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矫治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视性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的程度或性质有一定差别,主要由于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造成,与角膜屈光力无关。近视程度较高的那只眼多为主视眼。立体视是人特有的一项高级视功能,由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三部分组成,又有远近立体视觉之分且远近立体视差信息处理不完全相同。屈光参差引起的视网膜像模糊和不等像视是影响立体视的主要原因。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改变角膜曲率半径,消除视网膜物象差,术后立体视改善优于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予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后的近立体视功能。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18-12于我院眼科确诊的年龄在10~20岁的近视患者220例,其中双眼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值<1.00D为无屈光参差组76例; 1.00~<1.75D为轻度屈光参差组60例; 2.00~<2.75D为中度屈光参差组51例; ≥3.00D为重度屈光参差组33例。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88例与框架镜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近视矫正3mo后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框架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01)。角膜塑形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765)。在无屈光参差组与轻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镜组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109、0.052); 在中度与高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的近立体视功能好于框架镜组(P<0.001)。

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在近立体视功能方面优于框架眼镜,特别在中度与重度屈光参差组。  相似文献   


3.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LASIK术后双眼视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亮  胡琦  康杨  黄磊  王珂萌 《眼科》2012,21(3):187-190
目的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三级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觉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36例(72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屈光参差 ≥ 2.50 D)。 方法 对36例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的检测,并对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进行随访研究。 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 结果 术前72眼的裸眼视力在0.01~0.2之间,术后3个月时均达到1.0。双眼屈光参差由术前的(5.01±1.96)D( 2.50~9.00 D),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0.28±0.22)D(0.00~0.75 D)。手术前后的屈光参差度的改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6例屈光参差量≥2.50 D且≤6.00 D的高度屈光参差者术前戴框架眼镜下近立体视正常的12例,术后3个月增至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屈光参差量>6.0 D的重度屈光参差者手术前后均没有正常近立体视。术前戴框架眼镜下三级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正常的分别为33例、18例、13例,LASIK术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正常的分别为34例、33例、23例,手术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可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而且可通过减小患者双眼间的屈光差异,增加双眼物像的融合,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 :采用角膜塑型术按设计常规对 87例 (16 9眼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裸眼远视力随戴镜时间延长而显著递增 ,近视度数与散光度数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递减 ,总有效率为 97.0 4 %。结论 :角膜塑型术是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首选治疗方法 ,它可以克服屈光参差者戴框架眼镜时出现的物像差现象 ,能充分矫治屈光参差 ,达到双眼单视从而获得矫正视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视性屈光参差与双眼视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林  孙省利  卢炜 《眼科》2006,15(5):324-326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成人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00例,不伴有斜视和弱视。方法测定屈光参差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后同视机双眼视功能和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近立体视功能,分析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主要指标屈光参差度及双眼三级视功能。结果(1)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戴镜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2)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小于(3.329±0.137)D;具有次正常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小于(4.145±0.217)D;无立体视功能者的屈光参差度大于(5.271±0.351)D。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性影响,屈光参差度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眼科,2006,15:324-326)  相似文献   

