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上海市自来水市南公司以青草沙水源和黄浦江水源的水厂制水工艺和氯胺消毒工艺,列出了出厂水及管网水中余氯、氨氮以及消毒副产品的测定数据及消毒效果,分析了氯胺及氨氮在管网中的衰减情况,讨论了pH对氯胺在水中存在形式的影响及氨氮导致管网水中铅及锌的浓度增加。提出了为提高管网水质,在生产过程中需在适当工艺位置补加在线测氨仪及测氯胺仪,并选择合适的C12:NH2-N,严格控制出厂氨氮的量,以抑制氨氧化细菌的营养来源。建议将氨氮、亚硝酸盐纳入管网水控制的日常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2.
折点氯化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氨氮脱除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氯碱等行业中,但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氯胺致使废水中余氯浓度过高,无法满足离子膜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HAB004—2002)。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超重力技术强化折点氯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新工艺,利用超重力技术强化传质的特点,实现次氯酸钠和氨氮的快速反应以及二氯胺的有效去除,研究了超重力因子(β)、氯氮比(Cl/N)、pH和液体流量QL等操作参数对氨氮脱除率和余氯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Cl/N=11、β=30、pH=6~8和液体流量QL=80L/h时,氨氮去除率>95%,余氯浓度<1.5mg/L。与传统反应器相比,二氯胺去除效果明显,处理后的水中氨氮满足烧碱安全生产技术规定,此方法对于氯碱行业中低浓度氨氮的去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氯/紫外(Cl/UV)工艺十分适合低有机物污水的应急脱氮处理。文中研究了Cl/UV工艺辅助膜生物反应器(MBR)脱氮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并研究确立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Cl/UV工艺可以在相同Cl/N下,实现比折点氯化更好的脱氮效果、更低的出水余氯含量。工艺进水的pH值在6.5~8.0对处理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12 mg/L时,采用Cl/UV工艺比折点氯化更经济,此时可以通过文中公式计算最佳Cl/N。过高的进水CODCr(>50 mg/L)会导致所需Cl/N增加,且Cl/UV工艺对CODCr的去除效果不佳。Cl/UV工艺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主要为三氯甲烷、三氯乙烷、三氯乙醛和二氯乙腈,生成量随Cl/N的增大而增大,随初始氨氮浓度和UV强度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氨氮和有机氮化合物共存体系加氯消毒条件下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生成规律,采用50mg/L氨氮加氯消毒再与30mg/L 的二甲胺(DMA)反应,首先研究了反应时间、氯胺浓度、pH值、氯氮比(自由氯与氨氮的质量比)对NDMA生成量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取废水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3种有机氮化合物尿素、甘氨酸、苯丙氨酸,重点考察了这3种有机氮化合物对氯胺以及对NDMA生成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和氯氮比对NDMA生成量影响最大;氨氮溶液中加入有机氮化合物后加氯消毒,会使生成一氯胺浓度的峰值点向氯氮比增大的方向移动,同时会降低同一氯氮比下NDMA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组装电化学氯化装置处理养猪废水生化出水,考察了废水氨氮的降解历程。因素影响分析表明,随着氯离子投加量的增加(0~2 000 mg/L),氨氮平均去除速率逐渐上升(0.044~2.502 mg/min);当氯离子质量浓度为1 000 mg/L,初始pH=9时,氨氮最大去除率达98%以上仅需90 min。电化学氯化脱氮过程表明,氨氮降解主要依靠间接氧化,即活性氯与氨氮作用生成氯胺、氯胺转化为氮气2个阶段;体系脱氮过程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6.
臭氧、一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宁酸替代饮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对臭氧、氛胺顺序消毒过程中臭氧和氯胺的衰减以及消毒副产物生成与pH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消毒阶段臭氧投加量由0.5mg·L-1增加到5mg·L-1,24h后溶液的pH从5.9下降到4.3;相应地,随着臭氧投加量的逐渐增加,氯胺消毒阶段一氛胺的衰减速率逐渐变慢,减少了氧化天然有机物所消耗的一氯胺.在pH为8.3,一氯胺的稳定性最好,但与pH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不一致,将pH控制在7.0左右可能更理想;二氛乙酸在pH为6.8时生成最多,三氛甲烷和三氯乙酸也基本在pH为7.0-7.5时达到最大.臭氧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对一氯胺的衰减和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较大,应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7.
