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蛇足石杉中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全草的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HL-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蛇足石杉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层塔烯二醇-21β-对二氢香豆酸酯(1)、千层塔烯二醇-3,21-二乙酸酯(2)、千层塔烯二醇-3-乙酸酯(3)、21-表千层塔烯二醇-3-乙酸酯(4)、3α,21β,24-千层塔烯三醇(5)、21-表千层塔烯二醇(6)、千层塔烯二醇(7)、16-羰基-3α,21β-千层塔烯二醇(8)、3β,21β,24-千层塔烯三醇(9)、16-羰基-3α,21β,24-千层塔烯三醇(10)、1-羟基二苯并呋喃醇(11)。结论化合物1~10均为石杉型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1为二苯并呋喃醇类化合物;其中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千层塔型香豆酸酯,化合物2和11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伸筋草Lycopodii Herba(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伸筋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1个,三萜类化合物4个,其他类型化合物8个,分别为白桦脂醇(1)、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2)、α-芒柄花素(3)、16-oxo-3α-hydroxyserrat-14-en-21β-ol(4)、3-表伸筋草醇(5)、(24S)-24-甲基胆甾醇(6)、lycopodiin A(7)、毛樱桃烷B(8)、α-玉柏碱(9)、石松醇(10)、千层塔烯二醇(11)、(-)-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3-ol(12)、13,13-ethylenedioxy-15,16-dinorlabd-7-en-6β-ol(13)。结论其中化合物1、2、6、8、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8、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伸筋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翠翠  何永志  冯金磊  巴晓雨  李东影 《中草药》2010,41(12):1960-1963
目的 研究伸筋草Lycopodium japon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萃取,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伸筋草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IR、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 从伸筋草中分离鉴定了7个三萜化合物、2个甾体化合物、1个单萜和1个脂肪醇,分别为3R,21α,24-trihydroxyserrat-14-en-16-one(1)、千层塔-1-4-烯-3β,21β-二醇(serrat-14-en-3β,21βdiol,2)、serrat-14-en-3β,21α-diol(3)、豆甾醇(4)、β-谷甾醇(5)、正二十八烷醇(6)、3-epilycoclavanol(7)、石松三醇(1ycoclavanol,8)、α-芒柄花素(α-onocerin,9)、26-nor-8-oxo-α-onocerin(10)、伸筋草素D(japonicumin D,11).结论 化合物1~6为首次从伸筋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技术对小球藻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小球藻石油醚萃取部位获得脂溶性提取物M1, M2, M3,分离得到化合物5个,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1),(24S)-麦角甾-7-烯-3β-醇(2), 黑麦草内酯(3),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4)和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5)。小球藻脂溶性提取物以脂肪酸酯类、烷酸类和烯酸类为主,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扁枝石松全草80 %乙醇提取物中的石杉型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 1H-NMR, 13C-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扁枝石松共分离得到7个石杉型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errat-14-en-3β, 21α-diol ①;serrat-14-en-3β, 21β-diol ②;3β-hydroxy-21α-acetoxy-14-serraten③;3β, 21β-dihydroxy-14-serraten-24-oic acid (lycernuic acid A, ④;14-serraten-3α, 21β, 24-triol (lycoclavanol, ⑤, 3α, 20β, 21β-trihydroxy-14-serraten- 24-oic acid ⑥;21-episerratenediol-3-α-L-arabinopyranoside (inundoside E, ⑦.结论 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6.
