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许静  毕宏生  姜建 《山东医药》2009,49(42):114-115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是部分角膜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最初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和保持一个透明的角膜植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小直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安全、有效性,探讨该手术对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价值。方法对8例(8眼)>65岁的老年偏心性角膜小穿孔患者行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观察植片透明度、视力变化、术后并发症,分析角膜曲率计散光,记录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结果 8例(8眼)均保持了眼球的完整性。角膜植片透明5例(62.5%),轻度瘢痕性混浊3例(37.5%)。所有患者未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0010.2提高到0.150.2提高到0.150.5(t=10.31,P=0.000),最佳矫正视力达0.25以上。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2.64±0.78)D。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平均为(2 485±260)cells/mm2。结论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增视效果明显、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在角膜小穿孔急诊手术的情况下可用甘油保存角膜替代新鲜角膜。  相似文献   

3.
张芳  迟海峰 《山东医药》2003,43(8):13-13
我们对41例角膜病患者进行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出院后仍与医院建立一个良好咨询与治疗的绿色通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路琦  胡兵  刘翠红 《山东医药》2010,50(3):25-25
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开展的新型后板层角膜移植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技术难度大、手术要求高,具有术后感染、新生血管、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及散光控制好、视力恢复较快等优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为16例患者施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 5 6例 10 2眼行 L ASIK治疗近视 ,术前屈光度 - 6 .0 2± 2 .85 D(- 1.5 0~ - 9.5 0 D) ,散光 - 0 .48±0 .19D(0~ - 0 .75 D)。随机分为两组 , 组角膜瓣蒂部位于鼻侧 , 组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术后 3个月与术前相比 ,角膜散光均发生改变 (P<0 .0 1) , 组中原循规性角膜散光值下降 0 .2 2± 0 .10 D, 组中原循规性角膜散光值增加 0 .2 5± 0 .13D,散光轴无显著性改变。认为角膜瓣蒂部位置影响 L ASIK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蒂部位于上方时有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位于鼻侧时有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家干  曹誉 《山东医药》2005,45(27):41-42
对81例青光眼患者分别应用三角形巩膜瓣切口、横矩形巩膜瓣切口、舌形巩膜瓣切口行小梁切除,并对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值与眼压进行检测。认为行三角形巩膜瓣切口者在术后1、2个月时,角膜散光度数最低。  相似文献   

7.
胡华 《山东医药》2004,44(11):64-64
板层角膜移植术指非全层角膜移植,手术切除角膜前面的病变组织,留下底层组织作为移植床。1995年10月~2003年10月,我院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术24例(24眼),均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43例,术后配合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80例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采用LASEK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LASEK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达到1.0(1.0±0.06)。屈光度观察组柱镜(-0.27±0.07)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58±0.10)D,P〈0.05;观察组球镜(-0.31±0.16)D,与对照组的(-0.33±0.18)D比较,P〉0.05。观察组40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主观感觉满意,自感无夜间眩光、光晕、不适等视觉症状。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LASEK矫正近视散疗效优于普通LASEK。  相似文献   

