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章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电磁脉冲祸合进入金属腔体的仿真,分别对微波脉冲 与单层屏蔽腔和双层屏蔽腔的稿合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距离孔缝越远,场强衰减越 厉害,对电子系统的干扰越小;且双层屏蔽腔的屏蔽效果明显优于单层屏蔽腔,通过前者祸合 进入的场峰值要比后者小12 dB 。以上结论对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干扰以及防护都有实际 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FDTD(时域有限差分法)对任意入射电磁波对电子设备带孔缝腔体的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对典型电子设备的开孔腔体进行仿真,计算不同情形下腔体内场强分布,根据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耦合规律,从而进行更好的屏蔽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入射波正对孔缝照射时耦合效应最强,背面照射次之,腔体侧面照射时耦合效应最弱;入射波极化方向与孔缝长边垂直时耦合效应最强,两者角度越小耦合效应越弱;孔缝在腔体壁正中心时耦合效应最强,越靠近边缘耦合效应越弱;孔缝形状和入射波极化角度的规律一致,即孔缝与入射场强垂直的边越长,则入射波对腔体的耦合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屏蔽计算机系统的高功率微波效应拓扑图分析方法。实现了屏蔽系统的电磁拓扑图,分析了HPM的孔缝耦合进入腔体的极化规律,用扩展BLT方程分析了线缆在HPM辐照下能量进入屏蔽系统的规律;强调了在屏蔽电子系统HPM效应拓扑图的研究中,HPM的频率和极化是表示屏蔽系数的两个重要的效应参数,最终用以这两个参数为变量的矩阵表示了系统HPM效应拓扑图,用最短路径算法求解该矩阵,可求得从源点到终点总屏蔽系数小于一定值,需要加固的电磁耦合路径。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屏蔽计算机系统的高功率微波(HPM)效应拓扑图分析方法。实现了屏蔽系统的电磁拓扑图,分析了HPM的孔缝耦合进入腔体的极化规律,用扩展BLT方程分析了线缆在HPM辐照下能量进入屏蔽系统的规律;强调了在屏蔽电子系统HPM效应拓扑图的研究中,HPM的频率和极化是表示屏蔽系数的两个重要的效应参数,最终用以这两个参数为变量的矩阵表示了系统HPM效应拓扑图,用最短路径算法求解该矩阵,可求得从源点到终点总屏蔽系数小于一定值,需要加固的电磁耦合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耦合双间隙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双层新型交叉耦合结构的腔体滤波器,利用couple-filter软件分析得出理论的耦合系数,通过在三维仿真软件HFSS建模、仿真和优化,实现了双层同轴腔体带通滤波器的整体设计.仿真结果显示,采用双层4腔的新型多腔滤波器的带宽、带外抑制和插入损耗等主要参数完全可以达到单层4腔滤波器的技术性能.该类新型腔体滤波器具有频带宽、带外抑制好、结构紧凑和形状多样化等多方面优点,将能更好地满足雷达或移动通信基站等各类微波通信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该文借鉴多层耦合网络理论以及传播动力学理论,依据众筹平台信息传播的机制,建立了单层众筹平台信息传播模型(S-SCIR模型)和双层众筹平台模型(O-SCI2R模型),并对信息在众筹平台的不同网络条件下的传递情况进行了建模与仿真。通过模拟信息在众筹过程中在线上线下网络的传递过程,挖掘了影响众筹信息传播的因素,为本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在双层耦合网络条件下传播的更快,线上线下结点的相关度越强越有助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价值越大传播的越快。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变电站中电磁干扰对二次电缆的影响,就不同电磁干扰耦合方式下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方法的抗干扰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较为复杂的电感耦合方式进行了着重分析,提出抗电磁干扰的有效措施,从而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对微机保护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有机金属微腔器件的光外耦合率,利用传输矩阵理论及微腔理论建立了光外耦合率的优化模型.通过在金属微腔的阴极加入介质层形成复合阴极,比较复合阴极对反射率、透射率和反射相位的影响,并分析了微腔效应对复合阴极和单金属阴极器件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光外耦合率.结果表明,考虑微腔效应并且忽略界面复合、吸收的情况下,当金属层厚度在5 nm、介质层厚度在50 nm的附近时,中心波长550 nm光达到最高的光外耦合率.介质层的加入在理想情况下可将光外耦合率相对单金属阴极提高12倍.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制备了碳纤维导电复合材料的FSS,对其在1~6.5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并利用ENA E5071C矢量网络分析仪验证了电磁传输特性。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FSS具有很好的频率选择特性,电磁传输损耗实测值与仿真值基本一致,当周期间隔由60mm增加到63mm时,十字型碳纤维复合材料FSS的谐振频率从1.87GHz提高到2.17GHz;双层十字型碳纤维复合材料FSS的有效屏蔽带宽优于单层FSS,最大可增加0.58GHz;单层耶路撒冷十字型FSS有效屏蔽带宽约为2GHz,透波带宽约为0.8GHz。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对于控制电缆屏蔽层应一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从分析地电位升高的危害和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的作用入手,通过比较不同接地方式下引起地电位干扰的2种地网电流对控制电缆的感应电压的大小,得出两端接地时的干扰电压比一端接地时要小.