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统一规范,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281例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按内镜表现红斑、糜烂、萎缩、出血进行分型。结果浅表性胃炎708例,占55.3%;糜烂性胃炎437例,占34.1%;出血性胃炎94例,占7.3%;萎缩性胃炎42例,占3.3%。结论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标准使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规范,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将6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 d后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I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图像变化、VCTDSA图像结果.结果 60例患者用药前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值下降、CBV值下降、MTT值延长、TF值延长.用药14 d后,对照组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CBV值升高,TTP、MTT值缩短.而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VCTDSA可见51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9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用药14 d后,VCTDSA可见36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区侧支循环增加,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26例.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的药物.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无痛性急性胰腺炎(P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其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的12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PAP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7例次(58.3%)患者主诉腹胀及腹部不适,4例(33.3%)主诉恶心、呕吐,7例(58.3%)有腹部压痛,11例(91.7%)血脂肪酶升高,8例(66.7%)血淀粉酶升高.腹部B超诊断胰腺炎的敏感性为58.3%,CT为91.7%.5例(41.7%)患者入院后立即诊断为急性胰腺炎(AP),4例(33.3%)误诊为非消化科疾病.12例PAP患者中7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该比例明显高于同期住院的有腹痛的AP患者(65/327,x2=7.30,P<0.05);PAP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同期住院的有腹痛的AP患者[(20.4±9.1)d比(12.9±6.2)d,t=2.296,P<0.05].结论 PAP的误诊率高,病情严重,及早行血淀粉酶、脂肪酶检测及CT检查对其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CT影像特点,分析CT检查在PJ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PJS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探讨其CT影像特点.结果 CT平扫见小肠及结肠腔内多发大小不一的软组织影,小的为粟粒样,大的为肿块影,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放射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部分肿块内可见树枝状密度增高影,中心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较大肿块近侧可见肠套叠.8例中,胃窦区息肉1例,结一结型肠套叠1例,小肠套叠2例,有肠梗阻表现5例,合并癌变2例.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术后病理结果示错构瘤性息肉.结论 PJS CT影像特点为小肠及结肠腔内多发软组织影,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放射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T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PJS的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宝石CT碘-水基图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即刻宝石CT平扫QC图发现颅内异常高密度影,采用碘-水基图进行重建分析,同时测定高密度影碘基值、水基值,并与术后24 h普通CT复查诊断结果作比较。结果通过采用碘-水基图,17例诊断为碘对比剂渗出,14例诊断为脑出血转化,与术后24 h普通CT复查诊断结果完全一致(Kappa=1,P0.01);术后即刻碘基图之碘基值:碘对比剂渗出(32.09±5.36) g/L,脑出血转化(6.86±2.26) 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91,P0.01);术后即刻水基图之水基值:碘对比剂渗出(1 027.93±8.29) g/L,脑出血转化(1 069.68±7.18) 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7,P0.01)。结论宝石CT碘-水基图可以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颅内碘对比剂渗出和脑出血转化,值得向临床介绍推广。  相似文献   

16.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35.5(24~68)岁,其中,经内镜发现胃内隆起曾误诊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示为胃壁外肿大淋巴结压迫2例;CT发现纵膈不明原因肿大淋巴结5例;腹部超声发现上腹部肿大淋巴结,内镜发现胃粘膜局限性糜烂或小隆起,经多次病理检查未能证实为恶性病变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临床及胃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其中28例因显著消化道表现而行胃镜检查。结果43例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伴黄疸和头晕;血清总胆红素为(16.5±13.4)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73±171)U/L,甘油三酯为(1.31±0.74)mmol/L,前白蛋白为(224±64)mg/L;28例患者胃镜下表现为轻度至重度浅表性胃炎,未见溃疡。其中糜烂明显6例,胆汁反流9例,食道霉菌5例(17.9%)。病理学检查示轻度浅表性胃炎14例,中度6例,重度8例;5例患者HP阳性,11例表现为粘膜下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6天。结论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病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似较轻,但恢复较慢,消化道症状重,多伴有浅表性胃炎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原发病灶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患者的胃壁黏膜厚度及其增强各期△CT值的变化,并行单因素分析黏膜内癌(T1a)和黏膜下癌(T1b)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黏膜内癌(T1a)和黏膜下癌(T1b)两组患者在p N分期和p TNM分期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080;P=0.0175),而在诸如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胃切除类型、切除淋巴结数量、大体分型、肿瘤分化、淋巴管浸润、静脉浸润、神经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上,两组患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104例早期胃癌均显示胃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胃癌病变处黏膜厚度(4.37m m±0.91 m m)较正常组黏膜厚度(2.62 m m±0.44 mm)明显增厚(t=14.65,P0.0001).增强后动脉期原发病灶处胃壁黏膜线样强化,△CT平均值为26 Hu,静脉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强化CT值比动脉期高27 Hu,平衡期所有病例病变强化程度略有下降.早期胃癌与正常对照组间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008;t=11.55,P0.0001;t=7.67,P0.0001).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早期胃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黏膜内癌(T1a)和黏膜下癌(T1b)患者在p N分期和p TNM分期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内镜超声对皮革胃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 (EUS)对皮革胃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1例皮革胃患者行EUS检查 ,并将其结果与内镜、胃肠道钡餐、CT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皮革胃的EUS声像图表现为 (1 )病灶处胃壁第 2、3、4层明显增厚 ,所侵犯胃壁层次结构消失 ,胃壁增厚处平均 (1 6 8± 0 37)cm ;(2 )大多数 (95 2 4 % )呈低回声改变 ;(3)EUS下病灶范围超过内镜所见异常区域 ;(4 ) 85 7%的患者病变沿胃的横轴生长呈连续性分布 ;(5 )病灶边界较容易分辨 ,但图像放大观察交界处模糊 ,是皮革胃浸润生长的标志。EUS对皮革胃的诊断符合率为 90 4 8% ,显著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 5 2 38% (P =0 0 0 95 )、胃肠道钡餐的 6 1 1 1 % (P =0 0 396 )及CT检查的 35 2 9% (P =0 0 0 5 9)。术前EUS对皮革胃的T、N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 80 95 %、85 71 % ,EUS对皮革胃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率为 71 4 3%。结论 EUS能提高内镜诊断皮革胃的准确率并对其病变的范围和可切除性的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2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中13例误诊原因.结果:病变累及胃窦、体及底部2个或3个部位20例,仅累及1个部位2例.CT表现为胃壁增厚(6mm-60mm)21例,仅表现为多发结节1例(4.5%).伴有肿块2例,多发溃疡8例.胃壁黏膜线破坏16例,黏膜线完整11例.胃壁增厚的21例中6例既有较薄的胃壁分层强化,又有较厚的胃壁黏膜破坏,胃腔可扩张、无明显狭窄15例.CT误诊为浸润型胃癌11例,间质瘤1例,将多发结节误诊为正常黏膜1例.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为多累及2个或3个部位的胃壁增厚,初期因黏膜完整胃壁呈分层强化,胃腔可扩张或无狭窄,CT易误诊为浸润型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