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丽媛  杨秀伟 《中草药》2015,46(17):2522-2533
目的 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人参茎叶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4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1)、3β,6α-二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2)、3β-乙酰氧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20(R)-人参二醇(4)、异去氢原人参三醇(5)、3-酮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6)、达玛-(E)-20(22)-烯-3β,12β,25-三醇(7)、6α-乙酰氧基-3β,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8)、20(S)-原人参二醇(9)、20(R)-原人参二醇(10)、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12β,20-三醇(11)、20(R)-人参三醇(12)、达玛-(E)-20(22),24-二烯-3β,6α,12β-三醇(13)、27-去甲基-(E,E)-20(22),23-二烯-3β,12β-二羟基达玛-25-酮(14)、3β,12β-二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15)、3β-乙酰氧基-6α,12β,25-三羟基-(20S,24R)-环氧达玛烷(16)、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6α,12β,20-四醇(17)、达玛-(E)-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8)、达玛-(Z)-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9)、20(S)-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0)、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1)、20(S)-原人参三醇(22)、20(R)-原人参三醇(23)、(20S,24S)-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4)、(20S,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5)、(20R,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6)、3β,6α,12β-三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27)、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28)、20(S)-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29)、20(R)-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30)、20(R)-达玛烷-3β,6α,12β-三羟基-20,25-环氧-6-O-β-D-吡喃葡萄糖苷(31)、拟人参皂苷Rh2(32)、20(S)-人参皂苷Rh1(33)、20(R)-人参皂苷Rh1(34)。结论 化合物13681117242632为首次从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的人参三萜类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11619的碳谱数据;32是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紫芝中的一个新甾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紫芝Ganoderma sinens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2β,4α-二醇(ergosta-7, 22-dien-2β, 4α-diol,1)、麦角甾-7,22-二烯-2β,3α,9α-三醇(ergosta-7, 22-dien-2β, 3α, 9α-triol,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ergosta-7, 22-dien-3β, 5α, 6β, 9α-tetraol,3)、麦角甾-7, 22-二烯--棕榈酸酯(ergosta-7, 22-dien--yl palmitate,4)、5-羧基糠醛(5-formylfuran-2-carboxylic acid,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王兴娜  刘吉开 《中草药》2014,45(24):3515-3519
目的 研究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其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红外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个倍半萜(16):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β-甲氧基γ-乙缩醛(1)、13-羟基-小皮伞烷-7(8)-烯-5-甲氧基γ-乙缩醛(2)、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3)、8β, 13, 14-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4)、7, 8, 13-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5)、lactapiperanol A(6),3个甾醇(79):(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 5, 6-三醇(7)、麦角甾-5, 7, 22-三烯-3-醇(8)、3-羟基-5, 8-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9),尿嘧啶核苷(10)、D-阿洛糖醇(11).结论 化合物14是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菇醛萜、红菇醛萜烯、红菇酮萜、红菇酮萜醇.化合物781011为首次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甘青大戟中的甾体类和芳香族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相硅胶、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甘青大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甾体和15个芳香族衍生物;借助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豆甾-5-烯-3β,7α-二醇(1)、豆甾-5-烯-3β,7β-二醇(2)、豆甾-5-烯-3β-醇-7-酮(3)、豆甾-4-烯-6β-醇-3-酮(4)、豆甾-1,4-二烯-3-酮(5)、豆甾-3,6-二酮(6)、β-谷甾醇(7)、东莨菪素(8)、七叶内酯(9)、6-羟基-5,7-二甲氧基-香豆素(10)、槲皮素(11)、3,3',4'-三甲基鞣花酸(12)、对羟基苯乙基茴香酸酯(13)、间羟基苯乙醇(14)、反式桂皮酸(15)、阿魏酸(16)、3,4二羟基苯甲酸(17)、香草酸(18)、对羟基苯甲酸(19)、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20)、没食子酸乙酯(21)和没食子酸甲酯(22)。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甘青大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祁翠翠  陈光英  陈文豪  宋小平  韩长日 《中草药》2013,44(22):3127-3130
