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对某特殊学校耳聋患者进行聋病易感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4(mtDNA)个基因13个位点的筛查,并与该地区正常儿童进行比对,了解其突变基因与位点。方法 2017年3-9月采集52例耳聋患儿与1 131例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对GJB2、SLC26A4、mtDNA及GJB3基因的13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52例耳聋学生中18例(34.63%)突变携带者,携带不同突变基因。GJB2基因突变13例(25.00%),其中纯合突变3例(5.77%),单杂合突变6例(11.54%),复合杂合突变4例(7.69%)。SLC26A4基因突变3例(5.77%),其中纯合突变2例(3.85%),单杂合突变1例(1.92%);mtDNA基因突变2例(3.85%),均为1555A>G均质突变;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而1 131例正常儿童中125例(11.05%)突变携带者,携带不同突变基因。GJB2基因突变79例(6.99%),SLC26A4基因突变35例(3.09%),mtDNA基因突变11例(0.97%),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耳聋患儿与正常儿童耳聋基因检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P<0.001)。结论 该聋哑学校耳聋突变热点基因以GJB2和SLC26A4为主,且GJB2 235delC(19.23%)是最常见突变位点,耳聋基因检测为减少出生缺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 方法 以郑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出生的1 024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行听力筛查及易感基因检测,根据听力初筛结果将其分为听力筛查未通过组与听力筛查通过组,比较两组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及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情况。 结果 1 024例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700例,占68.36%,未通过324例,占31.64%。1 024例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54例(5.27%),其中听力筛查未通过组25例(7.72%),听力筛查通过组29例(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P<0.05);54例耳聋基因突变中:纯合突变3例,杂合突变51例;GJB2基因检出33例,SLC26A4基因检出16例,GJB3基因检出4例,12srRNA基因检出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组GJB2基因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听力筛查通过组(P<0.05)。 结论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有利于迟发型高危新生儿或致病基因携带新生儿筛查,有助于遗传性耳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听力筛查异常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现状及特征。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52 120例听力筛查异常新生儿作研究对象,分别收集入选新生儿的人口资料、特征资料,同时进行听力和基因筛查,使用下一代测序筛选了基因变异类型,统计分析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流行特征。结果 在52 120例异常新生儿中基因检测筛查出3 000例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总携带率为5.756%。其中复合杂合突变29例,突变携带率为0.056%;GJB2基因位点异常1 478例、GJB3基因位点异常370例、SLC26A4基因位点异常898例、12SrRNA基因位点异常150例和TMC1基因位点异常75例,突变携带率分别为2.836%、0.710%、1.723%、0.288%和0.144%。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基因位点是GJB2c.235delCc.109G>ASLC26A4c.919-2A> G,其次是GJB3.5380TGJB3.5547G>AGJB2c.299_300delATMT-RNR1中的同质突变最常见,包括m.14940Tm.1555T>Am.1555T>A结论 河南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于数据库,主要为GJB2c.235delCSLC26A4 c.919-2A>Gm.1555A>G基因位点;在不能排除该基因致病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该人群的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管理现状,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海淀区2012-2014年所有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2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共分娩新生儿90 816人,耳聋基因筛查89 924人,筛查率99.02%。发现耳聋基因突变4225例,基因携带率4.70%。在89 924例筛查新生儿中,筛查出GJB 2基因杂合突变2296例(携带率为2.55%),GJB 3基因杂合突变292例(携带率为0.32%),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1428例(携带率为1.59%),线粒体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192例(携带率为0.21%),GJB 2基因纯合突变10例(携带率为0.01%),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7例(携带率为0.01%)。此外,筛查发现同时具有2~3个基因突变携带者66例(携带率为0.07%)。在所有携带有耳聋基因突变的儿童中,有14名儿童诊断为听力损失,其中2名儿童是耳聋基因杂合突变,12例为耳聋基因纯合突变。结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弥补听力筛查的不足,可以预知与遗传有关的迟发性听力损失和潜在的听力损失高危儿童。为提高对整体筛查流程的监管和筛查质量,应该整合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信息系统和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系统。加强对新生儿家长有关耳聋基因筛查和听力筛查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降低该地区耳聋发生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张家港地区出生的新生儿,采集其足跟血进行4个耳聋基因15个突变热点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听力诊断异常但基因筛查结果为通过或携带GJB2与SLC26A单/多杂合突变的新生儿血液样本进行GJB2全外显子检测。结果 6 800例新生儿中,检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357例,总携带率为5. 