次氯酸钠氧化脱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与传统的氯系氧化剂液氯相比,次氯酸钠不仅使用安全无氯气外泄的危险,而且可进一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因此用于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是较合适的氯化氧化剂。研究以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氨氮模拟废水为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系统地探讨了氯与氨氮的量比、反应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氧化脱除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次氯酸钠氧化脱除氨氮的主次因素顺序为氯与氨氮的量比、反应时间、pH值。此外,分别在高低两种氨氮浓度下,考察了有机污染物苯酚的存在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氨氮浓度条件下,氨氮去除率都随苯酚浓度增加而减少,但高浓度氨氮受苯酚的影响程度较低浓度的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从发酵液中用D2EHPA-煤油溶剂萃取分离L-异亮氨酸工艺.考察了萃取时pH值、萃取剂浓度和异亮氨酸浓度对于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萃取分配比的影响.在计算机上进行回归,得到以下分配模型:当1≤pH≤3.5时lgDIle=0.09906pH2+0.8625pH+2.2696lgCHR-0.09188lg2CIle+0.1766lgCIle-1.366lgDrmVal=-0.0293pH2+0.550pH+1.2659lgCHR-0.2420lg2CIle+0.4549lgCIle-1.696用此模型,应用分馏萃取理论,进行逐级计算,求取了萃取工艺的主要参数,并在φ20mm的多级离心萃取器上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CHR浓度为1.5mol/L,相比V:L:L’=2:1:2,N’=3,N=6时,异亮氨酸的收率达到90%以上,纯度>99%.实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氨氮和有机氮化合物共存体系加氯消毒条件下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生成规律,采用50mg/L氨氮加氯消毒再与30 mg/L的二甲胺(DMA)反应,首先研究了反应时间、氯胺浓度、p H、氯氮比(自由氯与氨氮的质量比,下同)对NDMA生成量的影响;然后,在该基础上选取废水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3种有机氮化合物尿素、甘氨酸、苯丙氨酸,重点考察了这3种有机氮化合物对氯胺以及对NDMA生成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p H和氯氮比对NDMA生成量影响最大;氨氮溶液中加入有机氮化合物后加氯消毒,会使生成一氯胺浓度的峰值点向氯氮比增大的方向移动,同时会降低同一氯氮比下NDMA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NaClO、氯胺T、H_2O_2及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4种氧化剂的投加量、pH、温度、反应时间和紫外光照对去除亚硝酸盐氮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NaClO与NO_2~-N比为1∶1时去除率达到94.31%,效果比其他几种更好,去除率随NaClO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NaClO在弱酸性条件下去除效果最佳;氯胺T对NO_2~-N的去除效果也比较明显,其原理与NaClO一样。UV_(254)/H_2O_2和UV_(254)/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与NO_2~-N比例为5∶1时去除率分别为93.06%和98.2%,去除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闫立龙  郝国馨  刘玉  文艳  伍祖静  陈艺洋  张英民 《化工进展》2014,33(9):2484-2488,2494
为实现高效、低耗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以农业废弃物稻壳为材料,对添加稻壳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稻壳释放和吸附污染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有机物和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进水有机物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530.77mg/L和35.32mg/L时,二者的去除率分别为90.46%和95.64%,并表现出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短时间内稻壳对模拟废水有机物表现为释放特性,而对氨氮表现为吸附特性;比较而言,稻壳对实际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则表现为释放和部分吸附特性,而对氨氮则表现为释放特性;长时间浸没试验结果表明,去离子水中浸没稻壳会引起有机物和氨氮浓度的升高。生物作用是以稻壳为载体的SBR对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原因,稻壳的吸附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鸟粪石沉淀法回收高浓度含磷废水中的磷,以MgCl2·6H2O和NH4Cl作为沉淀剂,考察了pH值、搅拌速率、反应时间、沉淀时间、镁磷物质的量之比、氮磷物质的量之比对磷的去除效果及氨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pH=9.5,n(Mg)∶n(N)∶n(P)=1.25∶1.05∶1,搅拌速率为200 r/m...  相似文献   

13.