目的 对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大果榕根95%乙醇冷浸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α-香树脂醇(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豆甾烷-3, 6-二酮(4)、豆甾-7, 22-二烯- 3β, 5α, 6β-三醇(5)、3-(1-羟乙基)-7-羟基异苯并呋喃酮(6)、(R)-(+)-de-O-methyllasiodiplodin(7)、前胡醇(8)、(?)-3, 5-dimethyl-8-methoxy-3, 4-dihydroisocoumarin(9)、(R)-(?)-mellein methyl ether(10)、5-formyl-8-hydroxy-3, 4-dihydroisocoumarin(11)、(R)-(?)-5-methoxycarbonyl mellein(12)、β-胡萝卜苷(13)。结论 除化合物1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果榕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12为首次从榕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陈栋杰  郭盛  伊艳玲  张芳  段然  徐盼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317-333
茄科枸杞属植物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资源植物类群。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多糖类、类胡萝卜素类、酰胺类和有机酸类等。随着近几年对其小分子物质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酰胺类成分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丰富,是一类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资源性化学物质。为进一步阐明枸杞属植物中酰胺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对已有报道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枸杞L. chinense、云南枸杞L. yunnanense及黑果枸杞L. ruthenicum等枸杞属植物中的135个酰胺类成分的类型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枸杞属植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尚明越  王嘉乐  周莹  张满常  刘颖琳  段宝忠 《中草药》2023,54(19):6424-6433
目的 解析紫皮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探讨石斛属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采用Illumina技术对紫皮石斛进行测序,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和分析,并基于共有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紫皮石斛叶绿体基因大小为146 493 bp,总GC含量为37.4%;其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长度分别为84 932、13 036 bp,反向互补重复区为24 263 bp;共编码118个基因,包括7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密码子偏好分析表明,亮氨酸是紫皮石斛叶绿体基因组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紫皮石斛未形成单系,与兜唇石斛D.aphyllum构成姊妹关系;瘦轴组的重唇石斛D.hercoglossum和钩状石斛D.aduncum与石斛组其他物种聚为一支。结论 紫皮石斛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四分体结构,其与兜唇石斛亲缘关系最近;瘦轴组的重唇石斛和钩状石斛与石斛组亲缘关系更近,并入石斛组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北刘寄奴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对北刘寄奴Siphonostegia chinensis的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及各种柱色谱法分离,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Ⅰ)、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Ⅱ)、芹菜素(Ⅲ)、木犀草素(Ⅳ)、芹菜苷(Ⅴ)、木犀草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Ⅴ和Ⅵ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邱蕴绮  漆淑华  张偲 《中草药》2008,39(7):1101-1105
菊科阔苞菊属的多种植物为世界各地的民间用药,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阔苞菊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桉烷型倍半萜类衍生物、噻吩环聚炔类、苯丙素类等;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及神经药理学作用.以期对今后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冯华  刘英波  刘亮  潘年松  周德权 《中草药》2015,46(19):2943-2945
目的研究并建立黔产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药材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ODS2 C18柱,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25℃,对22批不同产地辣蓼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检测。结果建立辣蓼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12个共有峰。并对15批不同产地辣蓼药材及其7批混淆品进行了相似度比较。15批辣蓼药材相似度均大于0.95,7批混淆品均小于0.50。结论辣蓼药材HPLC指纹图谱具有重复性好、特征性强、方法简便等特点,可作为黔产辣蓼药材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6.
紫苏及其变种的分子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至  李贺敏  张红瑞  李家美  高致明 《中草药》2013,44(8):1027-1032
目的 构建紫苏属种、变种之间系统发育关系,准确鉴别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arguta、白苏P.rutescens与其他变种.方法 提取紫苏、白苏及其他变种的DNA,对ITS和sbA-trnH序列扩增和测序,计算物种种内(变种内)种间(变种间)Kimura 2-parameter (K2P)遗传距离.采用最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进行系统发育和鉴定分析.结果 ITS和sbA-trnH MP系统树显示白苏和紫苏的不同地域的样本聚为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100%和93%),紫苏与回回苏构成姐妹群分支(支持率为95%和90%),野生紫苏和耳齿紫苏构成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100%和90%);白苏、紫苏与其他变种间的ITS和sbA-trnH序列遗传距离0.008 21~0.018 18和0.002 38~0.029 31,明显大于白苏与紫苏间遗传距离0~0.001 65和0,大于各变种内遗传距离.结论 白苏和紫苏合并为一个种紫苏;紫苏与回回苏亲缘关系最近,野生紫苏与耳齿紫苏亲缘关系最近;ITS和sbA-trnH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紫苏与其他变种.  相似文献   

17.
