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A)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存在的关系,探讨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2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测定细菌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和rmtD 5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1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全部耐药,1株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另外4种表现为中度耐药.基因检测显示armA阳性率为90%,且armA基因存在变异,未检测到rmtA、rmtB、rmtC和rmtD基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为本次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的主要原因,且armA基因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介导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两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28抹,用K-B法测定18种抗菌药物;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MIC值;PCR检测armA、rmtA、rmtB...  相似文献   

3.
张利娟  郝邯生  毕玲 《天津医药》2012,40(5):456-459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耐药分析.方法:收集天津地区2所医院2010年8月-12月临床分离的152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药敏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鲍曼不动杆菌扩增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npmA)并测序.结果:15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0),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5.79%)和左氧氟沙星(36.84%),对其他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45%以上.83株耐氨基糖苷类菌株中armA阳性率为87.95% (73/83),占实验菌株的48.03%(73/152),未检出其他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阳性菌株耐药严重,除多黏菌素B外,armA阳性菌株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rmA阴性菌株(均p<0.01).多重耐药和泛耐药占的比例在armA阳性株中(100%和69.86%)也明显高于阴性株(21.52%和11.39%).结论:armA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未检出其他6种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与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关系,探讨多药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采用K-B法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5种(armA,rmtA,rmtB,rmtC,rmtD)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1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全部耐药,1株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另外4种药物表现为耐药,6株对1~2种药物表现为耐药,其余3株对5种药物全部敏感。基因检测显示rmtB和armA阳性率为15%,未检测到rmtA,rmtC,rmtD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并在其中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从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集的110株鲍曼不动杆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并筛选出对阿米卡星MIC≥256μg/mL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法检测7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E、NpmA)和3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6′)-Ib、ant(3″)-Ia、aph(3′)-I)。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率较高(46.4%~65.4%),armA、aac(6′)-Ib、ant(3″)-Ia、aph(3′)-I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6.7%(40株)、51.7%(31株)、81,7%(49株)、58.3%(35株),其余基因未检出。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6.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与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与外排泵adeA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A: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T-PCR)法检测ade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8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全部敏感(100%),其次是美罗培南(73.2%)、亚胺培南(70.9%).耐药率最高的是庆大霉素(84.9%),其次为美罗西林(83.7%)和环丙沙星(79.1%).55株菌为多重耐药株(64%),其中5株(5/86)对多粘菌素B外的所有抗菌药物耐药(5.8%).adeA的检出阳性率为84.9%(73/86),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adeA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敏感菌株,其中3株相对表达量为敏感菌株平均表达水平的30倍以上.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情况严重,其主动外排系统adeA基因表达增强在多重耐药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一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13年1至3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共32株,用分子鉴定法确认为鲍曼不动杆菌,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7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本组32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2')-Ⅰb 32株(100.0%)、aac(3)-Ⅰ 15株(46.9%)、aac(6')-Ⅰb 19株(59.4%)、ant(3")-Ⅰ 20株(62.5%)、aph(3')-Ⅰ 19株(594%),与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 25株(78.1%).阳性基因共分为7种检测模式,其中以aac(2')-Ⅰb+ aac(3)-Ⅰ+ aac(6')-Ⅰb+ ant(3")-Ⅰ+ aph(3')-l+armA等6种基因均阳性的模式最高,为12株(37.5%).结论 产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2')-Ⅰb、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与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是本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在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检出aac(2')-Ⅰb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老年患者分离株16SrRNA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方法采用PCR检测20株鲍曼不动杆菌老年患者分离株12种16SrRNA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7株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19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aac(3)-I阳性率为95%,ant(3″)-I为95%,aac(3)-II为40%,aac(δ′)-Ib为15%)]。6号株armA基因测得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核酸库(GenBank)已登录的armA氨基酸不同,为新亚型。结论本组鲍曼不动杆菌老年患者分离株95%携带16SrRNA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Acinotobacter baumannii)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对71株MDR A.baumanni用VITEK分析仪进行药敏分析,通过PCR和测序探索质粒上的相关耐药基因(aaaCl,aacC2,aacC3,aacA4和armA)。