闵芮  张国珍  武福平  明驹  亢瑜  王万红 《化工进展》2020,39(z2):421-426
针对传统多级A/O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除磷效果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增设前置厌氧段改良多级A/O工艺,重点研究了流量分配比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影响。系统在温度为(22±4)℃、水力停留时间为8h、污泥龄为14d、活性污泥浓度为2~3g/L、污泥回流比为75%时,系统依次在100%∶0∶0、45%∶30%∶25%、60%∶30%∶10%三种流量分配比下连续运行47d。结果表明,在45%∶30%∶25%的进水比下,COD、氨氮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90.24%和96.66%,出水浓度分别为30.97mg/L、2.11mg/L,均优于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三种流量分配比下系统对TN、TP总体去除效果一般,平均去除率为47.31%、49.33%,可通过外加碳源增强反硝化作用及化学除磷进一步降低氮磷出水浓度,出水有望达到一级B标准。改良工艺在保证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脱氮除磷,可为实际生活中处理低C/N生活污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池伟利  杨宏 《化工进展》2023,42(1):506-516
针对稀土尾矿废水的成分复杂和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水质条件,采用厌氧氨氧化包埋填料进行处理。首先进行了厌氧氨氧化包埋填料的适应和驯化,然后分别探究了厌氧氨氧化包埋填料单独处理稀土尾矿废水和耦合反硝化包埋填料处理稀土尾矿废水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包埋填料对稀土尾矿废水有良好的适应性,采用阶梯式底物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的运行策略进行适应和驯化后,总氮去除负荷(nitrogen removal load rate,NRR)最高可达0.99kg N/(m3·d),较适应和驯化前提高了8.39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Candidatus Kuenenia)的相对丰度从5.53%上升至35.67%,实现了有效富集,而适应和驯化前的优势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不适应环境被淘汰。面对原水氨氮浓度波动时,厌氧氨氧化包埋填料单独处理稀土尾矿废水的NRR最高可达1.02kg N/(m3·d),出水氨氮的平均浓...  相似文献   

15.
娄本浊 《陕西化工》2012,(9):1505-1507
用电解芬顿法处理三硝基甲苯废水,讨论Fe2+添加量、电解电压、处理温度、通氧量与pH值等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2+添加量为15 mg/L,电解电压为6 V,处理温度为50℃,通氧量为100 mL/min及pH=0时,反应3 h后,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3%。  相似文献   

16.
MAP法预处理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磷酸铵镁沉淀法(MAP法)去除老龄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8.25,Mg、N、P的量比为1.3∶1∶0.8,反应时间为2h,搅拌速度为200r/min,沉淀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对氨氮、COD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15、3295mg/L的垃圾渗滤液,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1.2%,COD的去除率为26%,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使鸟粪石生产废水中的氨氮达标排放,采用折点氯化法加以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有效氯浓度、氯氮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pH值对氨氮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用有效氯浓度为13.9%的次氯酸钠药剂处理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219.14 mg/L的高含盐废水,当pH值为7~8,氯氮质量比为8∶1,反应30 min时,氨氮去除率最高达到96.58%,出水氨氮浓度满足DB 37/3416.5—2018《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ρ(氨氮)<10 mg/L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抑制饮用水中亚硝酸盐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活性炭、壳聚糖及m(活性炭)/m(壳聚糖)=1的混合物对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壳聚糖及m(活性炭)/m(壳聚糖)=1的混合物对饮用水中的亚硝酸盐均有一定去除作用,壳聚糖平均去除率为28 9%,m(活性炭)/m(壳聚糖)=1的混合物平均去除率为54 5%。m(活性炭)/m(壳聚糖)=1的混合物能有效抑制ρ(NaNO3)=1.0mg/L的水溶液中亚硝酸盐的形成,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保持在0 006mg/L以下。  相似文献   

19.
胡杰  颜家保  霍晓琼  陈美玲  李超 《化工进展》2019,38(3):1567-1572
针对生物法处理低C/N比废水存在碳源不足、脱氮效率不高问题,从石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低C/N比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WUST-7。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碳源种类、培养温度、初始pH和摇床转速对菌株硝化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异养硝化培养条件为:丁二酸钠为碳源、培养温度30~35℃、初始pH8.0~9.0、摇床转速150~200r/min。在最优异养硝化条件下培养9h,可将初始浓度为107.52mg/L的氨氮去除90.64%,并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没有亚硝酸盐氮的积累,硝酸盐氮含量也始终低于3.5mg/L,总氮的去除率达88.63%。实验结果表明,菌株WUST-7在利用氨氮进行硝化反应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硝酸盐氮进行反硝化,具有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