6.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近年发现造成双眼屈光度不等的主要原因是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与角膜屈光力无关;主导眼的近视程度较严重,眼轴较长;屈光参差会引起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诱发电位以及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面积的改变。屈光参差的正确矫正应予重视,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仍是屈光参差的常规矫正方法,对成人屈光参差及儿童、青少年难治性和眼镜不能耐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可试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但儿童、青少年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孙省利  卢炜  李林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08-1210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度数的控制以及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屈光度数增长的机制和效果、对屈光参差患者的治疗、对眼调节参数的影响和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王雨蒙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370-1374
近视与近视性屈光参差导致的弱视治疗难度大,效果差,一直是弱视治疗的难点。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为矫正近视性和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拟讨论以上各方法在近视性和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远期影响,从双眼视觉方面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参差≥2.50D)患者30例(57眼).方法 应用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随访24~44个月,平均(31.1±6.2)个月.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以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术后2年时的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者54眼(94.74%).手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0.69±0.77 D)较手术前(5.17±2.50 D)明显降低(P=0.041).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24例、29例(P=0.059),8例、29例(P=0.000),1例、16例(p=0.000).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LASIK手术后比较,近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4例、11例,近立体视异常者分别为15例、15例,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11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远期疗效稳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兰小川  石春和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6-2358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观察配戴前和配戴3 mo 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屈光参差度、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结果:配戴前平均UCVA为4.0±0.2,BCVA为4.96±0.2,屈光参差度-4.64±1.52D;配戴3mo后平均UCVA为4.97±0.07,BCVA为4.99±0.1,屈光参差度为0.23±0.12D;配戴3mo后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拥有同时视者36例、融合功能21例、远立体视功能13例。配戴3 mo后分别为40例、36例、23例。配戴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配戴前增加,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者14例,近立体视异常者26例(13例黄斑立体视,7例周边立体视,6例立体盲)。配戴3 mo后近立体视正常者27例,近立体视异常者13例(7例黄斑立体视,3例周边立体视,3例立体盲)。配戴后3 mo的近立体视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3 mo后,不仅裸眼视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非球面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 idga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03/2009-12验配非球面高透氧性RGPCL的特殊屈光不正的患者53例99眼,分为:(1)高度近视组6眼;(2)高度散光8眼;(3)屈光参差组15眼;(4)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组(近视≥-6.00D或散光≥-2.00D)10眼;(5)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组8眼;(6)圆锥角膜组(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48眼;(7)混合散光2眼;(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角膜屈光手术后)2眼。观察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定期复诊,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戴框架镜(试镜架)的等效球镜度数为(-8.10±5.38)D,而RGP度数为(-6.50±4.1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499,P<0.01)。戴RGPCL后的视力矫正视力(LOGMAR)为(0.02±0.09),低于戴框架镜的最佳矫正视力(0.14±0.2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7.03,P<0.01);戴镜3~6mo后,出现10眼角膜上皮擦伤,3眼镜片丢失。结论:应用非球面RGP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其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分别将术后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B组30例60眼),随访时间6mo。分别于术前、术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术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6mo,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得到矫正的同时,双眼视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A组在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同时视、同视机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胡琦  俞佳伟  李雪  李庆军 《眼科新进展》2008,28(12):911-912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屈光参差对40岁以上近视眼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探讨老视患者的屈光手术治疗。方法对40岁以上近视患者48例用综合验光仪完全矫正其屈光不正后,在单眼前加不同度数正球镜,诱导单纯近视性( 0.5D、 1.0D、 1.5D、 2.0D、 2.5D和 3.0D)屈光参差。测定诱导屈光参差后的远视力、双眼同时视、融像功能、立体视情况。结果诱导的屈光参差超过 1.5D时,欠矫眼的远视力、立体视、融像功能和同时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可引起中年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当屈光参差超过 1.5D时可引起双眼视功能急剧下降。大于40岁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可留有小于 1.5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利于视近,且对高级视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PRK治疗儿童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5-10岁的儿童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对近视度数较高的12眼进行PRK手术治疗,术后再进行系统的脑力影像网络弱视治疗,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双眼屈光参差差距变化、术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改善情况。结果手术眼屈光度从术前平均等效球镜-9.77±3.64D降至术后-2.79±2.33D,手术前后屈光度降幅平均为6.98±3.09D。术前双跟屈光参差差距平均为8.65±4.06D,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平均降幅8.25±4.23D。矫正视力从术前0.36±0.24提高到术后的0.45±0.28,术后视力改善的占96.6%,其中提高1行的占36%,提高2行或以上者占62%,未见视力减退病例。在所有术前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2眼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即达到1.0,其他10眼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持平或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1-3行)。术后戴镜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功能与术前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具有立体视功能的比例从术前的15.3%提高至术后的55.4%。所有病例未见有别于成人PRK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低龄儿童患者施行PRK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而且更为后期弱视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朱江  黄振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090-1094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采用反转几何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具有更高透氧性、安全性,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压平角膜中央部表面,特异性地降低角膜中央曲率,增加周边曲率,快速降低患者的屈光度,通过一段时间的配戴后可以让患者白天脱镜并能获得良好的视力,坚持配戴能防控近视眼的发展.角膜塑形镜正日益广泛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因此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视觉质量评价体系来衡量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学质量.我们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屈光不正是弱视发病的重要病因.儿童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戴镜和遮盖,对于一些特殊儿童群体,如严重屈光参差无法耐受角膜接触镜患儿、神经行为异常疾病患儿、面部发育异常患儿,戴镜和遮盖治疗效果差,且患儿无法配合传统的戴镜及遮盖.近年来,屈光手术历经数次设备及手术技术的变革,已逐渐成为很多患者熟知的眼科手术.1995年Singh首次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应用于小儿眼科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开始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式临床应用.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屈光手术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晶状体屈光手术.本文就小儿眼科中不同屈光手术术式治疗儿童重度近视性屈光参差、重度远视性屈光参差及双眼近视进行综述,讨论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对手术进行展望,未来随着麻醉技术、手术材料及设备的革新发展,儿童屈光手术将更安全,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眼内屈光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高度近视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用框架眼镜矫正具有视野狭小、物像畸变、镜片厚重配戴不便等缺点,准分子激光手术因角膜本身条件受限不能进行充分矫正。而近年来晶状体相关的屈光手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我们就目前各类眼内晶状体相关的屈光手术的优缺点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Researchers studying the refractive development of infant monkeys suggest that monocular refractive error changes in response to induced ametropia; specifically, slightly blurring one eye may cause a difference to develop between each eye's correction (anisometropia) when none existed before wearing the correction. The important question of whether similar changes occur in humans has not been addressed. METHODS: We compared premonovision correction and the correction after at least 12 months of monovision soft contact lens wear (artificially induced anisometropia prescribed to focus one eye for near and the other for distance so that bifocal glasses are not needed) for 62 healthy predominantly female soft contact lens wearers and (a) 62 age- and sex-matched spectacle wearers and (b) 62 age- and generally sex-matched contact lens wearers. Control patients wore corrections of like power and had similar follow-up periods. RESULTS: Development of anisometropia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ly among monovision wearers than among spectacle (p = 0.043) or contact lens wearing controls (p = 0.025). Changes in anisometropia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0.50 D, with amounts up to 1.25 D, occurred in 29% of monovision wearers. CONCLUSIONS: Changes in refractive correction occur for adults who have monocular blur intentionally induced with monovision contact lenses. Similar changes may also occur after refractive surgery if one eye is corrected for a different distance than the other. Care should be taken when counseling presbyopic patients so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of inducing refractive changes after monovision correction.  相似文献   

20.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