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现有1994~1995年、1996年合订本,每本40元;1997年、1998年合订本,每本50元;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合订本,每本60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订本,每本80元(均含邮费)。欲订购者,  相似文献   

2.
<正>吴蔚然(1920~),男,江苏常州人,外科学家,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4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48~1974年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外科助教、讲师、教授等;1974年任北京医院副院长;198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椎间融合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采用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3年、5年时腰椎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活动度(ROM)、椎间融合骨面积比。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3年、5年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采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率,观察术后内固定断裂、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47.01±31.6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9.38±61.51) mL,术后住院天数为(4.20±1.22) 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6.49±5.65) h。所有患者随访5年及以上,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时降低,术后1年至术后5年维持良好;融合节段ROM术后3年内持续改善,术后5年时融合节段ROM维持良好;术后5年内椎间融合骨面积比、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持续改善。术后5年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钉棒松动、断裂或融合器移位、塌陷等情况,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ASDis)发生率为4.6%。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期融合牢固、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方法197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施行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303例,按年龄分为两组,≥55岁者123例(≥55岁组);<55岁者180例(<55岁组)。其中160例早期使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猪主动脉瓣,143例使用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猪主动脉瓣。所有心瓣膜置换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术后早期死亡9例,随访267例(90.8%),随访时间3~20年,5年生存率94.1%±2.3%,10年生存率85.0%±2.7%,15年生存率78.3%±1.2%。51例出现瓣膜衰坏,40例再次手术;5年、10年、15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分别为90.1%±2.2%、79.4%±3.6%和36.8%±1.6%。且≥55岁组患者瓣膜未衰坏率高于<55岁组(P<0.05)。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10年瓣膜未衰坏率明显高于早期戊二醛处理的生物瓣。全组血栓发生率低,15年为0.014%。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3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人工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良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有较强的抗衰坏能力;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饮酒对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不饮酒组及饮酒组,各45例。饮酒组根据日饮酒量分为3个等级:少量饮酒(<50 g/d);中等量饮酒(50~100 g/d);大量饮酒(>100 g/d)。按饮酒年限分为3级(<10年、10~20年、>20年)。测定各组股骨颈、大转子及腰椎骨密度,分析日饮酒量及饮酒年限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不饮酒组相比,摄入酒精50~100 g/d、>100 g/d组和饮酒10~20年、>20年受试者的股骨颈、大转子、腰椎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每日饮酒量>50g,饮酒年限>10年,与股骨颈、大转子、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饮酒量>50g,饮酒年限>10年,骨密度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0岁,右上肢疼痛7年,加重4年,疼痛沿上臂后外侧、前臂背侧放射至右环指、小指;同时感左上肢疼痛、麻木1年,沿前臂尺侧放射至左环指、小指。患者双手活动不灵活,但可勉强持筷;最近半年出现行走不稳、踩棉花感,无束带感;大小便正常;无颈痛、头晕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治疗髌骨软化症的软骨缺损方法, 观察其中长期疗效。 方法 1996年 4月至 2000年 6月, 拟在我: 手术治疗的 21例髌软骨软化症患者经术前和术中评估, 接受骨-骨膜原位翻转术治疗 13例。男 3例, 女 10例;年龄 47~65岁, 平均 59岁。采用 HSS和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 114~162个月(平均 133.2个月), 13例患者中 1例患 者死亡, 余12例获随访。按照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术前 20~58(34.2±3.8)分, 术后 1年为 55~70 (60.0±7.0)分, 术后 3年 55~82(64.1±5.9)分, 术后 5年 60~90(70.1±3.2)分, 术后 7年 50~85(63.1±4.1) 分, 术后 9年 50~75(57.3±2.9)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术前 34~48(37.2±1.5)分, 术后 1年为 45~ 65 (54.0±5.5)分, 术后 3年 55~70(60.1±3.7)分, 术后 5年 55~80(67.1±2.4)分, 术后 7年 55~70(62.5± 1.8)分, 术后 9年 50~70(58.5±3.1)分。两种评分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S评分: F=32.816, P=0.000;Lysholm评分: F=41.793, P=0.000)。骨-骨膜移植组织与缺损周围组织完全愈合, 功能恢复良好。 1例患者因膝内翻畸形于术后 13年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见髌骨软骨表面光滑, 白色且质韧, 修复区域与周围软骨无界限。结论 原位翻转的骨-骨膜具有成软骨能力, 修复手术后髌骨 关节面恢复良好, 疗效满意。此原位翻转术仅可以修复髌骨关节软骨, 对膝关节畸形不具有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病灶(同期手术组);20例先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二期行肝转移病灶切除(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同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7.5%,18.8%,分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10.0%,0.0%。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的长期临床疗效,分析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假体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3年6月至2002年5月期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85例,其中226例患者(246例膝)纳入研究,男47例,女179例;年龄(62.2±9.4)岁(32~78岁)。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6例43膝,骨关节炎188例201膝。统计假体生存时间10年以上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活动度及术后影像学改变,分析假体生存情况及影响假体生存的因素。结果 160例(177膝)随访10年以上,术后平均随访11.9年(10~18年),总的10年假体生存率为93.6%,15年假体生存率为92.8%。后十字韧带保留假体与后稳定型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与不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56.58±11.05)分,末次随访为(92.29±10.95)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4.8°±24.0°,末次随访为99.7°±17.6°,膝关节伸直迟滞由术前平均8.4°±9.1°改善为0.5°±2°。翻修手术15例,原因为感染10例、无菌松动3例、关节僵硬1例、髌骨原因1例。结论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可获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10年假体生存率可达90%以上。是否保留后十字韧带、是否行髌骨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长期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事闲读,忽见英国服装专家詹姆斯·莱巴的服装流行周期说,觉得有趣,亦耐琢磨。根据詹姆斯·莱巴的研究,服装的流行趋势和周期是这样的: 15年前——庸俗; 5年前——不知羞耻; 1年前——大胆; 现在——时髦; 1年后——难看; 10年后——丑陋; 20年后——可笑; 30年后——滑稽; 50年后——新奇; 70年后——迷人; 100年后——浪漫; 150年后——漂亮。且不论它是严肃的现实写真还是潇洒的浪漫推衍,应该看到,这种近乎蒙太奇镜头组接的多重感觉叠加,确乎给人一  相似文献   

