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检测结果将其分为脑微出血组(31例)和无脑微出血组(39例),分析脑微出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程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等均与脑微出血发生有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腔隙性脑梗死数目等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微出血组患者认知功能多项指标评分均低于无脑微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腔隙性脑梗死数目等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微出血发生易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65-176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0例ICVD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95例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实施依达拉奉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ICVD和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心房颤动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脑白质疏松程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Hcy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总有效率97.50%。结论: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Hcy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依达拉奉与丹红注射液联合使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探讨西宁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2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图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60例作为CMBs组,154例未发现有微出血灶者作为无CMBs组,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与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65例以及对照组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微出血患病率最高的为脑出血,脑微出血患病率为80.3%,其次是脑梗死,脑微出血患病率为60.9%,脑白质病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38.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22.2%,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18.8%,对照组为13.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病、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和胆固醇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和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脑微出血危险因素为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病、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以及对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神经中枢性系统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入组患者均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记录的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特别是要注意搜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吸烟、酗酒、糖尿病、高血压的情况),还要搜集患者的自身与脑微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情况(如高脂血症、腔隙性脑梗死灶量、脑白质疏松程度、高血压、脑出血、胆固醇)。结果观察组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75%):其中脑梗死的患病率为(83.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病率(66.7%);对照组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15%),脑梗死的患病率为(44.9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病率(36.11%)。结论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患病率较高,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脑实质病及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微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10月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90例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和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内微出血组(60例)和非脑内微出血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级别、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腔隙性脑梗死级别、脑白质变性级别等因素;观察脑内微出血分级与高血压级别、腔隙性脑梗死级别、脑白质变性级别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内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级别、收缩压、舒张压、腔隙性脑梗死级别、脑白质变性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7、3.90、6.02、4.95、5.15,均P<0.05);脑内微出血患者高血压级别、腔隙性脑梗死级别、脑白质变性级别均是脑内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7.126、2.649、1.798,均P<0.05)。脑内微出血分级:0级35例,1级17例,2级3例,3级2例,4级3例。脑内微出血分级和高血压级别、腔隙性脑梗死级别、脑白质变性级别均呈正相关(r=0.246、0.220、0.386,均P<0.05)。结论 SWI可以清晰的显示脑内微出血,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内微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新郑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86例,分析与整理临床基本资料,所有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确诊,依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影像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MBs阳性组51例和CMBs阴性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MBs阳性组患者年龄大于CMBs阴性组;患高血压、有抗栓药物服用史、脑卒中史的患者占比均高于CMBs阴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Fazekas量表评分、腔隙性梗死灶分级均高于CMBs阴性组(P<0.05);以脑血管病患者CMBs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高血压、Fazekas量表评分较高、腔隙性梗死灶分级较高均为影响脑血管病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O^R=1.353,1.571,1.560,1.631,P<0.05)。结论高龄、患高血压、Fazekas量表评分较高、腔隙性梗死灶分级较高均为影响脑血管病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基于此,临床上可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的脑白质稀疏程度,预防患者发生CMBs,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王瑞龙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981-198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就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75例,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03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常规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82.3%(14/17),脑梗死患者为45.9%(112/24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21.4%(3/14),对照组为13.4%(14/103),其中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高血压、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无脑白质病、有无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OR=2.211,95%CI(1.181,4.009),P<0.05]、脑出血[OR=18.046,95%CI(4.801,65.897),P<0.01]、高血压[OR=2.216,95%CI(1.231,4.010),P<0.01]、脑白质病[OR=5.003,95%CI(2.988,8.369),P<0.01]、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OR=2.402,95%CI(1.431,3.901),P<0.01]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的脑微出血患病率较高,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脑白质病及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106-109
