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以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氏蓝(EB)含量及免疫组化法来观察TGF-β1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3h,BBB 通透性开始增加,24h达高峰,72h后明显减弱。同时,TGF-β1在缺血再灌注3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持续至72h,72h后逐渐减弱。结论:脑缺血后BBB的破坏与TGF-β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TGF-β1参与了BBB内皮细胞破坏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缺血再灌注3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持续至72h,72h后逐渐减弱。结论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修复与TGF-β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TGF-β1参与了神经元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和Occludin的变化,探讨BBB的结构改变及Occludin的表达异常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h、12h、24h、72h组,应用透射电镜、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区皮质BBB的超微结构,Occludin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皮质BBB的超微结构受损,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上述变化开始于再灌注后3h,再灌注24h达到高峰,72h开始减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BBB的超微结构损伤及Occludin的表达下降加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乌司他丁,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h、24h、48h、72h处死大鼠.通过测定损伤侧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鼍来观察BBB通透性的改变,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同侧脑部MMP-9活性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EB含量增加,24h最明显;MMP-9活性明显升高,48h达高峰.乌司他丁处理组EB含量及MMP-9活性水平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MMP-9的活性,减轻BBB通透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钙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钙离子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 方法 插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将1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再灌注6h、12h、24 h、48h、72 h五个时间段,再灌注后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立即分别腹腔注射尼莫地平和生理盐水2 mg/kg.每12小时注射一次,用甲酰胺荧光法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段BBB通透性破坏的情况,TTC染色后计算梗死灶体积百分比.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BB通透性和梗死灶体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且BBB通透性的增加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再灌注后12 h,第二个高峰在再灌注后48 h.尼莫地平组BBB通透性及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的增加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增加BBB的通透性和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再灌注后给予尼莫地平可加重这些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尼膜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 脑屏障 (BBB)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的大鼠模型 ,缺血 2h后再灌注。实验分尼膜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每组分再灌注 6h、12h、2 4h、4 8h、72h 5个时段 ,再灌注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尼膜同 2mg/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 ,每12h注射 1次。用荧光法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段BBB通透性破坏的情况 ,TTC染色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随时间延长 ,BBB通透性和梗死体积百分比逐渐增加 ,且BBB通透性的增加呈现两个高峰 ,分别为再灌注后 12h和 4 8h ;尼膜同组BBB通透性及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增加BBB的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 ,再灌注后给予尼膜同可加重这些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体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将4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再按再灌注时间分为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 h、48 h及72h组(各6只)。缺血再灌注组用线栓法制备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伊文氏蓝(EB)含量来评价血脑屏障的通透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ZO-1和occludin的表达。取EB漏出最多组的时间点,增设黄体酮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各6只),与相同时间点的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观察黄体酮对ZO-1、occludin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结果 缺血2h再灌注3h时脑组织EB含量开始增加,再灌注24 h时达高峰;ZO-1、occludin的表达在缺血2h再灌注3h时开始下降,再灌注24 h时达最低。黄体酮干预组EB含量明显低于缺血2h再灌注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酮干预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缺血2h再灌注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黄体酮町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的降低,从而起到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后氧自由基(OFR)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的时相关系。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分别在脑缺血2h后再灌注各时间点观察脑组织EB含量,血清超氧化物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OFR与脑组织EB含量有相同时相变化趋势,参与BBB通透性增高的整个过程,同期伴随MMP-2表达,且OFR峰值期与BBB通透性增高的第一高峰时相符合。结论OFR是导致BBB通透性增高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其通透性增高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MMP-2激活可能是OFR损伤BBB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大鼠脑卒中过程中血脑屏障 (BBB)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ICAM - 1 )的表达。  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堵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正常血压SD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在缺血至梗塞不同时期 ,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脑组织BBB内皮细胞ICAM - 1表达。  结果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缺血 1h ,BBB之内皮细胞开始出现ICAM - 1的表达 ,至 6h达高峰 ,并持续至 1 68h;正常血压大鼠则在脑缺血至 3h开始出现ICAM - 1的表达 ,至 1 2h达高峰 ,并持续至 1 2 0h。两种大鼠在缺血早期对侧非缺血区脑组织BBB之内皮细胞亦有少量ICAM - 1的表达。  结论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未缺血时BBB内皮细胞未见ICAM - 1的表达 ;缺血性脑卒中时ICAM - 1开始表达及达高峰时间均早于正常血压大鼠 ,持续时间亦较正常血压大鼠为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瞬时感受器电位(TRP)C1和TRPM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 h组、缺血2h再灌注12h组、缺血2h再灌注24h组、缺血2 h再灌注72 h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层TRPC1和TRPM7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TRPC1和TRPM7均有均有少量表达.脑缺血2 h再灌注3 h TRPC1表达开始增加,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再灌注12 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再灌注72 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M7表达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峰在再灌注24h.结论 TRPC1和TRPM7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ZO-1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ZO-1 mRNA表达。结果 EPO预处理能够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P<0.01),并显著上调缺血脑组织中ZO-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EPO通过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ZO-1的表达,降低BBB通透性,这可能是EPO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组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缺血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其干预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应用β-七叶皂甙钠予以干预。