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王晓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40-144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没有缺血性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客观症状,又称隐形冠心病,是造成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应用,SMI检出率明显增高。笔者对60例冠心病患者24hDCG监测,旨在探讨SM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机制及DCG对SM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而无心绞痛的有关症状,临床约有半数的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也可能是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先兆,故早期发现及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对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有重要意义。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患者80例,观察SMI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冠心病常见表现,发生率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SMI对冠心病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指导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监测(ambulatory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Hohe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出情况和发生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3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olter和临床资料。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101例(30.79%),Holter检出心肌缺血211例(64.33%);SMI发生率为67.77%,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29.6%;SMI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节律,多以清晨5~12时发作频率最高,且发作时心率减慢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P〈0.005);SMI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7.84%。结论:Hoher可早期发现老年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这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从脾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临床无心绞痛或心绞痛相似症状,属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隐匿,不被患者重视,易发生冠心病。现以临床证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除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存在。SMI患者比有症状者预后更差,猝死发生率更高。因此,SMI的临床意义更大。现将我院一组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又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没有临床症状,但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事实,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24h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诊断SMI的重要方法,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150例患者进行24hHolter监测,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1 50  相似文献   

8.
姚品芳 《当代医学》2009,15(34):139-14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DCG)是检测SMI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一组确诊冠心病12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SMI占71%,而一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252次缺血发作,其中SMI占29%,此外还有一组117例,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统计中,SMI发作达90.6%。3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临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9:00之间高峰;而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冠状动脉在解剖上有明显的固定性狭窄病变,临床上虽无绞痛及其他症状,但心电图和/或其他检查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的一种冠心病类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隐匿型心肌缺血和寂静性心肌缺血,但与无症状性冠心病和无症状性运动试验阳性不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心肌缺血(隐性心肌缺血SMI)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因其发生率高,发作隐匿且与心脏骤停密切相关而受到临床重视。因此,及时诊断SMI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Holter诊断SMI已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观察了204例无症状ST段下移的病人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1995~1999年5月在本科Holtar室检测的病人共1121例,Holter示ST异常者298人,有症状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DCG监测103例冠心病患者。结果:缺血性ST段改变793阵,SMI 556阵(70.11%),有症状者237阵(29.89%),SMI发作高峰在6:00~12:00。结论:DCG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应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DCG)对5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结果:58例CHD共发生缺血性ST下移145次,其中SMI为114次,以白昼清醒状态为多,多伴有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其ST下移程度与有症状时无明显差异。结论:SMI是老年CHD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不能根据心绞痛的有无决定治疗及判断预后。SMI的发作白昼明显多于夜间,并多伴有心率增快。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及时发现和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律失常,对防止心血管意外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检出率。方法对60例CHD患者应用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按临床特征分为3组:A组:稳定型心绞痛伴有SMI患者;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SMI者;C组:急性心肌梗死后伴SMI发作者。结果60例CHD患者中,共检出心肌缺血612阵次,其中SMI542阵次,占88.56%;有症状心肌缺血70阵次,占11.44%。SMI发作高峰为6-12时,0-6时最低,白昼发作是夜间发作的2.37倍。临床情况越重,SMI缺血负荷值越大。结论CHD患者SMI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常见,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其检出率,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33-434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对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Holterr检测,同时记录常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olter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是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出率的5倍,Holter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是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的5.5倍,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有昼夜规律。结论:以Holter具有的优势,目前成为冠心病患者早期发现SMI的重要手段之一,使老年冠心病患者及时得到临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邢春维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29-1431
目的分析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特点及机制。方法对我院2003年12月—2011年8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1 200例的DCG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7 953阵次缺血发作,其中5 999阵次(75.44%)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 954阵次(24.56%)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60岁以上患者发作4 367阵次,占SMI的72.87%.SMI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无症状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06:00 ̄12:00 SMI的发作频率(43.46%),明显多于0:00 ̄06:00(13.62%);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以白天频率最高(45.18%),夜间发作最低(9.0%)。62.1%的SMI具有快频率依赖性,9.2%的SMI具有慢频率依赖性。检出心律失常共673例,SMI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CG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而不伴随有各种类型心绞痛症状。随着12导动态心电图(Holter)的出现,先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这对于冠心病的诊治有着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是笔者近3年来,通过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27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记录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82例,对其发作情况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冠心病的重要临床类型, 因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而引起临床重视,但由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隐匿,常规心电图不易检出,故常导致临床漏诊.  相似文献   

19.
董春华 《海南医学》2005,16(3):19-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移位,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516次心肌缺血,93.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幅度与症状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9例冠心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发作时心率变化及发作规律。结果:129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119例(92.25%),检出心肌缺血阵次628次,其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527次(83.92%),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发生前后心率及ST段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高峰集中在6:00~12:00时段。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诊断SM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