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208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94例),入院6-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 000 ml(1 000 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质量等营养指标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3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6%(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治疗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随机分为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记录并比较2组入院第1、7、14天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血红蛋白(Hb)以及14d内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院第7天、第14天的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鼻肠管组明显高于鼻胃管组(P0.05);鼻胃管组呕吐、反流、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鼻肠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2-02-2014-02于我院接受颅脑术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2组病人均于术后24h内开始实施等氮、等热量营养治疗7d。其中肠内营养组采用肠内营养制剂供给营养,肠外营养组采用完全静脉营养,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淋巴细胞总数、血乳酸、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营养支持7d后,肠内营养组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而血乳酸、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观察颅脑创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与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治疗第7和14天时,血清总蛋白[(62.04±2.09)和(66.04±2.27)g/L]、白蛋白[(37.75±2.86)和(43.43±2.37)g/L]以及前白蛋白[(177.87±13.89)和(199.43±11.01)mg/L]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00);治疗第7天时胃出血发生率(14.29%,4/28)低于肠外营养组(39.29%,11/2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第14天时,肠内营养组无一例发生胃出血,与肠外营养组(14.29%,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23,P=0.12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肺感染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P=0.592)。提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减少胃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在伤后1周左右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伤后48h内)。比较2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上臂周径(A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快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非腹源性肠梗阻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共4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24例合并非腹源性肠梗阻,其中3例(12.50%)行开颅血肿清除术、5例(20.83%)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16例(66.67%)予保守治疗,均予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24例未合并非腹源性肠梗阻,其中4例(16.67%)行开颅血肿清除术、6例(25%)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4例(58.33%)予保守治疗,均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0和20 d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P=0.008)、白蛋白(P=0.002)、前白蛋白(P=0.031)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后10 d相比,治疗后20 d血红蛋白(P=0.003)、白蛋白(P=0.000)、前白蛋白(P=0.005)水平均降低。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非腹源性肠梗阻,可以有效缓解肠梗阻症状,有利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康复能力。  相似文献   

8.
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的前白蛋白、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36~48h置胃管开始能全力鼻饲,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2组在营养支持前及2周后分别测定血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淋巴细胞总数(TLC)、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使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热能和蛋白质,增加机体抵抗力,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伤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57例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7天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感染并发症及28天死亡率的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中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Ⅰ级-Ⅱ级患者治疗7天后的前白蛋白水平较高(t=2.37,P=0.025,具有统计学意义),ICU感染并发症较少(χ2=7.636,P=0.06,具有统计学意义),28天死亡率低(χ2值4.667,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根据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胃肠功能AGIⅠ级-Ⅱ级患者应尽早启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实施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3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生化指标和氮平衡,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进行统计和预后判断。结果 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氮平衡、并发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维护胃肠功能、减少感染、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内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把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例应用鼻空肠管,对照组200例应用鼻胃管,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及死亡率、并发症状况。结果置管14天后,实验组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为(7.5士1.1)分,对照组为(6.8士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前与置管14天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自(PA)、血红蛋自(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营养支持更有效。实验组发生误吸4例、反流8例、腹泻22例、消化道出血13例、肺感染14例,对照组发生误吸38例、反流45例、腹泻42例、胃潴留24例、消化道出血27例、肺感染59例,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19.8%,对照组死亡率为33.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作用好,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8例年龄≥75岁的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各34例。EEN组在急性卒中发病24h内给予肠内营养,DEN组在发病72h内根据病情给予肠外营养(PN),观察72h无消化道出血可启动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2组应激性溃疡出血(SUB)的发生率。结果 EEN组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低于DEN组(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延迟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SCVD)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和研究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各28例。分别于入院当天、营养支持后10 d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营养支持10 d后,研究组血清总蛋白(TP)、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4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Ig G、Ig A、CD4/CD8水平显著升高,TL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给予患者必须的营养支持,改善机体调节紊乱,增强免疫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role of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childhood epilepsy.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was given to 10 patients who were unable to absorb nutrients through the intestinal tract because of various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required complete bowel rest. This nutrition consisted of conventional intravenous fat emulsion (20% Lipision) plus dextrose and amino acid (6% Trophamine) hyperalimentation in a 4:1 (or 3:1) lipid to non-lipid ratio, infused during the bowel rest. If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allowed normal daily functioning or resolved the underlying problems, we soon changed it to the enteral ketogenic diet (KD). The mean (±SD) duration of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was 4.1 (±1.5) days. Although a brief span of several days, all patients could maintain ketosis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previous enteral KD during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Complications included elevate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or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one patient. Amylase and lipase increased in one patient. Serum triglyceride level increased to the level of 1885 mg/dl in one patient, but normalized in one week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resuming of the enteral KD. Nine patients (90%) remained on the enteral KD after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9 months), including 2 patients who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diet with seizure free state. Only one patient discontinued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because of persistent increase of the amylase and lipase levels. The ketogenic parenteral nutrition proved to be a relatively safe short-term method of continuing KD to maintain ketosis for seizure control, while patients were unable to absorb nutrients through their intestinal tra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道内营养(EN)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中的作用。方法 对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EN,取同期9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PN),动态观察其体重、白蛋白变化和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结果 伤后10dEN组与PN组体重、白蛋白无显著差异,EN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低于PN组,分别为12.5%和26.04%(P〈0.05)。结论 早期EN与PN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但在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病率方面明显优于PN。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联合营养管理措施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9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2例。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观察组由护士联合医师、营养师和康复师组成团队实施联合营养管理,对照组由护士按照营养师医嘱进行,评估入院后第1天和第21天2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和上臂肌围(AMC)的变化,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以及营养支持治疗满意度。结果住院第21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营养指标均有下降,且对照组营养指标减低更为显著,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观察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19.04%)显著低于对照组(39.6%)。观察组感染发生率(23.8%)显著低于对照组(62.5%)。第21天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联合营养管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包括临床医师、护士、营养师及康复师在内的联合营养管理模式有利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供给,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