10.
王伟献 《山东医药》2005,45(18):57-58
1998年7月至2002年9月,我们对56例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残留近视、散光患者施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发展与新的人工晶状体不断推出,白内障手术切口不断缩小,手术源性散光也不断减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已成为常规手术方法。我国地域辽阔,贫困白内障患者众多,因经济条件限制很多贫困白内障患者只能选择硬性人工晶状体,以往为了减轻术后散光和防止切口渗漏多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只有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才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笔者因长期从事扶贫手术,为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步骤,尝试采用近角膜缘透明角膜切口植入硬性后房人工晶状体,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超声乳化治疗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泪膜稳定性。方法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40眼)。A组采用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B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l周及3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并观察泪膜改变情况。结果角膜垂直散光失量J0和水平散光失量P,A组术前与术后1周相比,P<0.01,与术后3个月相比,P>0.01;B组术前与术后l周和3个月相比,P均<0.01。两组术后1周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缩短,与术前相比,P均<0.05,但B组BUT较A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3个月,两组BUT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1)。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I0L植入术可以部分矫正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并可以较早稳定泪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玻璃酸钠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2004年,我们在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性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术,以及穿透性角膜移植+玻璃体切割术的术中、术终应用玻璃酸钠(SH)维持和重建前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钫  邢怡桥  杨燕宁 《山东医药》2005,45(12):21-22
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技术和眼库技术的普及及发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成功率已不断提高,但PKP后的移植排斥反应仍较严重.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对11例(11眼)行高危角膜移植者,在术后急性排斥期联合应用FK506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兴荣  毕宏生 《山东医药》1998,38(12):22-23
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76例(135只眼)散光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散光度及视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组裸眼视力由0.07±0.04提高到0.99±0.21,验光散光度由-2.91±1.39D降至-0.56±0.44D,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LASIK治疗散光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引起角膜散光,甚至长人角膜中央瞳孔区严重损害视力。传统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复发率较高。自2000年以来,我们开展显微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淼  盛迅伦  王旭 《山东医药》2010,50(23):74-75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后暴露性角膜炎(EK)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3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诊断为EK的患者,根据病情分别行单纯常规药物、溃疡表面烧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及最终永久性睑裂缝合术治疗.结果 经常规药物治疗1周后均未达治愈标准,配合溃疡表面烧灼治疗后4眼完全治愈、3眼好转,9例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5眼好转、4眼无效,4例经永久性睑裂缝合术后治愈;视力恢复至0.3以上2眼,0.02~0.3者5眼;1例术后1 a因眼睑闭合不全不能有效缓解再次出现EK,最终行眼内容剜除术.结论 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EK患者明确诊断后序贯行常规药物、溃疡表面烧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及永久性睑裂缝合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术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散光特征,并与年龄、眼轴、角膜中央厚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被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498例(眼),观察角膜散光情况,对年龄、眼轴、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等因素与角膜散光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选取对象年龄为(72.19±9.98)岁,角膜散光值(1.13±0.84)D,顺规性散光152眼(30.52%),逆规性散光249眼(50%),斜轴散光97眼(19.48%);年龄增长跟眼轴变化呈现正相关。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术前角膜散光患病率较高,主要是轻到中度散光;随着年龄增加,逆规性散光比例逐渐增大,眼轴变短,散光度数也有增大趋势,尤其是在>80岁的患者。年龄较轻的白内障患者近视眼人群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实施改良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进行分析,对术后患者泪膜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方法将符合治疗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择改良角膜隧道切口,对照组选择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同手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散光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同手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度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Sit值和BUT值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患者采用改良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安全性高,对患者泪膜功能进行保护,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李倩  郭涛  刘影  王方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4):218-220,227
目的观察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IOL)后视力、矫正散光的有效性及稳定性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术前带有角膜散光(大于1.2D,小于3.0D),年龄61~75岁,平均(67.5土7.5)岁,晶状体混浊Ⅱ~Ⅳ级的的白内障患者20例(25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 IOL(T3-T5),术后第1d、1w、1m、及3m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复查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观察人工晶体轴向的位置,散瞳通过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标记线与角膜缘标记位置的方法确定人工晶体转动度数。结果术后第1d、1w、1m、3m裸眼视力为0.67±0.15、0.635=0.21、0.64±0.17、0.64土0.19,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为0.72±0.23、0.71±0.30、0.74±0.16、0.73±0.20,平均存在散光分别为(0.78±0.35)D、(0.82±0.37)D、(0.81±0.28)D、(0.77±0.33)D,散瞳查AcrySofToric IOL平均轴位偏转为(3.72±1.41)度、(3.63±1.61)度、(3.66±1.53)度、(3.75±1.45)度,各个时间段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及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对于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的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