250%,7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174例(2. 559%),SLC26A基因杂合突变126例(1. 853%),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32例(0. 471%),GJB3杂合突变18例(0. 265%)。22例听力诊断异常但基因筛查结果为通过或携带GJB2与SLC26A单/多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中,9例携带GJB2:c. 109GA突变,突变率为40. 910%。结论张家港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和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药物性耳聋基因(线粒体DNA 12SrRNA)突变携带率较高。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不仅能够从分子水平发现可能出现听力损伤的高危新生儿,还能了解当地的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对制定有针对性的耳聋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探讨耳聋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PCR法对42 d复筛耳声发射技术(OAE)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检测不合格的134例新生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GJB2(235delC、299-300delAT),SLC26A4(IVS7-2AG、2168AG)和mt DNA12SrRNA(1555AG、1494CT)检测。结果:发现22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16.42%,其中含2例235delC纯合突变、10例235delC杂合突变、1例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2例IVS7-2AG纯合突变、6例IVS7-2AG杂合突变和1例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结论: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及干预,临床开展该检测项目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2017,(11):1654-1656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与SLC26A4基因筛查的结果,探讨耳聋基因SLC26A4基因筛查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2 754例,采集脐带血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同时,在新生儿出生48~72 h内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 d进行听力复筛。结果 2 754例新生儿中,听力初筛通过率98.33%(2 708/2 754),听力复筛通过率为82.60%(38/46)。听力筛查阳性率0.29%(8/2 754);耳聋基因筛查阳性率2.90%(80/2 754),明显高于听力筛查阳性率。其中SLC26A4基因携带率1.05%(29/2 754),包括1229C>T杂合突变2例;1229C>T纯合突变1例;1975G>C杂合突变2例;2168A>G杂合突变4例;IVS7-2A>G杂合突变19例;IVS15+5G>A杂合突变1例。且29例SLC26A4基因携带者听力筛查全部通过。结论新生儿SLC26A4基因检测是对传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必要补充,能早期发现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避免语前聋、迟发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韶关新生儿GJB2、SLC26A4(PDS)、GJB3、MT-RNR1(12SrRNA)耳聋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对2014年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328例新生儿采集足跟血,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GJB2、SLC26A4(PDS)、GJB3、MT-RNR1(12SrRNA)4个基因的20个高发突变位点进行检测。 结果 4个基因在328份标本中有突变的有25例,突变率为7.62%。GJB2突变的有6例,突变率为1.83%。SLC26A4(PDS)突变的有12例,突变率为3.66%。MT-RNR1(12SrRNA)突变的有7例,突变率为2.13%。在328例检测新生儿中未检测出GJB3的突变。 结论 2013年韶关新生儿GJB2、SLC26A4(PDS)、GJB3和MT-RNR1(12SrRNA)突变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变率最高的位点是IVS7-2A>G位点,突变率为3.05%。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赣南地区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的携带和突变情况,探讨听力和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赣南地区出生听力复筛未通过新生儿200例(目标人群),42 d~3月龄时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足跟血或外周血提取DNA,对4个常见基因线粒体12SrRNA、核基因GJB2、GJB3和SLC26A4中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3月龄进行声导抗(AIM)、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ABR)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反应(ASSR)等诊断性听力学检查,分析听力和基因筛查结果。结果 200例新生儿中共检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41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27例,包括235delC杂合突变17例,235delC纯合突变4例,235delC/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3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2例,299del AT杂合突变1例;GJB3基因(538C>T)杂合突变1例;SLC26A4(PDS)基因突变11例,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7例,2168A>G杂合突变4例;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2例,其中1555A>G和1494C>T同质突变各1例。15例有耳聋家族史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7例,185例无耳聋家族史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34例,有耳聋家族史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耳聋家族史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力筛查未通过并伴有耳聋家族史新生儿可作为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的重点对象,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可以弥补单纯听力筛查的不足,有助于遗传性耳聋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对遗传咨询、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模式。