目的:研究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头颅核磁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伴腔隙性脑梗死的脑白质疏松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试验组,伴腔隙性脑梗死的脑白质疏松症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两组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白质疏松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白质疏松Fazekas评分分值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呈正相关。结论:伴腔隙性脑梗死的脑白质疏松的发生与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Ⅱ型腔隙(LI 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7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LI Ⅱ的发生率25.84%.合并LI Ⅱ组年龄、男性比例、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嗜刚果红物质血管病和陈旧性脑卒中史的患病率高于无LI Ⅱ组(均P<0.05),两组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舒张压水平、陈旧性脑卒中史、嗜刚果红物质血管病、脑白质疏松程度和腔隙性脑梗死数量是LI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有较高的LIⅡ发生率,积极监控血压,行SWI序列检查提前发现LIⅡ的发生及发展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微出血的一般情况,分析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脑梗死、防止脑出血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SWI检测,观察其微出血情况,根据有无脑微出血而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脂、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白质疏松症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情况.结果 微出血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患者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的人数较无出血组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等情况,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时要注意以上危险因素,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疾病(SVD)的关系,了解SVD的危险因素。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96例,根椐腔隙数目分为单发性腔梗组(SLI)和多发性腔梗组(MLI),根据脑白质疏松(LA)有无分为LA组和无L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组患者78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各组之间的患者tHcy水平,评价tHcy水平和LI的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t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I组与A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LI组患者tHcy水平高于SLI,LA组患者则高于无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患者tHcy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等各指标无相关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tHcy(OR=1.335,Az=0.882)是LI的较强的预测指标,同时tHcy(OR=1.063)也是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高tHcy与LI及其脑白质疏松症有关,是SVD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至于Hcy在SVD的致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卢波  韩莉  尹航 《医学综述》2014,(2):356-358
目的分析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保定第二中心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涿州市新农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0例(A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349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220例(C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414例(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热、椎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压控制不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早期防治措施,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最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缺血性脑梗死组23例和非脑梗死组185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8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23例,脑梗死发生率为11.06%;对2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尿酸(UA)等方面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均P<0.05),而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年限、透析频率、高脂血症、吸烟史、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口服拜阿司匹林、口服他汀类药物、血磷(phosphorus,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糖尿病、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心房颤动和UA属于MH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比例较高,其中冠心病、糖尿病、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心房颤动和UA属于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MHD患者治疗中应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黄勇  文治成  陈于祥  付敏 《安徽医学》2017,38(2):177-180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280例,按住院期间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是否有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52例)和非出血组(228例).对可能导致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ic回归分析.结果 28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18.57%(52/280).单因素分析显示:脉压差、房颤史、入院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入院血糖水平、入院MRS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血糖水平、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和入院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入院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有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急性脑梗死及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标记,用流式细胞仪对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1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和9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数量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EPC数量明显减少(均P〈0.01),脑梗死组EPC数量较危险因素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8)。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EPC数量均与收缩压、舒张压、HbA1c、CHO、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龄、TG水平无关(均P〉0.05);循环EPC数量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循环EPC数量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其数量减少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脑梗死可能会有限增加EPC的动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脑动脉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8例经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无脑动脉狭窄组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率(5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35.12%),比较脑动脉存在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GLU、TG、TC、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脑动脉狭窄均相关,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及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入院的急性腔隙性脑卒中患者7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60例患者,详细记录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Fazekas量表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分级;并利用脑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屏气试验,计算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基础脑血流速度(MFV)及屏气指数(BHI),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影响腔隙性脑卒中患者BHI的相关临床因素。 结果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基础MFV[(56.5±8.9) cm/s]及BHI (1.09±0.18)分均低于对照组[MFV:(59.9±6.6) cm/s;BHI:(1.39±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腔隙性脑卒中患者中,白质疏松等级与BHI评分呈负相关(r=-0.869,P<0.01),白质疏松等级越高,BHI评分越低;进一步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将BHI为应变量,将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白质疏松等级纳入方程,年龄(OR=-0.333,P<0.01)、白质疏松等级(OR=-0.583,P<0.01)是影响腔隙性脑卒中患者BHI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发生了严重的破坏,脑血流调节功能严重受损,白质病变越严重,损伤越重,年龄及白质疏松等级是影响腔隙性脑卒中脑血管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检出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MRI特征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包括836例因急性脑卒中在我院就诊并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对无症状脑梗死的MRI特征、危险因素、以及在各组脑卒中者中的分布情况加以分析。结果 836例中,31.8%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组的49.4%、腔隙性梗死组的33.8%、TIA组的15.0%、脑出血组的20.6%。ACI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分布于内囊、基底节、丘脑及半卵圆中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年龄及低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I主要以腔隙性为主、并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