多基原兔耳草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必兴  苟琰  齐景梁  蒋桂华  耿昭  周娟 《中草药》2020,51(15):4019-4024
目的建立现有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兔耳草基原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药材名为兔耳草)及短管兔耳草L. brevituba(药材名为洪连)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并通过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场上其他3种较为常见的兔耳草(圆穗兔耳草L.ramalana、革叶兔耳草L. alutacea及短穗兔耳草L. brachystachy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全缘兔耳草与短管兔耳草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低,故分别建立二者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8 nm;柱温35℃(全缘兔耳草)及25℃(短管兔耳草)。结果建立的全缘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指认了14个共有峰,并标定了大车前苷、鞭打绣球苷B、10-O-trans-p-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及10-O-[(E)-3,4-di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峰;所建立的短管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存在13个共有峰,并标定松果菊苷、大车前苷及毛蕊花糖苷峰;建立的全缘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与所有批次全缘兔耳草及革叶兔耳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与其他3种兔耳草相似度低;建立的短管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与所有批次短管兔耳草及圆穗兔耳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与其他3种兔耳草相似度低。结论已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各基原兔耳草进行鉴别,建议革叶兔耳草与全缘兔耳草同时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圆穗兔耳草可作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洪连"的新基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揭示艾叶、菊花和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的提取规律。方法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测定艾叶、菊花和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在常见溶剂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采用超声辅助法和加热回流法比较3种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提取率,并考察各绿原酸类成分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的提取规律。结果 7个绿原酸类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浓度远大于纯水;菊科植物艾叶和菊花超声提取在乙醇中的提取率显著低于纯水,加热回流提取除异绿原酸A外,其余绿原酸类成分在乙醇中的提取率均显著低于纯水;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超声提取新绿原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在乙醇中的提取率略低于纯水,加热回流提取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异绿原酸B在乙醇中的提取率显著低于纯水。上述结果表明,中药绿原酸类成分提取过程中存在“逆溶解度”现象,即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提取率与其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相反的现象。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中,金银花中绿原酸类成分含量都是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在体积分数为50%时绿原酸类成分含量达到最高点;菊科植物艾叶、菊花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多种成分含量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展现出显著的“逆溶解度”现象,在纯水中含量最高,但不同植物中也略有差异。结论 揭示了中药材中绿原酸类成分提取的“逆溶解度”现象,将为绿原酸类成分的提取及后续深入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佳  安宁  刘春雨  徐丽珍 《中草药》2008,39(4):497-499
目的 对准噶尔大戟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MPLC制备色谱技术,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准噶尔大戟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茅二醇(Ⅰ)、白桦脂醇(Ⅱ)、白桦脂酸(Ⅲ)、齐墩果酸(Ⅳ)、7-O-β谷甾醇(Ⅴ)、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烯酸正二十八醇酯(Ⅵ)、二十八酸(Ⅶ)、I-二十八烯(Ⅷ)、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Ⅸ)、大戟醇(Ⅹ)、β-谷甾醇(Ⅺ).结论 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程锦春  戴璐  王丽红  黄先成 《中草药》2024,55(8):2734-2745
目的 探究红景天Rhodiola rose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3种青藏高原常见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代谢物的组成、差异代谢物特性及主要代谢通路。方法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红景天、珠芽蓼、瑞香狼毒3种药用植物的根际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高分离度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种药用植物的根际土壤样本间均没有重叠,组间差异较为明显。根际土壤样本显著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珠芽蓼与红景天和瑞香狼毒的显著差异代谢物均比较多,而红景天和瑞香狼毒之间显著差异代谢物相对较少。ATP结合盒转运体(ABC transporters)、D-谷氨酰胺(D-glutamine)和D-谷氨酸(D-glutamate)代谢、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等3种代谢通路在3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代谢通路富集中均表现出显著性最高。结论 3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样本的标志代谢物与其主要药效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珠芽蓼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合成途径比瑞香狼毒和红景天更多样化。3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