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通过的1 028名为对照组,未通过的514名为实验组,进行GJB2、GJB3、线粒体12srRNA和SLC26A4等4个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的检测,检测位点包含4个基因的20个热点突变。结果 514名实验组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0例,阳性率7.78%,其中致病突变7例(GJB2 235del C纯合突变1例,GJB3 538C→T杂合突变6例),阳性率1.36%;杂合突变33例,阳性率6.62%。1 028名对照组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5例,阳性率4.38%,其中致病突变3例(rRNA1555A→G纯合突变1例,GJB3 538C→T杂合突变和547G→A杂合突变各1例),阳性率0.29%;杂合突变42例,阳性率4.09%;听力初筛未通过婴儿的耳聋基因阳性率、致病突变率和杂合携带率均明显高于初筛通过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可作为目标人群进行耳聋易感基因筛查,鉴于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中仍有较高的耳聋基因阳性率,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新生儿听力和耳聋易感基因的联合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情况,为临床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1121例新生儿进行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筛查位点为我国常见的3个致聋基因GJB2(c.235 del C、c.299-300 del AT)、线粒体DNA 12S rRNA(c.1494 C>T、c.1555 A>C)和SLC26A4(c.2168 A>G、c.IVS7-2 A>G)的6个突变位点;基因突变者进行测序验证及听力诊断.结果 11121例新生儿中发生耳聋基因突变者517例,其中纯合突变39例、杂合突变469例、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2例,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7例,阳性率4.65%.基因突变包括:GJB2突变286例(包括2例c.235 del C杂合突变复合c.299-300 del AT杂合突变);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189例;SLC26A4基因突变35例;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7例,男婴耳聋基因突变阳性率显著高于女婴(χ2=8.653,P<0.01).测序结果与PCR结果一致,517例基因突变新生儿中13例发生听力损伤,其中轻度6例,中度3例,极重度4例.结论 GJB2基因的c.235 del C位点突变率最高,其次为SLC26A4基因的c.IVS7-2A>G位点,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的c.1494C>T位点突变极低,不属于本地区的致聋热点基因,且男女婴之间突变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为该地区耳聋基因筛查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韶关地区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为开展遗传咨询和建立耳聋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重PCR联合导流杂交技术检测1 242例新生儿的4个耳聋基因的13种突变位点。结果耳聋基因携带者共检出53例(4. 27%,53/1 242),其中SLC26A4检出24例(1. 93%,24/1 242); GJB2检出19例(1. 53%,19/1 242); mt DNA检出8例(0. 64%,8/1 242); GJB3检出2例(0. 16%,2/1 242)。结论韶关地区人群最主要的耳聋基因是SLC26A4,IVS7-2A>G为其突变热点;其次是GJB2基因,235delC为其突变热点。对新生儿人群进行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有助于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广西柳州新生儿进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筛查及G6PD基因多态性检测,为遗传咨询及精准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足跟干滤纸血片81 112例进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定量分析,选取2 595例阳性结果中的329例,及酶活性筛查正常女性新生儿50例,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进行中国人最常见的12种G6PD基因多态性(95A>G、383T>C、392G>T、487G>A、517T>C、592C>T、 871G>A、1004C>A、1024C>T、1360C>T、1376G>T、1388G>A)检测。结果 329例酶活性筛查阳性样本中男性236例,女性93例,检出野生型样本28例(男性9例,女性19例),基因突变301例(91.5%),其中包括男性半合子突变227例,女性纯合突变7例,女性复合杂合突变20例,女性杂合突变47例。基因突变类型分布:95A>G突变71例,392G>T突变1例,517T>C突变1例,592C>T突变1例,871G>A 突变12例,1004C>A突变3例,1024C>T突变31例,1360C>T 突变1例,1376G>T突变69例,1388G>A 突变111例,未发现383T>C及487G>A突变。50例酶活性筛查正常女性新生儿检出杂合突变携带者4例。结论 G6PD基因1388G>A、95A>G、1376G>T突变为本地区常见突变类型,基因诊断可有效检出女性杂合子携带者,建议表型和基因型结合的筛查方法,提高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听力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探讨新生儿听力联合基因筛查的意义。方法 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622例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进行GJB2、GJB3、线粒体12SrRNA 、SLC26A4 4种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的检测,检测位点包含了以上基因的20 个热点突变位点。结果 622例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8例,阳性率7.72%。其中GJB2突变 32例,占总检出率的66.67%,SLC26A4突变11例,占22.91%,GJB3 突变5例,占10.42%,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SLC26A4突变和GJB3 突变(χ2=25.767,P<0.01),未检测到线粒体 DNA 基因1494C>T 和 1555A>G 突变。确诊听力损失7例,其中3例耳聋基因检测阳性,分别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和GJB3 538C→T杂合突变。