因此控制电缆应采用屏蔽层两端接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金属纳米结构中高度局域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给光与物质的强相互作用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在特定条件下,二者的相干能量交换速率会超越各自的能量耗散速率,进入强耦合范畴,该过程可形成光子-激子杂化的准粒子。针对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量子光学调控,特别是基于表面等离激元体系的强耦合研究展开综述,介绍了如金属纳腔与手性J聚体强耦合,在零失谐点对耦合系统进行精细调控,通过微流技术实现可控的表面等离激元纳腔-少激子强耦合等。在亚波长尺度下研究强耦合系统中的光场调控技术,有助于光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强耦合体系在片上集成的量子信息处理、手性光学器件和超灵敏生化传感器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磁脉冲通过开有小孔的腔体内多导体传输线相耦合问题提出了其电磁拓扑模型,首先利用电磁拓扑理论,建立电磁拓扑图和电磁交互序列图,然后利用等效原理将孔等效为偶极子源并作为腔体内的激励源,经过超矢量积分变换后计算线上的等效分布源,最后给出了感应电压和电场屏蔽效能的仿真结果,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电磁脉冲弹对雷达等电子设备的杀伤规律和耦合方式,构建了电磁脉冲弹的杀伤模型,仿真计算了目标区域的覆盖面积、目标点的功率密度和场强振幅。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电磁脉冲弹的作用效果与爆炸高度、波束角和倾角有关。最后对在目标区域边缘点两种特殊状态下的雷达天线阵面的耦合能量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有益的结论,为雷达前门电磁防护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电磁场理论.利用理论解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平面波入射时双层同轴圆柱形磁性体中的磁场、磁通分布及其散射场的特性,提出了改善法向模螺旋天线的建议.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线器内部填充均匀磁性材料可改善天线性能;当天线器内部为双层磁性介质,且二者磁导率有显著差异时.选择合适的半径可抑制反射场。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电磁场理论设计了用于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的TE11模圆柱谐振腔,推导了该谐振腔的电场分布,计算了圆柱腔的几何尺寸.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CST对圆柱腔内的电场分布进行仿真,比较分析了不同天线耦合深度以及不同石英窗厚度对电场分布的影响.仿真优化结果表明天线耦合深度为5mm、石英窗厚度为5mm时腔内微波耦合良好,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磁脉冲孔耦合问题,基于正弦电磁波孔耦合理论,利用Fourier级数,对入射空间的电磁脉冲进行分解与复合,得到了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和透入不同尺寸孔洞的电磁脉冲孔耦合的相关信息.这种新的算法及其所获得的数据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电磁脉冲孔耦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桩工作过程中的复杂电磁环境问题,研究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桩逆变部分和耦合线圈的电磁特性. 给出了磁耦合谐振式线圈电场强度的理论推导,利用FEKO仿真软件对磁耦合线圈进行建模,并对其电场和磁场强度进行了分析,发现线圈的电场和磁场分布呈现一定对称性,且对称性在电场中更明显; 在发射线圈的圆心处,电场和磁场都达到峰值水平; 从发射线圈到接收线圈,电磁场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雷达波与孔缝腔体内复杂传输线耦合计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矩量法、并矢格林函数和传输线Π等效电路与Agrawal混合模型的计算方法.首先,用矩量法求得雷达天线在孔缝处的入射电磁场; 然后,采用矩量法-并矢格林函数混合算法计算孔缝处等效磁流,并求得腔体内的电磁场; 接着,运用所得电磁场与传输线混合模型计算传输线的负载电流响应.通过仿真传输线与BLT方程等计算结果比较,验证了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螺纹波导中模式间的耦合方程组及冷腔色散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2个模式的相互耦合机理。基于圆柱形波导中线性极化TE11模式存在极化简并的特性,将线极化TE11脉冲作为1个探针,采用粒子模拟软件对该腔体进行了3维冷腔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一致。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混合模式的电场等位线分布图,结合色散方程数值计算分析了内开槽螺纹几何特性变化对波导色散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感应充电电源是通过电磁波进行电能传输的装置,其包括高频激发和接收两个部分.文中以推挽式电路结构为原型,设计了感应充电装置,并利用耦合感应器的漏感与串联补偿电容实现串联谐振.控制电路中采用了脉宽调制芯片与单片机技术,完成了感应充电谐振点频率的跟踪与输出功率的稳定控制.这样克服了松耦合变压器的漏感大,耦合系数随着耦合的松紧而实时改变,电磁干扰大,变换器效率低等缺点.经实验验证,在24V交流电源供电下,初级次级线圈耦合的距离从2mm至100mm都能完成充电控制,结果表明该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