11.
郭树忠,男,1962年9月出生,甘肃省景泰县人。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1995-1996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等5所大学作访问学者;1996—199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创面愈合实验室工作(博士后)。现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对控制住院费用的作用,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和2010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回顾性分析。2005年和2010年分别有84例患者和219例患者纳入研究。2005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和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分别为70例、14例,2010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和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分别为173例、46例。总住院费用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化验检查费、假体耗材费、输血费、手术费、药品费、治疗费、诊疗费共9项,比较2005年与2010年总住院费用及各项住院费用。结果 2005年单侧全髋和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病例的年龄、性别与2010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年与2010年病例原发疾病种类及使用假体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0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住院费用为40 852.72元,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为73 020.28元,总住院费用较2005年(分别为49 371.35、80 962.61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各项住院费用分别为585.88、145.38、2 885.47、 3 222.32、1 776.15、3 805.29、132.79、4 100.88、30 953.75元,较2005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手术费、治疗费、诊疗费和床位费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下降了35.11%、31.76%、31.40%和30.67%。单侧全髋与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病例各项费用的变化趋势与总体费用相似。结论 2010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住院费用较2005年降低,可能主要与科室从2010年起施行临床路径管理有关。在各项住院费用中,假体耗材费所占比例最大,控制假体耗材费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住院费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正>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春华秋实。1910年至2010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跨越世纪,经历了100年的风雨坎坷,100年的艰苦拼搏,100年的耕耘收获,赢得了今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医院的深深  相似文献   

14.
本刊现有1994~1995年、1996年合订本,每本40元;1997年、1998年合订本,每本50元;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阮玉山  刘佳  彭志  刘飞飞  李绍波 《骨科》2021,12(4):306-310
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8月,前瞻性纳入需行PELD治疗的107例LDH病人,以年龄为依据分组,年龄<45岁的51例纳入青壮年组,年龄≥45岁的56例纳入中老年组。术前1 d、术后1个月、1年和2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并统计复发率。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后1个月、1年、2年的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2年的腰、腿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年、2年的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的复发率(1.96% vs. 8.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根据改良MacNab标准,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6.08%、91.07%。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好,可作为青壮年病人手术治疗LDH的优选方案,同时康复快、麻醉风险小,也是中老年病人的一个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80岁。发现右侧阴囊包块2年余,进行性增大1年,于2008年6月22日人院。体格检查:腹平软,腹部未扪及包块;右侧阴囊可触及大小约10cm&#215;10cm实质性包块,质韧,活动度较差,阴囊表面未见红肿、溃疡;平卧后包块不能还纳人腹腔,无法触及睾丸及附睾。透光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方法治疗的87例患者术后1年及3年的疗效,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和3年的疗效。结果术后1年和术后3年后的平均改善率为分别(84.0&#177;9.0)%和(85.4&#177;8.1)%,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85~2008年间我国正常男性精液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1985~2008年间国内正常男性精液质量变化趋势。方法:检索历年发表的精子质量方面的文献,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利用散点图和直线回归法,分析近24年正常男性精液精子密度、精液量及精子总数的变化。结果:1985~2008年间国内正常男性精液质量参数中精液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1985~1994年精子密度和精子总数不存在与时间相关的变化(P>0.05),但自1995年后的14年以来,精子密度和精子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精子密度从1995年81.5×106/ml下降到2008年66.7×106/ml,每年降低1.40%;精子总数从1995年257.2×106下降到2008年的185.9×106,每年下降2.15%。结论:1985~1995年间国内正常男性精液质量未见明显变化,而1995~2008年14年间精子密度和精子总数明显降低,很可能与进入重化工时代引起的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