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点组织学改变和ICAM-1、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1)β-七叶皂甙钠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2)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增加,ICAM-1于再灌注后24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h表达达高峰,随后降低,但再灌注后72h两者表达仍高于正常水平;(3)β-七叶皂甙钠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48h缺血区ICAM-1、VCAM-1的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VCAM—1大量表达,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β-七叶皂甙钠能降低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减轻脑组织损伤,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的激活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线栓法制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TLR2和核因子-κB(NF-κB)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缺血脑组织的分布和表达量,同时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缺血脑组织内浓度,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TLR2蛋白在缺血半影区及皮质区、纹状体区有表达,且在灌注早期(即1h)即有增强表达,在3 h即达高峰;皮质区和纹状体区NF-κB表达从6 h开始逐渐增强,于再灌注24 h达高峰;缺血侧半球皮质内TNF-α变化规律与NF-κB相似,但表达高峰在再灌注12 h;TLR2蛋白的表达与NF-κB和TNF-α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TLR2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被激活,可能通过NF-κB导致炎性因子TNF-α等的大量表达介导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不同时间点NF-кB、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β-七叶皂甙钠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NF-кB、ICAM-1、VCAM-1蛋白的表达。并在大鼠于脑缺血前24h、1h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给予β-七叶皂甙钠5mg/kg,2h MCAO,再灌注24h、48h后取脑,运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кB、ICAM-1、VCAM-1蛋白表达,分析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效应。结果(1)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NF-кB及ICAM-1、VCAM-1表达均增加,NF-kB于再灌注后12~24h表达达高峰,Ⅰ- CAM-1于再灌注后24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h表达达高峰。(2)NF-кB的表达与血管内皮I- CAM-1、V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3)β-七叶皂甙钠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48h缺血区NF-кB、ICAM- 1及VCAM-1的表达增加。(4)β-七叶皂甙钠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减少41.8%。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后NF-кB、ICAM-1、VCAM-1大量表达,这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2)脑缺血后NF-кB的活化可能与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蛋白表达调控有关。(3)β-七叶皂甙钠能够减轻脑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海马区c-fos mRNA和FOS蛋白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插入丝线结扎(LMCAO)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缺血模型,分别按照30min至7d的不同灌注时间取材,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标记各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c-for mRNA表达数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各实验组大鼠脑组织中海马区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 c-fos mRNA阳性细胞在MCAO缺血再灌注1h开始表达,2h达高峰,至2d时c-fos mRNA阳性细胞表达基本消失;c-fos免疫活性细胞从2h开始表达,4h达高峰,4d时表达基本消失。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 mRNA与FOS蛋白在海马区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上规律性。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后可诱发FOS蛋白和c-fos mRNA表达增加,且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β-七叶皂甙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β-七叶皂甙钠(SA)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荧光分光光度定量的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伊文思蓝含量来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的改变,取伊文思蓝漏出最多的时间点,设SA干预组、盐水组,于术前30min分别给予等剂量的SA、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比较观察sA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缺血2h再灌注3h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开始增加,再灌注24h达高峰.在缺血2h再灌注24h组术前给予SA干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低于手术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起到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腺苷预处理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的病理结构、脑梗死面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再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把各组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5只大鼠)。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 (1)TTC染色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见梗死区扩大,腺苷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组。(2)F组可见少量VEGF阳性表达,IR组和AP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增多,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AP组在6 h、24 h VEGF阳性表达比IR组增强(P均<0.05),在72 h时AP组VEGF阳性表达较IR组减少(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的表达;VEG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不同时间点NF-κB、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β-七叶皂甙钠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NF-κB、ICAM-1、VCAM-1蛋白的表达.并在大鼠于脑缺血前24h、1h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给予β-七叶皂甙钠5mg/kg,2h MCAO,再灌注24h、48h后取脑,运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ICAM-1、VCAM-1蛋白表达,分析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效应.结果 (1)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NF-κB及ICAM-1、VCAM-1表达均增加,NF-κB于再灌注后12~24h表达达高峰,ICAM-1于再灌注后24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h表达达高峰.(2)NF-κB的表达与血管内皮ICAM-1、V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3)β-七叶皂甙钠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48h缺血区NF-κB、ICAM-1及VCAM-1的表达增加.(4)β-七叶皂甙钠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减少41.8%.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ICAM-1、VCAM-1大量表达,这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2)脑缺血后NF-κB的活化可能与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蛋白表达调控有关.(3)β-七叶皂甙钠能够减轻脑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Survivin及Bcl-2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Survivin、Bcl- 2表达和细胞凋亡,探讨其意义。方法:体重2 90~3 10g肾性高血压Wistar大鼠5 0只随机分成2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及B组(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用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分别观察再灌注6、12、2 4、48和72h脑组织Survivin、Bcl- 2表达和凋亡细胞。结果:在缺血再灌注组中:①再灌注6h时较多Survivin表达,到72h仍见强烈表达;②再灌注6h即可见Bcl -2表达较多,2 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③再灌注6h后已出现较多凋亡细胞,在72h达高峰。假手术组及再灌注组的非缺血侧未见Survivin、Bcl- 2阳性细胞,但见0~2个凋亡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Survivin、Bcl- 2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Zea Longa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区脑组织中微血管VCAM-1阳性细胞数,RT-PCR法观察其mRNA表达。结果①模型组VCAM-1阳性细胞在再灌注2 h后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多,24 h后达高峰,72 h开始下降,各时间点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VCAM-1 mRNA在再灌注2 h后开始表达,12 h后达高峰,24 h开始降低,各时间点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1)。②假手术组VCAM-1阳性细胞数少见,VCAM-1 mRNA表达水平低。③治疗组(24 h)VCAM-1阳性细胞数比假手术组增多(P<0.05),但较模型组少(P<0.05);VCAM-1 mRNA表达比假手术组高(P<0.05),但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CAM-1及VCAM-1 mRNA表达增多;人工合成E-选择素可降低VCAM-1及VCAM-1 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减轻炎症反应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