结论 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聋病基因阳性率较高,可作为目标人群进行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联合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有助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病因,早期确诊并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张家港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情况以及流行特点,实现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张家港地区2017年8月15日-2019年7月31日出生的新生儿,采集其足跟血进行4个常见耳聋基因15个突变位点检测,统计分析基因检测结果。结果2017年8月-2019年7月张家港地区活产数为21847例,共有14673例新生儿通过采集足跟血进行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筛查率为67.16%。在14673例新生儿中有687例未通过耳聋基因筛查,耳聋基因突变率为4.68%,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347例(2.36%),GJB3杂合突变32例(0.22%),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228例(1.55%),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2例(0.14‰),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2例(0.14‰),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64例(0.44%)。687例耳聋基因携带者有683例均接受后期随访,有4例失访,失访率为0.58%。结论张家港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药物性耳聋基因(线粒体DNA 12SrRNA)突变携带率较高。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不仅能够从分子水平发现可能出现听力损伤的高危新生儿,还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实现对听力障碍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从而实现优生优育、进一步提高儿童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新生儿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CAD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8月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278 180例在青岛地区出生的新生儿干血滤纸片中酰基肉碱水平,对筛查出的疑似MCADD患儿通过尿有机酸检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编码基因(ACADM)基因突变检测进行确诊。结果 共确诊4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患病率0.001 4%(1/69 545)。患儿临床表现无明显异常,串联质谱检测均有中链酰基肉碱(C6~C10)升高。4例患儿共检测到7种ACADM基因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为c.1 040G>T(p.G347V)/ c.1 040G>T(p.G347V),其它3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157C>T(p.R53C)/ c.709-1G>A;c.1 085G>A(p.G362E)/ c.461T>G(p.L154W);c.587G>A(p.G196E)/ c.387+1delG。尿有机酸检测1例患儿4-羟基-苯乙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指标升高,肝功能异常。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随访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 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配合基因检测可以对MCADD早诊断,对预防疾病发作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青岛地区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的SLC22A5基因突变特点,探讨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8月对278 180例新生儿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并且利用肉碱转运蛋白基因突变检测对游离肉碱降低的患儿进行确诊。结果 共确诊5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发病率0.001 8%(1/55 636)。对确诊患儿给予左旋肉碱治疗,100~300 mg/(kg·d),分3次口服,随访治疗1个月后,血游离肉碱均升至正常。5例患儿均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为c.1400C>G(p.S467C)/ c.1400C>G(p.S467C),其它4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1400C>G(p.S467C)/c.1433C>T(p.P478L);c.1400C>G(p.S467C)/c.760C>T(p.R254X);c.1400C>G(p.S467C)/c.428C>T(p.P143L);c.1400C>G(p.S467C)/c.393+1G>A(错误剪接)。结论 c.1 400C>G(p.S467C)为青岛地区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SLC22A5基因主要突变(60%)类型,基因检测分析有助于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诊断。左旋肉碱治疗效果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Citrin蛋白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活产新生儿中的患病率,进一步分析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石家庄地区2014年1月—2019年12月出生的160 061例新生儿进行血氨基酸水平检测,对疑似患儿进行基因检测。结果:160 061例新生儿中,筛查阳性患儿20例,经SLC25A13基因检测,确诊1例;另1例患儿筛查阴性,于不足1个月因皮肤黄染加重入院,查血串联质谱,显示瓜氨酸和甲硫氨酸升高,尿有机酸结果示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此例患儿筛查呈现假阴性。Citrin蛋白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的患病率为2/160 061。基因确诊的1例患儿为SLC25A1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为c.1021+1G>A、c.851_854delTATG,其中c.1021+1G>A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结论:串联质谱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可及早发现Citrin蛋白缺乏症患儿;部分患儿筛查呈现假阴性;Citrin蛋白缺乏症在石家庄地区新生儿中的患病率2/160 061;发现了1种SLC25A13基因新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