结果 71株A.baumanni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73%和20%,其中20%的菌株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完全耐药,且aaaCl、aacA4和arm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100%和84.5%。结论质粒上广泛携带aacCl、aacA4和armA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整合酶基因在天津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株中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分析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地区3家医院5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用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结合以往检测的耐药基因,采用聚类法对5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菌株亲缘性分析。结果:5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47株含有Ⅰ类整合酶基因,其中有23株检出可变区结构,未检出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可变区所携带的aacA4和aadA1基因盒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5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含有3个克隆株。结论:天津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主要存在Ⅰ类整合子,聚类分析方法可对所有菌株分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特殊耐药现象(双抑菌圈)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机制.方法 用K-B法、E-test法、三维试验等方法对其耐药表型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2种核糖体甲基化基因和Ⅰ类整合子进行检测,并对PCR产物测序.结果 细菌的这种特殊耐药表型是稳定的;PCR结果表明:这株菌含有Aac(3)-Ⅱ钝化酶基因、armA核糖体甲基化耐药基因和1000bp左右的Ⅰ类整合子.结论 这株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是多种耐药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这尚不能满意地解释这种特殊的耐药现象,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检测20株多重耐药ECO菌1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1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5.0%),并为新亚型;16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80.0%)。15号株rmtB基因测得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核酸库(GenBank)已登录的rmtB氨基酸不同,为新亚型。结论本组多重耐药ECO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与产16S rRNA甲基化酶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相关。多重耐药ECO菌存在新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3.
郑韵芳 《海峡药学》2002,14(3):59-61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的2001年122株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测的13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0%,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为10%,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在43%-100%之间,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而亚胺培南和加酶的抗生不比对鲍曼不动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贵阳某三甲医院阴沟肠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及其之间的同源性,指导本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110株阴沟肠杆菌的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aph(3')-VI、aac(3)-I、aac(3)-II、aac(3)-III、aac(6')-Ib、ant(2')-I和ant(3')-I),2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B)和整合子基因intI,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用ERIC-PCR方法分析110株阴沟肠杆菌间的同源性。结果 110株阴沟肠杆菌共检出5种AMEs基因,aac(6')-Ib检出率最高,未检出aph(3')-VI和aac(3)-I,AMEs基因总阳性率为46.36%(51/110),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总阳性率为8.18%(9/110),intI的阳性率为47.27%(52/110);10株阿米卡星耐药株中有9株检出aac(3)-III,庆大霉素耐药株和妥布霉素耐药株均以aac(6')-Ib检出率最高;82.73%的菌株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相符;110株阴沟肠杆菌被分为20个型别。结论 本院阴沟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间符合率高,部分菌株间存在克隆播散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09年全院患者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出23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NET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37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中,痰液的构成比为67.93%,分泌物、脓液为12.24%,血液为3.37%,尿液为2.95%,引流液为2.11%,脑脊液、咽拭子均为1.27%,其他为2.95%。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中,以重症监护室(ICU)为主,占44.30%;其次为内科和外科,分别占20.68%、20.2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最低,为9.70%,其次为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均为44.73%。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定、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头孢吡肟等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主要分布于各ICU,对多种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有升高趋势。提示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防止耐药率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19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与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对2007-2010年间临床分离的11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119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89.92%(107/119),科室主要分布于ICU34.45%(41/119),其次为神经外科26.05%(31/119);2009年与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大于50%,而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大于8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不断发生变化,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高且耐药率增加较快,临床应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0-2012年间本院呼吸科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呼吸科2010-2012年间分离的283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及阳性检出率,药敏结果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 结果: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14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碳青酶烯类上升幅度最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他啶,达93.4% ;耐药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B,仅1.9%;其次,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米诺环素,阿米卡星等耐药率相对较低 结论:来源于本院呼吸内科病房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很高,临床必需加强耐药监测,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